书城文化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报告集
36658200000018

第18章 论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

5.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在天人关系方面拥有比较完美的结合。这里所说的“天”是指自然,“人”则是指人文。也就是说,从整体上来看,陕西的佛教文化资源具有自然资源的依托,人文性的内涵寓于自然山水之中,天人相会,情景交融,充分显示了自古以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传统,也完全符合中华传统儒道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格局。在“天”的方面,陕西不但有陕北的清凉山,陕南的天柱山,最为重要的则是关中地区的终南山。终南山在唐宋时期三百多年间曾经是全国佛教四大朝圣之地,是当时两大佛教名山之一(另一佛教名山是五台山)。终南山中的南五台、嘉午台、圭峰山、观音山等数十座山峰自古就有发达的佛教文化,今天依然是佛教修道的清净之地,“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的美誉至今盛行天下,特别是美国人比尔波特所着的《空谷幽兰》发表后,终南山佛教文化的地位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近年来,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通过政协提案以及西安电视台、华商报等媒体不断呼吁重视终南山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以及终南山文化地位的重塑,他提出的恢复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的口号,我认为是非常贴合实际并符合时代要求的。因为,我们目前尚未对终南山的文化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没有对终南山的文化价值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没有对终南山文化资源开发进行长远的规划,也没有对终南山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更没有对终南山文化资源进行完整而科学的宣传。我相信,终南山不但平衡着陕西佛教的天人关系,而且弥合着陕西所有文化旅游产业的天人关系。以皇家文化为代表的陕西历史文化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缺乏自然资源的支撑,高雅而枯燥的博物馆,沉寂而苍白的古遗址,草木不生的古城墙,人工雕琢的古园林,即使有园艺工人的辛勤劳作,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旅游场景远离山水的特征,这是古城故都文化的一个劣势,特别是在当今山水旅游不断吸引人气的背景下,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的地位,建构终南山与古城之间本来圆融不分的文化联系,不但对陕西佛教,而且对整个陕西未来的历史文化产业开发和陕西旅游事业的突破式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如何对陕西佛教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探索这个课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如从开发阶段与进程步骤来谋划,从佛教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型来考察,从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分布地域来布局,从文化产业开发的技术规范来分析,等等。我认为,每一种思路都有其独到的优势,会给我们不同的启发。综合来看,我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成为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1·从空间的角度来看,点面结合。表现在以点为主,以面为托,由点带面,即以核心区为主体,适当扩及边缘地区。佛教文化资源总是依托于一定的空间。以玄奘这一文化资源的空间范围为例,其开发的核心点应该是玄奘的主要译场西安大慈恩寺和玄奘舍利塔所在的兴教寺。而开发的面,近则围绕核心点的周边地区,如玄奘翻译《心经》并与唐太宗多次谈论的终南山翠微宫、玄奘翻译佛经中最大部头的《大般若经》并圆寂于此的玉华寺、圆寂后第一次埋葬的白鹿原云经寺、顶骨曾经迁供的紫阁寺等地,远则是河南的玄奘故里,四川成都玄奘受戒的大慈寺、南京玄奘顶骨供奉处灵谷寺等地。这些远近不一的点,层层环抱,彼此贯通,可以相互辉映,和谐共荣。

2.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古今结合。即以保持或恢复历史原貌为主,在坚持历史本色的前提下,考虑当今社会的要求和当今科技所提供的表现手段。陕西佛教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要保持历史的厚重、沉稳、悠远、神秘与肃穆。至于古今结合中的“今”,表现在硬件建设上,应该遵循不影响历史感的原则,可谓“以古裁今”,“以古喻今”;表现在软件建设上,则应充分考虑今人的审美情趣和当今社会的发展动态与文化潮流,尽力扬弃,可谓“以今选古”,“以今用古”。大慈恩寺近年来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便遵循了这一原则。我们在尊重历史、保持宗教氛围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的工艺手段,再现玄奘的一生,获得世人的一致赞同,取得良好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效益。

3.从质地的角度来看,形神结合。形即有形的物质形态,属于躯体;神即无形的非物质形态,属于灵魂。形为神服务,神为形支撑。陕西的皇家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物质形态的规划和建设,而忽视了非物质形态的规划和发展,致使许多文化景点徒有文化的外壳,而缺少或隐蔽着文化的内涵。我认为,在物质形态文化资源的保护、烘托、张扬以及物质形态的文化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之前,一定要首先把握文化的神。另一方面,由于“神”的抽象性、含蓄性、灵活性,还需要在“形”的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不断完善,不断升华。大慈恩寺近年来在佛教文化的有形建设和神韵挖掘方面都做了不少努力。例如,我们既建起了豪华宽敞的研究中心,也举办佛教讲座,向民众阐释大雁塔佛教文化的内涵;我们既整修了干净整洁的庭院,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民众体验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既重建了大雄宝殿,同时坚持早晚功课,并举办各种法事,在修行的同时也向社会提供了感受佛教的机遇;我们既通过现代化的敲铜工艺塑造了玄奘一生的形象,也组织佛教学术会议,挖掘玄奘精神及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现实意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大慈恩寺佛教文化形神关系的圆融处理。

