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的做事之道
37991800000018

第18章 做事谋划之法(1)

谋划在先,行动在后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准备,也就是要有谋划。做事之前有谋划,行动起来才方便;打无准备之仗,只会让自己乱了阵脚,手足无措。作为生意人,更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想有所发展,就要有长远的规划,懂得“要想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不贪图眼前小利,学会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同时还要善于使用“连环计”,练就一身“忍”的本领。

凡事要做好长远的规划

胡雪岩说:“做生意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就是说做生意要为自己做好长远的规划,不要事到临头了无路可走。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需要做好规划,才不会让自己的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才能让成功沿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长远的规划,是一个人的事业得以长远发展的“秘方”。无论是谁,要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都要做好长远的规划。因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做好了长远的规划,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下一步该怎样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才会让自己永远有路可走。而不至于今天做一件事情,明天又做另一件事情,后天再做一件事情,或者做着做着就偏离了自己原来的的道路和方向。

凡事都先做好长远的规划,才不会让自己走着走着迷了路。

经商也是一样,有长远规划的商人,总是能在不偏离自己原来道路的基础上为自己发现新的机遇,找到接近自己目标的方法。虽然有时候,有些事情看起来跟自己的目标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却也是为自己的目标服务的。例如,胡雪岩全力以赴帮助自己的靠山做事,其实也是在为他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商业地位增加筹码。

胡雪岩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是左宗棠西征,这段时间也是胡雪岩与左宗棠交往的辉煌时期。西征使胡雪岩得以帮助左宗棠办理洋务,并为左宗棠的军队提供军需。但这件事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旦左宗棠西征失败,胡雪岩就会血本无归。然而,胡雪岩却极具预见性和胆略,为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定放手一搏。因为,这件事情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左宗棠的仕途,也关系到胡雪岩自己的命运,他的生意跟左宗棠的仕途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平叛战乱的统帅,左宗棠的主要精力必然要放在指挥前线作战杀敌等方面,后勤方面的事情自然要托付给自己得力的亲信。这个人非胡雪岩莫属,他既有谋略,又有胆识,最重要的是对左宗棠忠心耿耿。

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集西征的粮饷,曾几度代表清政府向洋人借款。他不辞辛苦地为了这些事情到处奔波,虽然他也知道风险很大,但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要通过这些事情巩固左宗棠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势力,进而巩固自己的商业地位和势力。另外,这些事情也不是白干的,当然是能得到很大的利润,提高他自己的经济实力。胡雪岩也确实从中牟利不少。

不仅如此,胡雪岩的长远规划还体现在帮助左宗棠办理其他洋务事业上。

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三位汉族大臣在振兴洋务方面都很有建树,是朝廷的股肱之臣。

曾国藩在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购买了大量西方军火,为当时最为强大的湘军武装增强了力量。外国的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影响了这些朝廷大臣的思维。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就兴起了“洋务运动”,也就是朝廷内的一些中兴大臣开始在行动上服从大趋势,他们派出人员到西方去学习先进技术,以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当然,他们身为朝廷命官,是不可能亲自同外国人打交道的,他们希望通过一些中间力量来帮助他们践行主张。

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命运与晚清三大重臣之一的左宗棠联系最为紧密,两个人休戚与共。甚至可以说,左宗棠晚年的“军功章”中也有胡雪岩的一半。

在道光末年,左宗棠就读过魏源著的《海国图志》,这本书里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宗教和科技等,令人神往。他对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特别推崇。在以后的仕途生涯中,左宗棠又了解到西方弃虚务实、制作精妙,就更加迫切地希望把魏源的主张付诸实践。他曾呼吁:“中土智慧岂逊西人,如果留心仿造,自然愈推愈精……竟十年以后,彼人所恃以傲我者,我亦有以应之矣。”透露出了他学习西方、自强御侮的强烈愿望。

