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身残志坚降伏虎——孙膑
36691900000005

第5章 出现分歧(1)

时光荏苒,转瞬到了第二年。

冬去春来,又是花开的季节,孙伯灵勤勉学习、刻苦攻读、认真研习,每次鬼谷子提出问题,他都细心琢磨,独立思索,回答时更是极周密、详细、深刻,许多次让鬼谷子喜出望外。随着时间的增长,鬼谷子更加喜欢孙伯灵。

庞涓的学习精神不比孙伯灵差。自那天与孙伯灵结为兄弟后,他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孙伯灵不但在人品上比自己强,在对战争的把握,对战术的运用,对计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均比自己强很多。他时刻着醒自己:一定要多向仁兄学习,不可落后。本着这种精神,他白天、晚上刻苦读书,刻苦钻研,有几次半夜了,硬把孙伯灵叫出石洞探讨请教战术方面的问题,感动得孙伯灵几次在鬼谷子面前称赞庞涓对学业的兢兢业业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鬼谷子渐渐打消了厌弃庞涓的念头,授课传艺也逐渐与孙伯灵同步进行。这一改变是在夏天的一个傍晚决定的。那天,鬼谷子又见庞涓捧着书独自到涧边溪水一旁山石上坐下,借着林间透过来的夕阳的光芒捧书而读。鬼谷子顿生恻隐之心,并自责自己对庞涓可能要求太严格了,年轻人有时表现得自私、急躁,也是人之常情。他觉得应当改变对庞涓第一天上山时的不良印象,因而给庞涓加速上了几课,以期其赶上孙伯灵。

为了让庞涓享受与自己一样的“待遇”,孙伯灵曾多次找鬼谷子替庞涓说情。原来,那天,当鬼谷子第一天见孙、庞二人时即有意要看看他的这两个新徒究竟能不能成大器,孙、庞二人都不知道。孙伯灵是出于内心而把自己认为应当承担的责任完成好,于是,他砍好柴,并尽一切力量把柴弄到山上,把柴背到了山洞里。庞涓也是出于本能而不顾初识的同学遇到困难,只一心想拜上鬼谷子,因此,他弃孙伯灵不顾自己先爬上山,并且丝毫没有愧疚之心。事后,孙伯灵明白鬼谷子所指的第三个问题即庞涓弃他先走,但伯灵并不怪庞涓那天离开他,而没有帮助他,他只后悔当时不知道先生正注视他俩,否则,他无论如何也要强留下庞涓,和他一道把柴背回来。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庞涓仍然不能释怀。他感谢鬼谷子终于把他与孙伯灵同视高低,更感谢仁兄伯灵以宽厚仁义之心待他。但他内心深处仍然有一点自卑,那就是,他的家庭从没有出过一个如孙武一样既能统兵打仗,又能著书立说的名家贵族,更不要说与齐威王等尊贵的君王为亲族了。当然,这些孙伯灵全有!

庞涓感到只有磨砺自己的意志,刻苦研习兵法,积极积蓄力量,有朝一日下山为魏或为别的国家当将军,统帅军队,自己才可以扬眉吐气。

这种种的矛盾、思虑及理想时常折腾着庞涓,有时是荆棘,他在这片荆棘面前无所适从;有时又是金鼓,他不得不加紧学习、刻苦钻研,不敢有半点懈怠。就这样,他既清醒又矛盾地度过了一年的光阴。

七月的一天。一个下山去买粮的同学告诉庞涓,魏国把首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来了!并向庞涓描绘他看到的轩辕銮驾、涂金描银、战旗蔽天、一泻百里的壮美景观。

这个消息令庞涓一夜未眠。半夜,他一个人爬起来悄悄出了石屋。外面很冷,山风刮来,他连打几个哆嗦。他登上一处山坡朝东北方向眺望。天黑沉沉地不见五指,眼前什么也看不见。可庞涓心明眼亮,他在心里看清了大梁城里正烛火辉煌、歌舞蹁跹、美女如云、酒盏横举。

庞涓从没进过王室的宫中,没见过他们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但是,他会想,会假设。他甚至想,假如他现在去晋见魏王,向他提出富国之道、强兵之道,他一定会被委以重任。真有这一天,那王宫生活离他还远吗?

