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的地位。终南山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八大宗派中的五大宗派在终南山有其祖庭,中国最早为最流行的菩萨(观音)修建的塔犹存圣寿寺;被喻为佛教第九大宗派三阶教的祖庭在百塔寺;隋文帝饬建珍藏佛舍利的法王塔在仙游寺;这里还曾有玄奘翻译中国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心经》和唐太宗长期居住的皇家宫殿翠微宫;韩国和日本来华求法的很多高僧长期住在终南山;大量威震东方的着名经典译自终南山;流芳百世的高僧大德驻锡于终南山;终南山从古到今佛教寺院众多,影响深远。在自然旅游日益兴盛的时代,终南山以其自然山水的优势,对带动古城旅游将起巨大作用。对此,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近年来以及在本次会议上已有论述,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论。我有个建议,希望省政府能高度重视终南山在改变陕西旅游结构、促成陕西旅游突破性飞跃中的重大地位,尽快拨专款,以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为核心,组织既感兴趣又一定基础的专家学者,对终南山佛教文化资源进行专题调研,系统、全面、细致地清理终南山的佛教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终南山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宣传规划。
8.在全面完整的陕西佛教文化资源调研成果问世之前,由相关部门负责,先行组织力量,通过电影、电视连续剧、小说、大型街头露天雕塑等形式,对一些已经确知其地位与当代开发价值的寺院和着名人物进行宣传。比较重要的人物,早期有伊存、景卢、竺法护、道安、僧肇、鸠摩罗什等,唐代有玄类、善导、法藏、不空、空海、义湘、一行等;比较重要的寺院有法门寺、大慈恩寺、草堂寺、青龙寺、大兴善寺、罔极寺、感业寺、净业寺、香积寺、敦煌寺、大荐福寺等。对这些点和个体的宣传也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先进行细致的历史研究和文化探析,在清理历史事实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由艺术家们进行加工塑造。例如关于伊存和景卢这两个人物,就可以命名为“佛教传人中国纪念碑”(根据艺术设计的格式取名,如也可叫园、亭、廊、阁等),因为公元前2年伊存来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传授佛经,是学术界、佛教界公认的佛教传人中国之始。通过对这些点的挖掘和宣传来提升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带动整个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
9.继续推进陕西佛教文化资源旗帜性品牌的塑造和开发力度。我认为,现存陕西佛教文化资源中最具感召力的有两个,一是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一是大慈恩寺的玄奘法师。法门寺佛指舍利来源于古印度阿育王,蕴涵着中印两国悠久往来的历史,映现着亿万佛教信徒的虔诚信仰,潜藏着多位帝王和无数王公贵族的奉佛遗风,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佛舍利。特别是自1988年对外开放以来,先后多次出境供奉,引起全世界的热烈反响,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和佛宝,凝聚了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和感召性,成为陕西目前极为重要的佛教文化资源。在省政府的关心下,法门寺文化开发建设已经开始进人飞跃阶段,我们希望有关部门继续高度重视法门寺的文化建设,充分咨询旅游开发特别是佛教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意见,慎重确定各种文化建设项目的内涵和风格,并进一步协调法门寺园区内的各个部门,形成统一的合力,确保法门寺佛教文化园区顺利而妥当的发展。至于大慈恩寺,玄奘法师的名气恐怕在整个中国佛教领域无与伦比,大雁塔更是古城西安最为靓丽的名片。玄奘法师以其伟大的人格、超群的学识、卓越的建树而为中印两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清亮婉丽的友谊之歌,为东方文化注入了一汪取之不竭的智慧清泉,也为陕西人们留下了品质纯正、体系博大、内涵精湛、情趣丰沛的文化资源。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曲江新区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大慈恩寺近年来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上两项佛教文化资源,一个具有强烈的神圣性,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共同具有国际性和感召性,他们一西一东,横亘关中,像一道红线,连起陕西的佛教文化的大旗,成为两个坚强的支柱,可以托出陕西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未来。
10.进一步扩大陕西佛教的对外交往,在增进友谊的同时,向海外推介陕西佛教文化资源,提升陕西佛教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推进陕西佛教文化的涉外旅游,并协助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在这个方面,我认为要特别注重陕西与南亚各国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交往,注重与东亚各国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佛教文化交往,注重与华人世界尤其是两岸四地的交往。关于同印度的佛教交往,我建议以玄奘为旗帜,组织法师和居士以及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企业家和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定期重走玄奘路,避免一阵风,同印度有关方面建立持久性的联系,同时邀请印度佛教信徒和佛教学者来陕西参观访问,并定期举行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印友好和陕西的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机遇。关于同日本的佛教文化交往,我建议以惠果和空海为旗帜,发展陕西与日本真言宗的交往;以善导为旗帜,发展与日本净土宗的交往;以鸠摩罗什和《法华经》为旗帜,发展与日本日连宗的交往;以华严寺、至相寺为旗帜,发展与日本东大寺的交往。具体的活动则可以根据不同交往来分别确定,例如与日本净土宗的交往,就可以在香积寺组织中日两国佛教徒写经会;与日连宗的交往,就可以在草堂寺举办法华共修会。关于同韩国的交往,我们可以打圆测、义湘的旗帜,扩大同韩国佛教界的长期交流。