在当时的中国,办洋务是非常之举,是新生事物,急需精通洋务的人才,左宗棠就又要倚重帮助他镇压太平军、与洋人有来往而又办事精干的胡雪岩了。

胡雪岩帮助左宗棠创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福州船政局、甘肃织呢总局、开凿泾河等。

福州船政局是1866年(同治五年)创办的,比李鸿章在上海办的江南造船所还早一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造船企业,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船舶修造厂。虽然与外国相比,在造船技术上还有很大的不足,但它开了我国学习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代表。

甘肃织呢总局比李鸿章的上海机器织布局还要早,是我国第一个机制国货工厂,也是洋务运动中最早的一家官办轻工企业。

1877年(光绪三年),西北大旱,左宗棠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开挖泾河。他曾听人说外国有开河的机器,就叫上海采办转运委员胡雪岩去访求。胡雪岩向德国购买了一套,并雇用了几名德国技师。1880年(光绪六年)的秋天,把机器和人一起运到泾源工地,先开了一条长达两百里的正渠。

由于渠底布满了坚硬的石头,靠人力施工有很大的难度。为了把渠道加宽、挖深,也为了使工程进展更加迅速,德国技师建议再买一台开石机器。于是,胡雪岩又受左宗棠委托,添购开石机。尽管机器买来后的施工情况因史料没有记载而不得知,但胡雪岩帮助左宗棠引进西洋新式机器,在经济落后的西北开河凿渠,算得上是一个创举。

左宗棠所办的洋务事业在抵御外国侵略者,平定西北叛乱,开发大西北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其中有着胡雪岩非常大的功劳。左宗棠在给胡雪岩的一封信中谈到船政局的事时曾经称赞“阁下创议之功伟矣”。

由于在举办洋务新政上态度一致,左宗棠与胡雪岩经常有书信往来,交流思想,如左宗棠在给胡雪岩的另一封信中说过:“中国枪炮日新月异,泰西诸帮断难挟其长以傲我耳。”

但作为一个商人,胡雪岩自然不可能只是左宗棠的一个跑腿,他在帮助左宗棠做这些公事的时候,也有他自己的打算,他不仅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利益,而且规划得更长远。

左宗棠在请奏朝廷开设福州船政局时就曾说过:引进外国机器,开办造船厂,是破天荒的事,机器好坏也难以辨识,所以托人购觅时,要“宽给其值,但求其良”。这个“宽给其值”就是要给经办人一定的利润空间,让他有得赚。胡雪岩在经办洋务中到底拿了多少“好处”,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也无从推算,但他公私兼营,使自己的私囊在这个时候迅速“饱”起来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让他的经济实力增强了不少。同时,也靠着为左宗棠办事,作为他的得力干将,胡雪岩的生意、名誉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胡雪岩就是凭借着自己的胆略和见识,时刻不忘为自己做好长远的规划,在帮助靠山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时,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失时机地抓住成功的机会,名利双收,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走向了事业的辉煌。

可见,要想更大程度地让自己发展壮大,就要不计较当前的一些蝇头小利,把眼光放长远,凡事都为自己做好长远的规划。

要想取之,必先予之

胡雪岩曾说:“放长线才能钓大鱼,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只想着索取,在想要得到好处之前,应该学会先给予别人。付出的越多,得到的才会越多。如果只是一味捂着自己的口袋,不愿意先付出,那么就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商家在开业典礼或节假日大搞促销、让利、打折、返券等各种优惠活动,这其实是在招揽顾客,用先“给予”的方式回报顾客,拉动消费,从而更大程度地增加自己的收入。而这种活动,往往也总是能让顾客盈门,让商家达到目的。

精明的生意人从不会在第一笔生意上赚取客户的钱财,而是巧用鱼饵,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客户,引导消费,刺激消费。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要想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以小赚大,以少敛多。让自己的牌子在更多的人心里留下印象之后,再用货真价实的产品去赢得客户的青睐,这样做生意,才是最明智的。

