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要想把生意做大,就更应该清楚,在众多因素当中,对“势头”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这就犹如我们平常对某件事情发表意见,或者对某件事所作的决策发表意见一样。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与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商业活动中,即使你是一个身居高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即使你的意见很富有科学性、可行性,意见正确、决策果断,要想让它起到更大的作用和更有力的影响,你也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发。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说早了没有力度,说晚了会“贻误战机”。说的场合对了,可以事半功倍;说的场合不对,难以生效,甚至还会带来负面效应。这其中的道理,就是“乘势”的诀窍之所在。
“势”是推动一件事情获得成功的力量,乘着这股“势”,你就能顺风顺水。
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多年来游刃于官场与商场之间,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跟他通晓“与其待时,不如乘势”的深刻含义是分不开的。
善于利用团结的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利用团结的力量,把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无敌的力量,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正所谓“众人划桨开大船”,在生意上的联合更是如此。
有一首歌唱得好:“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这正说明了联合的作用,团结的力量。生意场上也是一样,有时候凭借单打独斗是无法让自己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的,必须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和不懈的努力,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敌人”,共同发展。
胡雪岩经商一生,他就很懂得这个道理,很善于团结同行。虽说商场无情,但能够使自己获利,而且没有风险,有这样的好事,谁还不愿意联合呢?
胡雪岩在刚刚开始做生丝生意时,曾有一次有名的壮举。那就是联合江浙一带的丝茧生意同行,共同抵制洋商的低价收购,为弱小资本反抗强大垄断资本的欺压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当时的洋商垄断了中国生丝的买方市场,收购价格定得越来越低,严重损害了中国丝业的发展和生意人的利益。而绝大多数丝商由于资本少,力量弱,与洋商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没有办法跟他们抗争。同时,在我国丝商行业还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大家不齐心,从来没有想过要团结起来和洋人争一争利益,只是自己在那里唉声叹气,怪时运不济。
胡雪岩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不平静。出于对中国民族商业的保护,为民族经济争气,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胡雪岩作出了一个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决定——联合同行,共同抵抗洋商的买方垄断。
胡雪岩一进入生丝行业就表现出了一个大商人的雄才大略。他说:“凡事就是开头难,有人领头,大家就跟着来了。做洋庄的那些人,生意不动,就得吃老本,心里何尝不想?只是胆小,不敢动。现在我们想个风险不大的办法出来,让大家跟着我们走。那时候,你想一想,我们在行业中是个什么地位?”
正是这样的雄才大略,促使胡雪岩下定决心团结同行,垄断生丝的卖方市场。于是,他将从湖州收来的生丝运到上海后,并不急于脱手,而是囤积起来。虽然当时他的钱庄刚刚开张,资金很紧张,按常人的做法应该尽快把货物变成现钱,但他却不那样做,他要争取自己和民族的权益。但是,胡雪岩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很少,实力还不足以与洋商讨价还价。他必须凭借自己的努力,团结同行才能对抗洋商。
为了团结同行,胡雪岩先去登门拜访上海声名显赫的官员陈正心。陈正心在上海素有“小宋江”的美称,官甲一方,为人正直,豪爽仗义。胡雪岩刚一进门就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来意,想请陈正心帮助他料理丝蚕生意。当然,陈正心要听听理由。
胡雪岩一点也不绕弯子,一语中的,指出中国之所以与洋人做生意总是吃亏,就在于人心不齐,人心不齐又在于没有主心骨,没有一个可以令大家信服的人出来当“领头羊”。胡雪岩称,陈老前辈乃今日上海之名宦,登高一呼,必能响者云集,他首先就要回应。最后,胡雪岩又以民族大义来说服陈正心,这也是他的真实想法:“洋人欺我中华,已非一日,眼见白银流到他们的腰包,而我江浙桑农,破产不知几万家,凡我中华国人,不奋起自救,还要到亡国灭种吗?”