关于两岸四地的交往,我建议在西安每两年举行一次两岸四地佛教圆桌会议,在进行佛教文化讨论的同时,组织他们进行佛舍利瞻礼、祖庭拜谒以及黄帝陵祭祀活动,为宣传陕西、促进旅游、优化投资环境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对整体文化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显着,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党中央在十七大上提出了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省委、省政府也把将陕西建设成为“西部文化强省”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明、构建和谐文化,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群建设,繁荣文化大市场,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是摆在我们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陕西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陕西有形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及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陕西文化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发展,已从过去的散、小、弱向集团化、聚集型方向发展,通过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引进竞争机制,组建集团公司,着力打造文化产业旗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陕西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应该说陕西文化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与此同时仍存在观念落后,产业意识淡薄,创新精神不够,管理体制陈旧,经营机制不活,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足,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制约陕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陕西省文化企事业单位数量不少,但“大而强”、“大而优”的知名企业和集团不多,文化产业仍十分薄弱。
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做大做强陕西文化产业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增强文化产业意识,广开改革和发展渠道,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资本力量,打通产业链条,打造具备活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的新兴文化企业集团,自主经营开拓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国有与民营企业强强联手,实现产业和事业的同步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资,国有文化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团,以发展壮大文化企业,只要我们勇于和善于抓住机遇,文化产业就一定能够充满活力,健康发展,为陕西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3年陕西就把影视生产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回顾陕西省的影视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曾一度辉煌,是陕西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然而进人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迅速滑坡,电影产业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的电影制片业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人员负担沉重,收入主要来源于影视剧发行和版权交易两部分,出现了连年亏损的状况。而此时,陕西的电视产业异军突起,一批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利用其体制机制灵活等有利因素,推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加之陕西省的大力扶持,民营影视机构得到迅猛发展,全省拥有民营影视机构130余家,位居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影生产制度及准入门槛的进一步放宽,民营影视公司也加人了电影、电视剧制作的阵营,民营影视公司的大量涌现,无疑是崭新的文化资源和市场元素,是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凭借党中央、国务院扶持民族电影产业优惠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等有利因素,国内电影市场逐渐回暖,电影产业又迎来了一个春天。2003年作为四大国家级电影制作基地的西部电影集团挂牌成立,西影集团成立伊始即明确了以影视主业为核心,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的经营思路;并逐步建立起了形成以影视为主业,教育、娱乐为两翼,出版、科技、商贸和房地产业四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至此,以西部电影集团为主力军,以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为重要力量的陕西影视制作队伍基本形成。全省影视生产呈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影视剧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有了大幅的提高。电影《美丽的大脚》《天地英雄》《惊势》《日出日落》《图雅的婚事》《隐形的翅膀》等接连获奖。《激情燃烧的岁月》《郭秀明》《失乐园》《铿裕玫瑰》《龙年档案》《软弱》《关中匪事:K关西无极刀》《西安事变》等优秀电视剧相继在央视黄金时段及全国各大卫视播映后受到广泛好评。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国有影视制作企业和民营机构各有优势和不足。与国有影视企业相比,民营机构体制机制灵活,没有沉重的人员负担,资金方面也有较大的余地,但是目前的民营机构总体来说,仍然存在规模偏小、经验不足、人才储备薄弱、资源重叠等问题,同时,在市场运作经验,包括发行、宣传、外延产品开发等所有方面,民营机构的自信心都还不够强,基本上还没有摆脱“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而国有影视制作单位拥有丰富制作经验、一流专业队伍,完善的设备保障以及多年积累的行销网络,但也存在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经营管理理念陈旧、人员包袱沉重、资金不足等问题。如何寻找出一条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的道路将十分有助于进一步打造影视“陕军”品牌。
当前,国内影视市场呈现市场主体多元、投资主体多元的态势,目前中国影视制片业资本结构正在逐步形成国营和民营机构并存、多种资本互补、产品类型丰富的影视生产格局,其中国有影视制作企业仍然担任市场主体的角色。国有影视制作企业从自身优势出发1通过体制创新,顺利步人“现代集团企业时代”,影视制作生产不再是唯一的企业盈利模式,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集团化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模式正在逐步接近国际通行的“现代企业运营模式”。与此同时,主要国有影视制作单位的融资与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运作国产主流大片的实力。简言之,影视产业要得到大的发展,必须迅速推动形成和发展影视产业集群,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资产优化组合,聚集产业要素,构筑产业链,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