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报告集
36658200000059

第59章 古村镇的保护开发在陕西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1)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感情的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又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这里面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同时也包括“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24号令,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7月1日施行,使古村镇及名城保护工作具有法律上的支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古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中让世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和亮点,它是民族发展历史的记录,是我国人民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与审美追求的一种体现,是民族文化的博物馆,更是民俗文化的大观园,是世界文化中弥足珍贵的一朵奇葩。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有义务自觉且积极地去抢救和保护它,合理适度地利用和开发它,为子孙留下深厚的文化资源,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陕西古村镇的地位、特点、价值和意义

陕西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久远、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其古村镇遗迹,展现着中国村落历史发展清晰地脉络,这些古代村镇不但包含着在此形成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传统社会的行为规范,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先祖的智慧和创造的结晶——类别齐全、技艺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观念、规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今天中国社会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渗透在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甚至于血脉里面。抢救保护好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古村落,对抢救保护民族文化、守望和重建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关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张志春教授已有精辟的论述,而陕西古村镇和古民居就鲜有人予以重视,这也确实是保护开发的难点,因此更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陕西的古村镇星罗棋布,他和陕西的历史文化一样深远、厚重。然而随着各地社会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古村落在迅速消失,其保护利用任务凸现急迫。近几年,陕西已动员各级政府和民间积极进行多层面普查,并在普查过程中进行原址和易地保护,形成了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实施积极保护措施。但从古村镇的历史起源、历史沿革、人文内涵、民俗文化、建筑布局、建筑特点、美学特征等进行调查记录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其现状令人十分担忧。当前抢救保护古村落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全面细致地对我省古村落的普査。陕西作为我国华夏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古村落遗迹由类人猿到史前社会、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发展历史一直未曾中断,记存了我国尤其是陕西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演进,它包含巴楚文化、关中文化、游牧文化以及西北多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且丰富多样。

陕西古村落遗迹源远流长。据我们对陕西相关地区村名初步考査,有远古神话传说而形成的华胥村,旧石器时代兴建的零口镇,氏族社会遗迹的半坡村、客省庄,黄帝时代有洛川黄丈村,亮舜禹时期形成的宜君尧村、绥德虞山、宜川衣锦村;有周王朝的镐京村、花园村及封国留下的鲍陂村等,春秋时韩国古城的韩城,秦时形成的秦镇、古渡村,汉宫林立的尚村镇,汉时的斗门镇,三国时期诸葛亮去世的五丈原村;魏晋南北朝时民族融合形成的村落有戎店村、姜村、胡村等,隋时名医孙思邈故里孙家塬;唐代形成的村落不胜枚举,长安就有韦曲、杜曲等;宋元时期,陕西村落的发展主要是征战形成的村落,如我们了解到宜君县的穆瓜城,就是当年穆桂英屯兵防守异族入侵、明清时商人不断经营而形成的古村落;明淸时,由于人口的不断迁人,陕西古村落建设不断扩展,象闻名海外的党家村一样的古村落还有多处。我们仅以(长安地名志》的记载,来看陕西古村落形成的久远和延续。长安区有1674个自然村,产生的历史时期和数量分别为:1、以西周封邑、封国等和建筑得名的村名25个。2、以秦汉城邑、建筑形成的村名有33个。3、隋唐时期有575个村。4、明淸时期有村庄690个。5、民国时期村庄31个。6、建国后新建村庄9个。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充分说明了陕西古村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陕西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古村镇的建筑布局、建筑特点、人文内涵、民俗文化、美学特征等方面的多样性。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如柞水县的凤凰古镇,宁强青木川古镇,历史悠久,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曾是羌汉杂居地区,汉中洋县的谢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王朝时就已开始酿造的黄酒,被誉为“谢村黄酒,千古风流。”等。陕南古村镇均处于山坳、河沿及平坝,随势而建,民居建筑材料均为石头、竹木及砖瓦。其形态与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灵动有致。

关中地区,关中村镇选址一般要在地势稍高,有水无患处。民居一般有厦房、庵间,富贵人家,多为二进三进,横向连院,且装饰精美,雕梁画栋。如旬邑唐家庄园这座古建筑群,虽经二百余年的风雨剥蚀,今仍坚固如初,其两院三厅两座房,厢房对檐,门窗精雕,内有全堂执事,雕花墙壁、屏风、桌椅等,造型逼真,形态各异。还有“牡丹”、“梅们”、“菊花”、“旱莲”等石雕花卉。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宇轩昂。另有古朴典雅的扶风温家大院,风采依旧的陇州清代老宅,依稀可见的咸阳北城巷古民居……关中村落以其大气磅礴,恢弘雄壮,风格独特,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奇葩。韩城党家村就是其代表之一,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文,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家村选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木、石、砖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而现存的古代题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现了当时的生活文化氛围。党家村集古代中国文化、建筑之大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在考察党家村时欣然题词称之为“民居瑰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党家村被陕西省定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列人“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

在关中地区,还有部分地方保留着穴居村落,当地称“地坑窑”。整个窑洞民居位于地面之下,一个地坑为几十米见方的方形深坑,沿坑面凿窑,土阶道出人;其聚落特征是数户到十多户人家聚居,永寿、旬邑、彬县、泾阳等地仍完整保留有这种村落。这种民居特点在于其隐蔽,并有着辟风和积水功能。它更体现了关中先民的智慧和从穴居到窑居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