4.从资源类型的角度来看,人文与自然并重,以人文为主体,以自然为衬托。陕西佛教文化资源既具有人文的主体性,也具有自然的依托性。作为一种人文资源,其内涵主要体现在社会性、思想性等方面。而自古以来佛教界所开辟、建设、保护、据有的自然景观则是一种自然资源。在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人文性与自然性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建立在一定空间基础上的历史遗存,更多地和自然资源融为一体,于是自然性便成为这种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因素。充分考虑这种自然性因素,并合理地运用这种自然性因素,对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十分重要。大慈恩寺近年来在绿化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曲江管委会则以大手笔对大慈恩寺周边环境进行了改造,自然环境虽不能同终南山相比,但也尽力在天人关系的平衡方面做出了努力。

5.从运行的角度来讲,圣俗相结合,即在佛教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具有神圣意义的佛教文化和佛教活动与具有世俗意义的世俗文化和现实经济活动相统一。佛教文化和佛教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宗教政策,坚持信仰自由原则,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际统一,保持其独立自主、庄严肃穆、如法如律、清静脱俗的品格,世俗文化应坚持百花齐放、自由奔放、伦理教化、人文关怀、艺术欣赏的风格,而现实经济活动则应坚持经济运行的原则,保持内在的活力。三者各自遵守相关的宗教、文化、经济政策,彼此和谐统一,共生共荣。

6.从开发层次的角度来看,应该坚持雅俗共赏的原则。佛教文化一方面具有高雅性,体现在理论体系的恢弘博大、信仰心理的凝重肃穆、哲学理念的神圣超越、思维方式的玄妙奇特,历史传承的悠远有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形式的丰富多样、艺术品味的精湛美妙以及文学题材、文学形式、文学内容的多姿多彩与深刻精微,所有这些特质均应在当代的开发中予以珍重和体现。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当代社会是一个大众化的社会,民众的认同性和参与性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我们也应该顾及文化资源开发当中的民众性需求和通俗化传播,在保持宗教佛教文化资源高雅性的同时,尽力推动雅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以及佛教文化中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扬弃,保持雅俗共赏的文化格局。

四关于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1.充分认识和肯定佛教文化资源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建议请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南方佛教文化发达省市的管理干部以及陕西省的宗教学者尤其是佛教学者,对陕西省境内县区以上相关部门的干部和佛教团体以及相关旅游开发领域的企业家进行系列培训,努力克服各种保守封闭观念,继续解放思想,在明确国家宗教、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正确评价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把握佛教文化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伦理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2.准确把握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开发中的价值。首先是摸清家底,其次是评价家底。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由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和西安佛教研究中心为核心,组织全省乃至全国的科研力量,用两年的时间,全面、系统、彻底地清理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并从文化产业开发的角度,对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分布、类型、特征、历史地位、发展演变和当代价值等进行认真的调研,形成《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研究》的专着。

3.尽快确定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建议由陕西省政府出面,组织宗教、旅游、佛教学术、经济开发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形成一个凝聚各种力量与学识的专职队伍,依据《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研究》成果的支撑,在原省政府《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以及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宏观思路、发展步骤、开发架构、发展规划,并广泛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由省政府名义,形成一个指导20-50年的《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开发规划》。

4.全力推出几种具有魅力的陕西佛教文化旅游产品。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因为受保守思想的限制和经济落实的制约,陕西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国有名的佛教旅游精品旅游路线或旅游产品,同四大名山相比,显得极为落后,所以,我建议由省旅游管理部门组织旅游开发、佛教、佛教学术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充分的论证,研究确定几种能够叫响全国的佛教旅游产品。我认为目前陕西最具吸引力的佛教旅游产品有四种,即:中国佛教宗派祖庭寻根问祖游、终南山佛教文化朝山体验游、皇家佛教寺院访古探幽游(如大慈恩寺、大兴善寺、罔极寺、大荐福寺等)、以法门寺为核心的佛教舍利瞻礼游。

5.彻底理顺文物、园林、旅游、宗教等部门之间的关系。陕西很多地方的佛教寺庙同文物、园林、旅游等部门的关系一直存在矛盾,虽然经过许多部门的多次努力,但至今依然存在很多掣肘,严重影响了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急需尽快全面解决。建议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组成一个协调小组,广泛征求佛教和相关部门的意见,从大局着眼,从陕西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协调解决全省各地出现的一些纠纷,确保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向畅通的轨道。

6.高度重视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有效宣传。过去陕西比较重视历史文化的宣传,尤其是兵马俑等博物馆和一些历史遗迹的推广,但这些资源的宣传往往并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似乎达到了一个饱和或者面临瓶颈的程度。而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正处在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具有雄厚的发展潜力,急需抢占先机,尽快在世人心目中占据应有的地盘。这就需要我们尽快组织人力、物力和学力,对陕西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打包式的整体宣传。建议由旅游和宗教部门牵头,吸收佛教界、佛教学术界和策划广告领域的力量,对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工作进行详细的策划,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富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宣传推广计划,并尽快展开实际的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