庞涓把自己的未来总设计得十分美好,期望过高贵生活和期望成就栋梁之材是相一致的,因此,为了这个目标,庞涓更加刻苦学习兵法。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鬼谷子坐在一块山石上看几个学生练习剑术。几个学生有的在树林洼地里,有的在朝阳的山坡上。他们手舞双剑或单剑,时而如燕子上下翻滚,左扫右剪;时而像疾火流星变化多端,瞬息难捕。夕阳照在山林里,照在远山近溪上。远山,层林尽染,由近及远逐次现出变化多样的色彩,流水潺潺,一路叮咚去向山涧深处。鬼谷子望着他的学生们认真做功课,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鬼谷子在这山里住了多久,他早已记不清了,世外的尘嚣、功名的引诱都不能使他动心。他自从隐居这片山林后,养身修性、研读兵法、著书立说、收徒授课、种菜收菜便是他生活的全部。他虽然身在尘世之外,但对于尘世之中的国家、君王、政治、经济和战争却心如明镜一般是非分明,曲直有度。自他隐居后,列国的不同主张的学者都纷纷慕名来拜会他。鬼谷子可谓身居深山中,胸怀魏、赵、韩、燕、齐、楚、秦。他收徒授艺的目的也正是把自己的才智本领通过徒弟们去献给天下,用于国家强盛发展。

鬼谷子望着他这几个学生,揣测着谁将来可以领兵打仗,谁将来可以做国相,谁也许一事无成。想着,看着,不觉有些困乏之意。他起身欲回屋去休息,却见孙伯灵和庞涓不练剑术,立在树林里争论不休。鬼谷子起身朝他俩走去。

孙、庞二人见鬼谷子到了跟前,忙叫道:“先生!”

鬼谷子问:“我看你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什么事?说给我听听。”

庞涓退后几步,谦恭地说:“先生,我们没争什么。”

鬼谷子又问孙伯灵:“怎么,不想让我长长知识?”

孙伯灵忙回答说:“先生您误解了。我和庞贤弟在议论您上午留的思考题。”

鬼谷子高兴起来,他为他的这两个学生如此兢兢业业而振奋。他说:“那就赶紧说给我听听。”

庞涓见鬼谷子以赞许的目光期待他和孙伯灵,就想不能让先生小视了自己,于是抢过话题说:“先生,我和仁兄伯灵讨论的问题是您上午讲解的《道德经》中的俭武篇和偃武篇。”

鬼谷把两个学生招呼到身边,席地而坐说:“来,细说给我听听。”

庞涓坐于鬼谷子右边,孙伯灵坐在鬼谷子左边。

孙伯灵对庞涓说:“贤弟比我有见识,还是贤弟先说。”

孙伯灵采取的是后发制人的策略,因此鼓舞庞涓先说。庞涓不知是计,正巴不得鬼谷子听自己阐述,“先入为主”,因此,孙伯灵话音未落,他就侃侃而谈起来。

庞涓说:“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还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说,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兵器呵,这不吉祥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我这样解说对吧,先生?”

鬼谷子点头赞同。

庞涓又说:“我就不赞成老子的说法,如果能够用仁义、用善和柔或所谓的道理,治理天下,那么,几百年来,这么多的贤明君主怎么就没有一个能把国家治理好,不使国家被别人兼并的呢?可见,以兵强天下,只是老子前辈的一个愿望。现在社会,各国战事频繁,别说每天,就是每个时辰都有人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你,看是不是有机可乘、有利可图。就说周桓王元年(前719),郑庄公为报桓王免其乡士之职的怨仇,率军攻打宋国,捎带把戴国(今河南商丘)吞并了,一回手,又把宋、卫、蔡三国人马打个落花流水。至此,庄公开春秋兼并之先河。桓王十三年(前707)周天子为整顿纲纪,恢复王室威信,起诸侯之兵伐郑。庄公不惊,以击弱的原则迎接王师。庄公之军先出击战力最弱的陈国军队,又击蔡国、卫国军队,随后攻击王师左右两翼,然后从两翼包围进攻王师,把王师打得弃甲曳兵而逃,桓王中箭负伤。庄公自此远交强齐,近攻卫、宋、戴、陈、许等诸侯,成为春秋初期之首霸。这能说他不是阱兵强天下吗?能说他不是靠军队,靠手中的武器来建立霸业吗?以仁治国只会挨打,只会白白等着别人来收取地里的庄稼,占领本国的城邑,掳掠本国的人民。因此,依学生理解,要成就大业,就要依靠军队,依靠战争,依靠武器,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不被别人抢占,人民不被别人驱使,国家不被别人吞并。这是学生对上午先生所教的圣人学说的一点理解,望先生赐教。”

