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报告集
36658200000094

第94章 宝鸡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把文化上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髙度,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陕西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把文化作为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到了战略位置加以重视,并在民生八大工程中加以实施;宝鸡市也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从中央到地方对文化工作都高度重视,这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大好的机遇。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的第一业态,其核心生产要素是文化资源,生产方式是把知识转化为商品,生产内容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生产目的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功能具有综合性、内生性、包容性和辐射性,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建设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1.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比,文化建设成了“短腿”。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但是,经济与文化又密不可分,从一个角度看,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一条腿长一腿短,走不快。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尤其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形态,是文化经济。文化经济作为一个新型经济形态,是指将文化资源与基础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与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经济模式。所以抓文化建设直接推动经济发展。

2·抓文化产业就是抓政府职能转变科学发展要求政府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体现到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上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优化文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构成和运行评估机制,从而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社会和谐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尊重社会各群体利益诉求的社会,是人民群众生活殷实、平安、幸福的社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思想积极、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抚慰作用、对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有利于在社会成员间培育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构筑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

4.抓文化产业就是抓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十七大报告论及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出“提髙国家文化软实力”论断。“软实力”这个概念自1990年美国公共政策专家约瑟夫·奈提出以来,逐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越来越受关注。软实力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和地方综合实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软实力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三种资源,其中社会文化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

二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文化旅游名市建设

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距今7000多年前,北首岭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始了人类渔猎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过渡,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宝鸡又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境内有炎帝陵、周公庙、周原遗址等历史遗存,出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国宝级文物达55件。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宝鸡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工艺独具特色,享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和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市”这一目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宝鸡要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必须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只有产业的发展壮大,才会为文化旅游名市提供有力的支撑,也才能提高现代化大城市的文化品位。为此,市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的突破,并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迈进。截至目前,全市文化产业涉及娱乐、音像、书报刊、文艺演出、古玩市场、民间工艺等近10大门类,从业人员8万多人,实现产值8600万元。这些文化企业已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活跃力量,特别是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产业项目已初具规模,显示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文化产业尚属弱势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环境保障。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由市场配置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出效益的最大化。鉴于此,我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环境,扶持发展。

1.部门联动市上从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高度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繁荣第三产业的一项战略任务,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宝鸡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政府统一领导,文化、旅游、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例会制度、重点工作调度制度、重点项目储备推介制度等,定期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政策促动相继制定出台了《宝鸡市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文化大市建设规划纲要》。2007年,在深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2008文化产Jt发展研究357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财政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对外文化交流等,支持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3.改革推动本着“积极稳妥、扎实推进”的原则,提出了宝鸡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在三个方面扎实推进:首先,扎实推进新闻出版单位的改革。对宝鸡电视台、宝鸡电台和宝鸡日报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其次,扎实推进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在保留现有市直4个专业剧团的基础上,对剧团和剧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人事制度上推行全员聘任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岗位工资制,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剧种,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各类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有利于艺术创作的演出机制,有利于调动演职人员积极性的分配机制。第三,扎实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电影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逐步转制为国有文化企业,推进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改革,探索剧场与剧团“团场合一”的经营模式。

4.品牌带动与任何产业的发展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须走品牌带动之路。重点扶持凤翔泥塑、千阳刺绣、陇县布艺、陈仓社火。民间工艺品“枕头猪”、“泥塑马”、“泥塑羊”先后登上国家邮政局的生肖邮票。陈仓社火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国家出访德国、泰国及澳大利亚,并参加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前热场演出。千阳县美苑民间艺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刺绣画、布贴画、皮影,被陕西省、宝鸡市选为定点礼品,目前已形成刺绣布艺、布贴、麦秆画、皮影等为主的七大系列上百个品种。岐山县以饮食、镑鼓等为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脱颖而出,分别被命名为“转鼓之乡”和“陕西民俗第一村”。凤翔县彩绘泥塑独具特色,建有宝鸡市第一家民艺村,从业人员100多人,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针对全市民间丰富的收藏品资源,我们在市区布点了三个古玩收藏品市场,主营民间古玩工艺品,兼营字画和仿古礼品,吸引了200多家经营户,促生了一批礼品生产企业。目前,宝鸡纪念品、礼品市场的青铜器复制品、古钱剑、瓦当等深受来宝游客的青睐。

三积极谋划加快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直接做大GDP总量;二是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三是全面提升其他产业的竞争力,另外,对增加就业、改善环境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宝鸡现在第一位是发展,这是广大群众的期盼,也是市里的实际情况。以文化促经济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体现。目前,宝鸡市文化产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总量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一是缺乏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发展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文化产业集约化不够,且缺乏创意产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多,且处于“小打小闹”状态,设计、演艺、出版、影视作品创作等创意产业基本处于空白。三是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市场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问题是缺人才、缺资金,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供、销的产业链条。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把这块蛋糕做大,争取增加值超过5%,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实现“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目标。

1.搞好产业规划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决条件。要加强调研,摸清“家底”,组织力量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调查盘点,筛选出可以开发,易于开发的资源项目,建立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库,形成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和投资指南,力争尽快立项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起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编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方向任务,形成合理布局,促进文化产业长远稳步发展。

2.培育产业龙头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名牌产品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其中,龙头企业是核心要素。目前,宝鸡市的文化企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还没有真正具有现代企业业态。宝鸡市要参与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必须寻找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品牌形象好的重点企业予以扶持引导,特别要推动形成一些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要大力培育宝鸡市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特别是要进行品牌裂变与品牌扩张,使品牌生命不断得以延长,品牌价值得以增值,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以品牌效应壮大龙头企业。

3.打造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企业为创造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十一五”时期,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形成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全力推进凤翔、千阳、陈仓、岐山四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泥塑、木板年画、皮影、刺绣等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形成产业群,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4.扶持民营企业没有民营企业的有声有色,就没有文化经济发展的生龙活虎。壮大民营文化企业,一要鼓励转产。引导现有民营企业特别是在原有领域生存困难的企业转产投资文化产业,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壮大发展。二要引进投资。着力引进民营企业集团参与宝鸡市文化产业开发,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宝鸡市国有文化企业转制。三要引导生产。鼓励中小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衍生产品和支柱产业配套产品生产,发挥中小民营企业转产快、成本低的优势,弥补市场空缺,活跃市场交易。四要强化服务。健全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行业协会、民间文化商会,建立完善非公有制文化行业服务体系,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确认行业准人资格等规范行为,促进行业自律和自我发展。

5.引进优秀人才要善待人才,靠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要提高待遇并予以重奖。同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以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名人名家,大力推动宝鸡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