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借助别人,拱卫自己
所谓“借力”,就是借势、借钱、借人、借助他人的口碑或团队的力量等。有人推自己一把,总比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埋头使劲的力量大得多。在生意场上要想得到长足发展,更是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在不违背法律、道德和原则的条件下,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来发展自己,是明智的选择。就像胡雪岩说的,只有巧妙地利用各种条件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了东风就能更好行船
胡雪岩说:“做生意就如行船,有了东风就能更好行船。”没有哪一个商人不希望自己的生意成功,而获得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懂得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情况下,善于借助“东风”,让自己顺风顺水。
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巧借东风”,以二十万军队大破曹操的近百万大军,才使得刘备和孙权联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其实,如果真刀真枪地对决,单凭实力,孙、刘联军是不可能战胜曹操的精锐之师的。但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观天象,懂得借助东风,利用风势火烧曹操的战船,从而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神话。
当然,不光是在打仗的时候能够借助“东风”,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可以。
估计胡雪岩对诸葛亮有很深的研究,他也是一个善于借“东风”的人,但他的“东风”不是用在战场上,而是用在商场中。他这个时候借助的“东风”也不再是指大自然中的一种天气现象,而是一种能够助自己成功的“势力”。正是借助了这种非自然界中的“东风”,胡雪岩才得以在商海中如鱼得水、大展宏图。
胡雪岩说:“做生意就如行船,有了东风就能更好行船。”商场如战场。一个经营者要想使自己的事业拓展得更快、更远一点,就要学习胡雪岩善“借”的方法。
在经营活动中,胡雪岩非常注意借助“东风”——借势经营,他所有的商业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取势用势展开的。围绕着一个“势”字,他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商业理念,他说:“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势。”胡雪岩的所作所为也说明了这一点,他在争取势力的时候从来都不计较“利”,而是先让对方看到和得到“利”,然后再说自己的事情。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几乎所有被他列为“东风”范围的“势力”都成了他真诚的帮手。
胡雪岩所借的“势”,主要有四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官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样做到了,还不够,还要有洋场的势力。”
胡雪岩首先要借取的就是“官场势力”。
当初胡雪岩不惜冒着丢掉饭碗,甚至毁坏名声的危险,资助王有龄北上捐官,踏上仕途,后来又大力协助左宗棠建功立业等事情,使他获得了别人望尘莫及的“官场势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股“东风”相助,胡雪岩在商场上才能自如行走、大展拳脚,取得了让世人震惊的成功,成为了让人尊崇的一代红顶商人。
胡雪岩借助的第二种“势”,是“商场势力”。
胡雪岩认为,一个商人的知识和能力总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仅仅靠自己独闯天下,往往很难取得成功,即使偶尔获利,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他总是注意与同行建立“互助互惠”的关系,有时候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同行的利益,由此获得了同行真诚的好感。胡雪岩生意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和同行之间的真诚合作,以及同行对他真心实意的帮助。
胡雪岩的第一批生丝运往上海时,想垄断生丝行业,就派玩技甚精的刘不才去拉拢上海生丝大户庞二。几经周折,最后获得庞二的信任,并得到了庞二的倾力相助,做成了生丝行业上的绝对优势。
胡雪岩一生中,像这样借助商场势力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胡雪岩借助的第三种“势”,就是“江湖势力”。
对于胡雪岩来说,江湖势力是一股不可忽视而有待利用的强大力量。如果忽视这股势力,有时一不小心,就会遭到意想不到的阻力,轻则使自己的事业不能顺利前进,重则有可能使自己趴下而不得翻身。如果对这股势力处理得好,自己的生意不仅会顺利做下去,而且会更加便利,一旦有风吹草动,也能得到照应。
因此,胡雪岩结交了许多江湖上的朋友。他所做的军火、漕运等生意,就多亏他结交的那些江湖朋友的帮忙。如果没有江湖势力提供方便和协助,胡雪岩再有本事,也不会成功地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贩运军火,也不可能帮助王有龄顺利完成漕运的任务。
胡雪岩借的第四种“势”,就是“洋场势力”。
洋场势力是胡雪岩生意圈子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所做的外贸活动不得不与洋人打交道,所以有必要让他们成为自己可以借助的“东风”。
