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作为炎黄二帝的故里中华文明的摇篮,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尤其是周秦汉唐四大盛世的都城所在地,它不仅有着历史悠久的文明史、雄浑厚重的建都史,亦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史。唐梨园便是这一文化史籍上十分重要的一章。梨园老人李尤白率先创立了中华梨园学,成立了中华梨园学研究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学科最终衰落,这一学会亦被注销,这是大唐梨园和中华梨园学的悲剧结局。早在盛唐时期,长安城里即南有民间芙蓉园,北有皇家梨园。但是,作为民间娱乐场所的唐芙蓉园今被过分渲染和重视,而作为中国最早的皇家艺术学院唐梨园却被淡漠和忽视。这就好像担子只挑了一头一样,那另一头更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梨园也必须被挑起。陕西文化产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重视和发展中华梨园学,必须拣起和使用中华梨园这张王牌,必须弘扬和繁荣梨园艺术事业。
-梨园的渊源与历史
梨园”一词的本义,是栽种梨树的果园。而唐初禁苑中的梨园,也只是与枣园、桃园等并存齐列的一个果木园。其中设有憩宫别殿,酒亭球场,供皇族贵戚、文武大臣宴饮游乐,及至公元714年即开元二年,由于唐玄宗李隆基的重视,才确定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戏剧活动的中心,且以教习和演出法曲为重点,从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歌舞戏剧综合艺术学院。玄宗本人被“诸家散乐”呼为崔公,这相当于现在大专院校的校长。正如《新唐书礼乐》所记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从此“梨园”就被借用为乐舞戏曲团体的代名词,与“弟子”二字连缀起来,便成为戏曲演奏人员的同义语。
这个雅称,从当时的长安远播渤海、朝鲜、日本等国,沿袭千年,盛传不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外艺术的互补,近年已是“自唐以来,累经八代,梨园业绩,时有增华,梨园硕果,日益丰灼,弟子之足迹,遍及全天,教化之深人,达乎委巷,梨园中之遗歌遗舞,皆足称为国宝,梨园学之勃然兴起,方磅礴而未艾”,这更使梨园之名飘香扬芬,遍播寰宇,非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在海内外也誉满五洲了。
梨园在长安出现千余年来,不论刘煦的《旧唐书》、欧阳修的《新唐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史籍,还是历代学者的笔记、杂录和诗文均有记载。如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段安节的《乐府杂录》、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安志》、南宋程大昌的《雍录》、元人李好文的《长安志图》、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汪汲的《事物原会》、民国范紫东的《乐学通论》等,都对梨园活动有记述。日本、朝鲜等国的典籍也不乏着录。
其实,不仅仅只戏曲艺术,唐代梨园也是我国体育运动的发祥地。早在唐明皇还未将梨园作为训练“梨园弟子”和演习戏剧、歌舞中心之前,梨园就已经是国家级的体育活动中心。在梨园里,设有上好的球场,经常举行球赛、拔河等体育活动,而参赛者大都为皇帝、重臣及皇帝的御兄、御弟、诸王、驸马等。史载:由太宗起,到中宗、玄宗、宣宗、僖宗……都非常热衷于打马球或参观球赛。也还有拔河、竞渡(游泳、划船)等。唐诗中多描述有这样的场面,如沈佺期的《幸梨园观打球》,崔堤的《幸梨园亭观打球应制》,武平一的《幸梨园观打球应制》,张祜的《观泗州李常侍打球》等。当时,不仅在皇宫内苑盛行,首都长安的许多坊里,全国各节度使军营,各州府镇也莫不相习风靡,普遍推广(仅长安城内的球场就不下20处)。唐玄宗时还曾经多次举行过拔河比赛,每赛参加者多至千余人。玄宗他还亲自作《观拔河俗戏》诗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炼英雄志,须明胜负多……”不只是有唐玄宗诗为证,唐史中亦有“分朋拔河”、“分朋竞渡”、“分朋赛乐”、“胜者有彩”(奖励)的记载。另外,唐代梨园当时还经常举行国际性的体育比赛。据《封氏闻见》记载:吐蕃(今西藏)派使臣来长安迎娶金城公主时,中宗曾在梨园让吐蕃使团善于击球者与皇家球队比赛,几场吐蕃皆赢。中宗着急,令当时还是临淄郡王的唐玄宗李隆基和驸马杨慎交上场,结果才胜。这种实质是国际性质的体育比赛活动,可认为是1200年前的“奥林匹克”运动。因此,梨园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皇家艺术学院,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祥地。
唐梨园又是接见四方使者的重要场地。在唐时,由渭河水路进入长安的外国使节、学者及进献的歌舞伎等,从东部来的要通过汉城东侧的漕河进入禁苑中的梨园或通过梨园进入芳林门,以受到重点保护。当时,四方来朝的外国使者,经常在这里受到唐皇帝的接待或经过住宿这里,它当时又是国家级宾馆的所在地。
唐梨园还是功能最为齐全的唐代皇家园林。盛唐时,在京都长安城的皇家禁苑内,不仅有许多辉煌的建筑,也有许多闻名遐迩的皇家园林,诸如桃园、麦园、东西葡萄园、仿林园、西苑(这些名称至今仍在沿用)等,梨园自是这些果林基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最负盛名。它的功能不仅仅是观赏和供果,还用于欢聚、宴庆和各类艺术活动,是皇帝、后妃与大臣饮宴游乐的重要场所。同时,唐梨园又是唐代中央禁军的兵营,其军事地位也举足轻重。
唐梨园还在政治方面发挥着作用,因为它是唐朝历代皇帝、国戚、大臣、艺伎(艺术家)、文人墨客及四方使者的大都会。综观唐代的历史,几乎所有的唐朝各代皇帝及绝大多数皇族、国戚、大臣们都曾经到梨园参加过皇家举办的欢宴、娱乐、体育比赛(或观赏)活动。这里又是汇聚演艺人才的高级殿堂,诸如当时有名的艺术大师们如李龟年(梆子腔创始人)三兄弟、黄幡缚(二黄创始人)、雷海青、公孙大娘(舞蹈大家)等。盛唐时,长安城教坊,梨园最多曾容乐工11409人。伴随梨园艺术事业的发展,唐代众多的知名文人曾在这里留下不朽的诗篇和给梨园节目写的词。一时间,这里成为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贺知章、李含光、乔知之、沈佺期、张九龄、武平一、王昌龄、张籍等文人的荟萃之地。如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词三首》、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拓枝词》、王之焕的《凉州词》、王昌龄的《殿前曲二首》等。另外,唐代的各代皇帝经常在梨园中举行欢宴娱乐,这里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发现和选拔人才,尤其焉艺术人才的地方。梨园对唐代政治、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正由于盛唐时梨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梨园”一词,以后演变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代名词,故不断有“梨园会馆”、“梨园弟子”、“梨园世家”、“梨园春”、“梨园大擂台”等名词出现。由此足以可见,梨园的兴起和鼎盛都源于唐代,西安乃是唐梨园的诞生地和兴盛地,是中华梨园学萌发和形成的地方。
二梨园学的兴盛与衰落
那是上世纪80年代之初的一个春天,着名梨园学家李尤白的《梨园考论》得以发表,这是尤白先生经过到处走访,详细调査了有关唐代梨园的情况,请教专家、学者,询问干部、群众,在拥有大量资料的情况下认真撰写、反复修改而成型的。正因为有了《梨园考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遂才有了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的成立,有了梨园学的诞生、发展和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