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建设一批能够代表陕西形象、体现陕西特色,具有较高品位和水准的文化品牌。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打响以人文初祖、周、秦、汉、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延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以秦腔、眉户等传统戏曲和农民画、泥塑、长安古乐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
文化精品建设方面,充分发掘和利用陕西省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继续实施文化精品战略,重点扶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的策划与创作生产。大力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国家形象、体现陕西文化水准的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努力抓好大型乐舞音诗《大唐赋》、大型原创主题杂技晚会《汉唐百戏》以及丛书《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书库》等一批作品的创作生产。打响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国际音乐节、陕西省少年儿童艺术节等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文化市场研究,开发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髙的文化产品。
文化集团和文化企业建设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结合文化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行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资产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陕西省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
近年来,作为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产物,文化产业已经被公认为是世纪“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文化产业既属于文化范畴,也属经济范畴,是现代社会中生长出来的新的产业行业领域,是一种服务性经济产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以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注定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决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明确指出要把陕西建设成为以经济强、科教强和文化强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西部强省。文化强,就是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实力处于西部前列。
-陕西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陕西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农耕文明从这里发祥,汉唐雄风从这里崛起,丝绸之路从这里延伸,历史上13个王朝曾在此建都。一是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千年的历史文化为陕西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物资源和文化旅游景观。二是民俗民间文化特色鲜明。秦腔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陕北民歌被称世界三大民歌之一,户县农民画、陕北和渭北的剪纸、关中的皮影、泥塑等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全省还拥有17个全国文化先进县,20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些都构筑了陕西民俗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科教实力显着,陕西高校林立,科研机构众多。四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文艺演出、体育和互联网等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实力。
但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陕西在文化产业领域经过大胆探索和锐意实践,形成了行业较为齐全的产业门类和市场门类,非公有制经济在文化产业中占有了一定比重,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都得到较快发展,对于陕西这样一个经济基础差、人均收人低、消费市场欠发达的省份来说,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显着的。但是相对其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而言,陕西文化产业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和运作手法保守、整体水平不高、品牌缺乏、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产业效果不够理想,并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陕西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陕西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多出~流的文化精品,涌现拔尖的文化人才,形成发达的文化产业。因此,要敏锐地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以开拓创新思维为关键,克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立足于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的方式和途径,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
1.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观念的陈旧,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或者常常片面地把女化完全政治化,把一切文化意识形态化,否定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或者把文化简单等同于休闲娱乐,出现重“经济”而轻“文化”的现象,严重束缚文化经济的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化观念淡漠。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单纯的公益性事业,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虽然我们在体制上对很多文化经营部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但既没有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从而在一些文化领域实行垄断性经营,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理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要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以实现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而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以市场营销为主要手段,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陕西的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进程中,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文化经济观念。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要承认文化的精神产品和商品两种属性,强调意识形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双重功能,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转变文化都是福利事业、公益事业的观点,使文化真正进人市场,使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确认。其次,要树立文化产业观念,增强文化产业意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真正树立起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人才、法制等市场经济观念。把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成功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之上。再次,要树立文化全球化观念。文化无国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陕西的文化产业不仅要立足本土,更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不断交流丰富和发育成长,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做大做强。
2.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陕西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在文化管理层面,如果机构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职责不清,不但很难统一协调,还会大大削弱行政管理与宏观管理的职能。在文化企业层面,如果存在经营机制落后、产权制度不明确、缺乏竞争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的问题,将直接导致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从而造成文化产业市场层次低、规模小,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
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理清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同异质属性,彻底弄清哪些文化资源可以产业化,哪些文化资源不能产业化,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彻底分离,从而进一步理清管理职能,实行分类管理。加快陕西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一是要改革产权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归属关系,使文化企业的利益和责任直接化,同时建立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优化和整合作用。二是要建立精简、高效、廉洁、权威的大文化政府管理体制。三是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强化管理效能,提高管理效率,简政放权,强化服务,淡化控制,通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行业组织自身协调自理的作用,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合法经营。
3.整合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要按照体现时代特征、促进先进文化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文化经济发展规律,切合实际,服从和服务于建设西部强省的要求,科学调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宏观结构。一是完善文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要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和企业,逐步形成以国有为重点,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体制举办文化产业的格局。二是启动重点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和打造品牌等措施,着力发展文化支柱产业,推出反映陕西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实力的文化产品,实现陕西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三是通过推动大型企业集团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重点建设几个文化产业园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业绩突出、经营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四是优化地区布局,促进片区协调发展,在关中、陕南和陕北三个不同区域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4.加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如果说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那么知识分子则是主体中的主力军,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着导向作用。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文化产业能否有大的发展、能否优化升级、能否提供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主要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文化产业高层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经纪人才的短缺,导致了产业开发中的诸多问题。
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要在开发人才资源、构筑人才高地上有新的突破,赋予文化产业用人自主权,广泛选拔和吸引人才。要通过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强化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步伐,依托陕西高校资源,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名作家、名导演、名记者、名编辑等文化名人,使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政府可以拨出专项经费,采取定向、委托培养、双向交流、联合办学、集中短期培训和举办文化产业论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各类专门人才,特别要抓紧培养」·批了解行业规则、熟悉市场运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从而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5.改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机制要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人,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投资决策程序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透明化及中介服务社会化。首先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特别是对非盈利性文化事业尤其要加大力度。其次,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一是积极引进外资,提升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二是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广开社会投资渠道,并强化公众对文化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鼓励投资中小企业,在政策上允许和鼓励集体、家庭和个人以参股、购股、合伙经营等方式申办或参与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三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为部分非盈利性质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四是制定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个人和团体对文化事业的捐赠。五是发行文化彩票,募集社会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陕西文化产业的政策取向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政策的实施。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影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陕西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来探讨真正合理的文化产业政策取向。
1.文化产业的特殊性,需要政策规范文化产业有着自身的产业特殊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尤其在市场机制作用不明显的时期,政府的作用更是必不可少。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不单是速度、产值问题。文化产业的复杂属性决定它必然与政治、与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既不能将文化产业政策等同于文化政策,也不能将文化产业政策等同于一般产业政策。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定、项目引导、业务指导、投资导向等各种法律和经济手段,集合各方力量,全面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创造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其次,要以创新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健康、艺术精湛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再次,要制定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吸收积极的、健康的、有用的文化产品。
2.文化产业的雅嫩性,需要政策扶持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在陕西,文化产业仍属于弱势产业。其产业形态还不成熟,生存空间不断遭到强势产业的蚕食和挤压。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更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当前文化产业处于特殊的转型时期,行政干预过多,政企不分现象严重,市场力量无法发挥应有的配置作用。这就需要政府的特殊政策加以扶持,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加强现有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已有优惠政策的落实,使其不至于置空,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如降低市场准人门槛,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等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业的特殊环境性,需要政策引导从产业环境来看,目前文化市场“散、滥、小、差”现象比较普遍,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层次。现有文化企业各自作战,缺乏具有市场领导能力的龙头企业。因而也使得文化市场无法真正有效率的运营,造成了一部分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通过适当的政策法规来引导文化市场,把立足点放在优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上,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增加政策、法律法规的公开性、透明度,规范政府的文化产业指导和规划职能,提高政府的指导协调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完善文化产品质量鉴定法规,确保消费者得到高质量的文化享受,维护文化消费者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