洋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胡雪岩借助的“势力”,是因为洋人也有需求。他们看到胡雪岩是大清重臣左宗棠身边的红人,左宗棠不好巴结,就转而巴结他身边的人了。他们认为有些事情如果胡雪岩能在左宗棠耳边说几句话,那就好办多了。这样就使胡雪岩也有机会和理由形成他所谓的“洋场势力”。然后他们彼此联合、互相关照,渐渐形成一股垄断的势力。这种势力一旦形成,其他商人要想插手进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那些洋人一旦认准了胡雪岩,也就不会再轻易相信其他的本地生意人。
据说,当时有一个江南制造厂的买办,万分欣喜地接了洋人的一笔军火生意,但洋人却告诉他,枪支的底价早就开给胡雪岩了,不管是谁来做,都要给胡雪岩留下折扣。这可谓是胡雪岩借助“洋场势力”发展自己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然这不是胡雪岩要求的,是洋人主动给他的)。
从胡雪岩借“东风”的经验来看,不管是借助哪一种势力,都突出了“借势取势”的道理。当然,这些势力不会白白地成为你事业发展的助推器,要跟他们互惠互利,拿出足够的真诚来,人家才会相信你。但助推器可以把你推向成功,也能够把你推向失败。所以,要想让这些势力尽早成为自己的有利帮手,发挥他们最大的促进作用,就要不仅依靠这些势力,而且更要对这些势力加以正确引导。
“势”和“利”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势就会有利。“势”所到的地方,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利。社会上的资源是无穷的,如果不把它们积蓄起来,成为一种“势”,它们就会像时间一样,无声无息地从指缝中溜走,形不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利用,才能让它们在自己生命中发挥作用。
在商场中,先积蓄对自己有利的“东风”,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势”,然后再有效地借助这股势力让自己得到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谓“蓄势待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平时注意积蓄“东风”,并善用“东风”,才能在时机来的时候,顺势发展自己。
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
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听起来虽然有些别扭,但如果拿别人钱的方式是正当的,却是一个让自己得到更大发展的好办法。有人说,用自己的钱赚钱是二等商人,用别人的钱赚钱才是一等商人。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众所周知,做生意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有资金。作为一名经营者,无论你有多么强的运营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而对于创业和发展中的企业来说,资金显然是一个困扰性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筹集资金,来为自己以后的更大收益做好前期的投入。
不是所有做事情的人本身都有足够的资金,他们之所以在自己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却能做成事情,是因为他们懂得“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
资金除了自有之外,还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得。“借鸡生蛋”就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通过借钱的方式来赚钱,即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也可以说是“借资生财”。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要借错了“鸡”,否则不光生不成“蛋”,还有可能拉自己一身鸡屎。
胡雪岩本身也不是个资金充足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在创业的时候分文皆无,但是他精通此道,总是能抱到一只合适的“鸡”。
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在没有资本的情况下把生意做好、做大、做火,他借资生财的本事实在令人佩服。就像他说的:“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意思,但绝没有这么简单)
胡雪岩在销洋庄时,为求得当时被派往苏州任督学使者的何桂清的帮助,他亲自去了一趟苏州。这次苏州之行,胡雪岩结识了苏州的富家公子潘叔雅、吴季重、陆芝香等人。
当时太平军正在大举进攻江浙,苏州地面极不平静。一方面,官军跟太平军打仗,不但没有对百姓起到保护作用,反而经常骚扰百姓;另一方面,太平军也步步逼近,百姓不得安生。因此,这帮富家公子哥都有心到上海去避难。然而,他们在苏州有很多的房屋、田产,这些自然是带不到上海去的,但他们也有大量的现银,而现银太多也是不方便带的。他们知道胡雪岩是钱庄老板,因而想把这些现银存到胡雪岩的钱庄,让他带到上海然后用出去,他们也好坐收利息。
粗略算了一下,这几个人的现银加起来一共有二十多万两。胡雪岩当场就为这些公子哥如何使用这二十多万两现银作了周密的筹划,他建议他们将这些现银存入钱庄,一半作为长期存款,以获得利息;一半作为活期存款,用来经商。存款的钱庄以及生意的筹划之事,都由胡雪岩来办,总的原则是动息不动本,以达到细水长流的目的。这样一来,胡雪岩不仅为这些公子哥解决了问题,也等于又给自己吸纳了一笔可以长期周转的资金。这对双方都有利。
胡雪岩之所以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为这帮公子哥作这样的筹划,是因为他“发觉自己又遇到一个绝好的机会”。本来胡雪岩通过观察,发现这帮全然不知农民疾苦的公子哥,往往既不切实际又不明是非,跟他们打交道,常常会吃力不讨好,实在是犯不着。不过,转念一想,如果这些公子哥不是急功近利的人,能够听取自己的建议,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对自己的生意实在也是一大帮助。有了这二十多万可以长期周转的资金,自己什么事情不能干!