庞涓的阐述,第一次好像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鬼谷子不用细想,在心里就已全面否定了庞涓的理解。假如说鬼谷子曾经喜欢过庞涓,不如说曾注意过庞涓的学习精神。他从来没指望这个学生会有所成就,会对哪个国家有所贡献,会给他这个当先生的带来荣誉。这时他把目光落在孙伯灵身上,想听听他的理解。

庞涓对战争的理解可谓经过了深思熟虑。今天敢于坐在鬼谷子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也是鼓足了勇气的。学为所用,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他拜于鬼谷子足下学习兵法剑术,就为有朝一日谋取功名、光宗耀祖。学习兵法就为将来统帅军队,征战沙场,没有胆略、没有勇武气概是万万成不了大事业的。庞涓回答完先生,不觉身上出了一层冷汗。他望着鬼谷子,等待先生赞扬他的见解独到深邃。然而,鬼谷子只是皱了皱双眉,什么也没说。听见先生让孙伯灵谈理解,他心里泛起莫名的酸楚。为了不让先生看出他的不悦,他也催促着孙伯灵说:“仁兄,该你说了。”

孙伯灵并不十分想在鬼谷子面前高谈阔论对老师授课的理解,尤其不想在先生面前阐述与庞涓完全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不好意思地对鬼谷子说;“我还没有考虑好,今天就不说了。等我有了想法一定向先生汇报。”

鬼谷子摇着头说:“不可能没考虑好。该不是怕我学到你的本事吧?”

孙伯灵羞愧难当,急忙说:“先生过谦了!学生实在是没有想好。”

鬼谷子仍然不信:“那就简单告诉我,庞涓的说法你称赞吗?”

庞涓知道孙伯灵的观点与他的想法相差甚远,因此只期待鬼谷子的最后裁决,并不想听孙伯灵说些什么。然而,他万没想到,孙伯灵说:“我赞成庞涓的说法。”

鬼谷子锐利的目光如剑一般射向孙伯灵。

只一眼,鬼谷子就将孙伯灵的五脏六腑看个透明,孙伯灵在违心地附和庞涓的说法,在有意维护庞涓的威信!他不想让先生看出他比庞涓才高一筹、学加一等。可是,即使这样,对庞涓也不会有丝毫教益,而对于伯灵自己将失去一次向先生求教学习的机会。鬼谷子在心里说:孙伯灵啊孙伯灵,你心地太善,即使满腹学问、浑身武艺,又怎么能统兵打仗,惩恶扬善?

鬼谷子看看天色已晚,伸了个懒腰,说道:“今天就说到这儿吧,我累了。”说完起身朝石屋走去。

孙伯灵明白先生的心意。他知道鬼谷子对于他所寄予的是如何厚重的期望!他坐在地上没动,也十分惭愧,为了不使同学丢脸,而失去先生的信任不是因小失大吗?如果因此而得不到先生的青睐,那么,他在这里的使命就到此完结了,就凭现在本事,他又能干什么呢?他深知自己浅薄,深知自己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他在心里责怪自己做错了事。

庞涓见鬼谷子对他的认识没留一句话,好像生孙伯灵的气一样拂袖而去,心里也迁怒起孙伯灵。他说:“仁兄,我一直对你很敬重,敬重你的人品和才智。可是今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你!”说完,也拂袖而去。

孙伯灵被先生和同学抛弃在草地上,羞愧得无地自容。

直到太阳落到山那边,他仍然坐在草地上检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