胡雪岩的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陈正心即使铁石心肠也会被打动,更何况他也是正人君子呢。于是广发请帖,召集上海有名的丝行老板,但一开始并不让胡雪岩出面,而是就他的想法和做法征询大家的意见。一石击起千层浪,这个举动引起了各位名商行老板的共鸣,他们也抱怨不已,埋怨洋人贪得无厌,又恨上海没有胡雪岩那样可以领头的人物。
陈正心见火候差不多了,把桌子一拍当即允诺,愿意出来带领大家与洋人抗争。听到这句话,名商行老板们立刻都变了脸色,有人露出喜色,有人面带疑惑,还有人面如土色。跟洋人作斗争,就等于砸掉自己的饭碗,这可不是像说话一样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办到的事情。如果与洋人斗翻了船,那又怎么办呢?自己的损失谁来承担?
陈正心看透了大家的心思,就趁机把胡雪岩引见给了大家。
“胡雪岩!”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胡雪岩在浙江的所作所为已经风闻天下,更何况是丝业中的同行,他们怎么可能不认识他呢?
胡雪岩跟大家打过招呼之后,便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谈了几点想法:第一,与洋人做丝生意的“洋庄”联合起来,同行公议,统一价钱,到哪家丝行都一样,洋人愿意就买,不愿意就拉倒。如果实在有需要用钱,急于脱货的商行,由陈正心出钱以公议的市场价进行大宗收购。第二,对于不想把丝卖给“自己人”的,也不要卖给洋人,你要用多少钱,可以拿货来做抵押,我有钱庄作为后盾,贷款救急,等洋人就范,货物销售出去之后再还。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胡雪岩对上海丝业同行晓之以义,诱之以利,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与信任,最终把他们联合起来,跟着自己走。
这样还不算圆满,因为这些人只是丝业的小“名人”,虽然有些人很有影响力,但是大头儿还在后面,这个人财大气粗,可不好联合。但胡雪岩最终还是把他争取过来了。这个巨头就是庞二。
庞二家是湖州南浔丝业世家,控制着上海丝业的一大半。胡雪岩了解了他的爱好之后,就派他小老婆的叔叔、曾经不务正业的刘不才以他擅长的玩乐方式和庞二联络感情。因为他知道,要想联合力量,就要先联络感情。
开始,庞二还有些犹豫,因为在他看来,胡雪岩是中途暴发,根底未必雄厚。然而,后来胡雪岩在几件事情的处理上都显示出能急朋友所急,为朋友着想的义气,而且在利益问题上态度也很大义,显然不是为了几个小钱而奔波,在丝生意上联合,主要是为了团结自己人,一致对外。也知道了他的理念是有生意大家分,有利益大家沾,不能自己人之间互相拆台,好处却给了洋人。
庞二亲眼看到了胡雪岩不是一般人,是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便把自己囤积在上海的生丝全权委托胡雪岩处理。
这样,胡雪岩不仅赢得了丝业里百分之七十的商户,又得到丝业巨头庞二的倾力相助,在商业上占了绝对优势,再加上官场的支持,消息灵通,由他策划的第一场华商与洋商的丝茧战胜券在握。
几天之后,上海的丝行老板一致要求提价,他们对洋人说,胡雪岩已经答应出高价收购他们的生丝。
洋人这才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他们还想作一下挣扎,私下做手脚,对某些商行许以高价,以收回自己的市场,然而却遭到拒绝。那些商行的老板告诉洋人,如果他们背地里把丝卖给洋商,不仅会受到同行的谴责与孤立,而且还会背上崇洋媚外的恶名,也会因此得罪上海的名宦陈正心,他可是在上海黑白两道都很吃得开的人。
最后,洋商实在没办法,不得不就范,给胡雪岩及众丝商开了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这一“仗”打下来,不仅胡雪岩净赚了十八万两银子,而且江浙、上海的丝商们也都获得了很好的收入,同时也巩固了胡雪岩在丝业的地位。据《光绪实录》记载:“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走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也就是说,胡雪岩经营的事业中,丝生意是最大的,多次出口,几乎垄断了国际市场。可见其当时在丝业界的实力之大。
可见,单打独斗不是成功的途径。要想使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就要依靠团结的力量。而面对大势力的恶意经济垄断,更要依靠团结的力量,让有影响的人站出来做“领头羊”,将一个一个散户联合起来,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才能最终保护自己的利益,维护大局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