于是,胡雪岩就为这帮富家公子哥作了精心的筹划,这可是一项额外的优惠服务。同时,他也有了要利用这帮富家公子哥交给自己“用”出去的二十多万开办典当行的计划。
按照当时的情况,有五万两银子作为本钱,就可以开一家店面不大不小的当铺。有这二十多万两,那还不是绰绰有余?于是,胡雪岩在自己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拿别人的钱”,就顺顺利利地把自己的典当行开办起来了。
胡雪岩善于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的本领可谓发挥到了极致,远不止这一次。
胡雪岩筹划开办药店,在和他小老婆的叔叔刘不才商量药店事宜的时候,他一开口就是“初步我想筹十万银子的本钱”。这句话说得可是有点大了。因为当时他根本就没有钱,也不知道怎么筹到这十万银子。虽然郁四(这个人我们在第三章提到过)说过愿意入股,但他已经给胡雪岩帮了很大的忙了,再让他拿钱出来,他也就只能卖房子卖地了,以胡雪岩的为人,他怎么忍心。而且,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房地产业可不是我们今天这派繁荣景象,那时候不动产根本就变不出现钱。不过,这么大的事,也没有把胡雪岩难住,他灵机一动,就找到了两个筹集药店资本的好主意。
第一个主意,他可以向杭州那些为官不廉、公饱私囊,已经被“喂”得肥头大耳的官员筹集资金。他准备回到杭州,要攻下的第一目标就是抚台黄宗汉。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开药店本来就是很稳妥的生意,又有济世救人的好名目,说不定黄宗汉肯从他鼓鼓的口袋里拿出一部分来投资。如果能得到抚台大人的支援,再找其他有钱的官员来凑数,也就容易多了。
第一个主意成功了,第二个也就好办了。胡雪岩接下来要让官府出钱,自己开药店。然而,他并不是直接伸着手去向官府要钱,而是有更妙的办法。
刘不才有一个“诸葛行军散”的祖传秘方,配料与众不同,药效也很神奇,专治军队行军打仗时容易发生的瘟疫。胡雪岩准备与专管军队后勤保障的“粮台”打交道。先采取只收成本的方式给军营送“诸葛行军散”,或者有捐饷的,也可以让他们以“诸葛行军散”代捐,指明数量多少,折合银子多少。
粮台虽不上前线打仗,但事实上却什么事都管,最麻烦的就是一场仗打下来要料理伤亡士兵,对药物的需求量很大。只要军营的兵将们觉得这药确实好,就可以打通粮台的关系,争取承接供药的业务。药店可以把药以低于市面的价格卖给他们,还可以欠账,让粮台本人在公事上好交代。那么,既然可以欠账,也就可以预支(这是后话)。
除“诸葛行军散”外,药店还可以再弄到几张能够一服见效、与众不同的好方子,如刀伤药、辟瘟丹之类。把真材实料修合起来,然后禀告各路粮台,让他们来订购(订购是要预付费的)。领到订购药品的钱,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一步如果能走通,药店不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地发展起来了吗?还愁没有本钱吗?这不就是让官府出钱,自己开药店吗?
事实证明,胡雪岩的这两个注意是行得通的,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