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的做事之道
37991800000016

第16章 做事借力之法(3)

在清朝,被赏穿黄马褂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大事,只有皇帝身边的侍卫和立有卓著功勋的文武大臣才有资格。左宗棠也是在从太平军手中夺回杭州之后才获得这样的荣誉的。而且,黄马褂一向由皇帝主动赏赐,没有臣下指名讨赏的道理。

但左宗棠为了他的得力臂膀胡雪岩,不惜一切代价,用心良苦地大做文章。他开始打算直接保举胡雪岩。但通过与陕甘总督谭钟麟商议,觉得即使获得皇帝特旨谕允,也难过部验那一关。于是,在1878年3月26日,左宗棠上疏请皇帝饬令吏、兵两部于陕甘、新疆保案从宽核议(也就是说请皇帝下一道命令,放宽陕甘、新疆的保举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左宗棠又于1878年5月15日郑重地呈上了《道员胡光墉请破格奖附片》,其中,除详述胡雪岩办理上海采运局务、购运枪支、向洋人借款、转贷输将的功绩外,还提到胡雪岩对陕西、甘肃、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灾民的捐助,估计数额达二十万两银子,同时又历年向陕甘各军营捐献极为灵验的高丹丸散及地道药材,总计也是一笔巨款。左宗棠在奏件中还信誓旦旦地说:“其好义之诚、用情之挚如此,臣不敢稍加矜诩,自蹈欺诬之咎。”

这样,胡雪岩既有军功,又有善举,还被朝廷的股肱重臣左宗棠担保,清廷果然批准了,不光赐给胡雪岩一件黄马褂,还特许他可以在紫禁城骑马。胡雪岩在杭州城里元宝街的住宅也因此修起了大门楼,就连浙江巡抚到胡家,也要在大门外下轿。

像胡雪岩这样的商人,既有红顶又被赏穿黄马褂,享有破天荒的殊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异数”。

胡雪岩具有亦官亦商的双重身份,既有官的荣耀,又有商的实惠。但他并不高坐衙门,而仍以经商为职业,他自己也说过“不会做官”,他只是想借助于职衔、封典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让人们因此对他更加有好感,从而增强自己在商场上的竞争力。他做到了!

可见,众人的口碑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在今天仍然非常适用。胡雪岩在广告行业还不发达的晚清,就懂得了借助众人的口碑来宣传自己,思想的活跃与先进程度实在是不一般。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胡雪岩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一个人要想真正有所发展,就要学会乘势,也就是要学会乘着一定的势头做事。

一个人要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获得成功,光靠等待时机是不行的,要学会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学会乘着一定的势头做事。

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不一定完全是靠着埋头苦干获得的,而是因为他们懂得“乘势”。因为同样一件事情,在这个时期做可能不会成功,而在另一个时期做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个人做可能不会成功,而另一个人做就有可能会成功。然而,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时期,做这件事情可能不成功,做另一件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这就是“势”。胡雪岩就是一个特别懂得“乘势”的人。

朝廷为了筹集粮饷用于镇压太平军,要求各地“协饷”。所谓协饷,也就是由没有经受战乱、世面比较平静的省份帮助正在经历战争的省份筹集军队粮饷。

晚清时期实际上已经极度衰败。由于国内连年战乱,再加上外患,国家的财政收入非常有限,户部一年本来应该有4000万的收入,但实际却连3000万都不到,这就出现了严重的赤字,国家财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如今要“平定”太平军,国家又招募了大量的士兵,军队里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万人,粮饷就成了朝廷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难题。国库亏空,但又不能不发粮饷,要不然士兵们拿什么打仗,所以,只好让地方政府来筹集。

当时国家军队急需协饷,不需要解送部门,要求直接解送到各军事大营粮台。应朝廷的要求,浙江的协饷要解往江南大营,按照官府规定要解送现银,但由于江南大营围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江北大营围扬州(金陵和扬州都被太平军攻陷),水路和陆路都无法保证安全,因此,浙江藩司与江南大营粮台商定,通过钱庄把现银或者先汇解到上海,或者先汇解到苏州。而不管先汇解到什么地方,选择钱庄都很关键。

由于胡雪岩成功的运作,以及他在浙江官场的庞大势力,阜康钱庄成为代理协饷汇解的首选钱庄。但根据阜康钱庄当时本金有限的实际情况来看,它难以独自做成这笔生意,胡雪岩必须去一趟湖州,寻找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经过再三考虑和考察,胡雪岩选中了大源钱庄。

胡雪岩选择大源作为联手伙伴,让他的朋友难以理解。一般人都认为,胡雪岩应该首先选择信和钱庄与自己联手才合情合理。一来信和钱庄也是杭州城里首屈一指的大字号,实力比较强;二来信和跟胡雪岩的关系非同一般,是他当年出道的老“家”,再加上信和也曾参与过帮助王有龄的海运局运送漕米的事,而且出钱出力,立了大功,此时的“信和”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阜康”最忠实的生意伙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没有将“协饷”这块肥肉跟大源钱庄分享,而不跟自己的老朋友信和钱庄分享的道理。就连阜康钱庄的管家刘庆生知道胡雪岩作出的这个决定之后,也提出了疑问:“阜康与信和关系非同一般,你为什么不选信和来做?”

这其中的道理,正是胡雪岩做生意高人一筹的地方。胡雪岩认为,正是因为此时的阜康与信和关系已经非同一般,成为了实际上的生意伙伴,双方关系已经很稳固了,他才不在这笔生意上与信和联手。胡雪岩需要结交新的生意伙伴,他是要尽量把自己在钱庄行业中的势力和影响力做大,尽量把市面做大。而要做成大势力,自然要广交商界同行朋友,要把关系网撒得更广。这次有笔赚钱的生意拉上大源,形成良好的关系,下次有另一笔生意再拉上另外一家,以此类推,久而久之,所有的钱庄同行都与阜康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而且利害相连,休戚相关,到时候,胡雪岩在钱庄行业的力量自然就非同一般了。

胡雪岩想借这笔生意,扩大自己的商业势力,是在为自己营造商场中的“势”,同时也是在乘势——乘着这个时期赚钱的势头。这个“势”造得好,乘得也好。就像他自己说的:“顺势是眼光,取势是目的,作势就是行动。”这几点,他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都很成功。

另外,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集军饷,成功地向洋人借到了钱,也是他善于乘势的结果。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在他之前,清政府不仅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并且从来没有过那样的想法,同时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表政府向洋人贷款。例如,以前首辅军机大臣恭亲王奕就曾拟向洋人借款一千万两,用于购买船只,皇帝给他的批复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因此,胡雪岩最初提出向洋人借款的建议,让一向果敢有决断的左宗棠对能否获得朝廷批准也心存疑虑。还是胡雪岩对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一番剖析之后,才使他坚定了信心,并且真的就办成了。

胡雪岩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胡雪岩这里所说的“势”,就是指“势头”,是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也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遇到了恰当的人,是一些好的机会汇集而成的某种大趋势。

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人、时、事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其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人”就是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交给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两个人的能力不相上下,这个人办得成的一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这里的“时”就是时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同样一件事,此时去办,也许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办成,而彼时去办,可能费尽周折也不一定办得成。这里的“事”是指要办的具体事情。一定的时间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在一定的时间该办,也可以办,而在另外的时间就不该办,也不能办。能办的时候就一定要办成,不能办的时候也不能强求。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由合适的人去办理该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