杭州城被朝廷从太平军手中夺回来之后,左宗棠把战后的处理工作交给了胡雪岩。正在胡雪岩忙于善后的时候,杭州城里来了一位洋人,并且指名道姓要见胡雪岩。胡雪岩有些吃惊,不知道是谁,来干什么,迎出来一看,原来是驻扎在宁波的法军军官让内。收复杭州城,他领导的“常捷军”功不可没。

那个时候,胡雪岩受左宗棠之托,负责跟洋人联系,尽可能地从他们那里弄到开花炮。因为杭州城墙非常坚固,而且很高,如果硬冲,是白白浪费人力和生命。因为胡雪岩在宁波有钱庄的分店,和那里的洋人有一定的交情,所以能说得上话。

胡雪岩接到委托之后,辗转来到宁波,找到法国军官让内。只要中国出钱,洋人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况且胡雪岩向他保证,杭州城里的太平军这时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只需借助洋枪洋炮,吓唬吓唬他们,太平军自然会很快瓦解。于是让内领头,带着一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两百来人组成的洋枪队,号称“常捷军”,直接开到杭州城下。果然不出胡雪岩所料,这支洋枪队没费多大力气,更没有任何伤亡,只是多耗费了十几箱子弹和炸药,就顺利地帮助清政府把杭州城拿下了。事成之后,自然是要付给他不少银子。让内一回到宁波,胡雪岩就让钱庄给他支付了全部佣金。挣钱这么容易,让内非常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没过多久,宁波闹起了瘟疫,让内也没有躲过这场灾难,一连几天,高烧不止,连床都下不了。因为收复杭州有功,胡雪岩曾经跟他说过,只要让内在中国待一天,在宁波的钱庄就会尽力帮助他。宁波钱庄的总管听说让内感染了瘟疫,就带上“诸葛行军散”等非常有效的药去探望他,让内才吃了一天,居然就能下床走动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让内坐不住了,神采奕奕地跑到阜康钱庄,问总管送给他的是什么神药,总管告诉他是胡雪岩的胡庆馀堂自制的中医药方,由老中医主持,一般都是祖传秘方。让内恳请总管再给他一些,他好拿回去给他的同胞。总管打开抽屉,让内高兴得不得了,把店里所存的药全部拿走了。洋人服了药,个个都摆脱了病痛的折磨,于是他们派让内为代表,到杭州来,向胡雪岩再多要一些这种散丸药。

外国人看中了自己药店的药,胡雪岩当然非常得意,就实惠地送给了他两大箱。让内非要给钱,胡雪岩说这是我送给你的,不要钱。让内很不理解,追问胡雪岩,你不收钱岂不是赔本?

胡雪岩只是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其实,他一说明来意,胡雪岩的心中就已经有了更远的想法,他要利用让内为胡庆馀堂做一个活广告,所以不收他的钱。如果他们那些人用着好,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来买他的药,到那时,收回的利润就不止这两箱药钱了。

果然,让内回去一宣传,再加上用药人的相互转告,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胡庆馀堂还没正式挂牌营业,就已经是窗户边上吹喇叭——名声在外了。

有一次,胡雪岩刚到上海,便有洋人来找他,说在宁波服过胡庆馀堂的药,药效奇佳,现在他要随船回国,希望胡雪岩卖给他一批成药,他还留下定金,说下次再来中国,还要采购。这简直就是小小的付出,换来了大大的收获,胡雪岩喜笑颜开。

这是胡雪岩先“予”后“取”的一个典型事例。然而,他的事例远远不止这一件。

在给药店做“广告”的时候,胡雪岩不光利用洋人,更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国人。

晚清时期,每年盛夏,都有一批举人上京赶考。胡雪岩考虑到盛夏时节,学子们的住宿与餐饮都是个问题,由于卫生条件差,很容易引起痢疾等流行病,以往每年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这样的问题。于是,胡雪岩决定无偿赠送给每位考生两枚药丸,不够还可以到胡庆馀堂北京分号去领。在第一次送药的时候就把地址写得清清楚楚,药房号更是显眼易记(有点像今天的名片)。

果然,有胡雪岩的“神药”相助,流行病比往年大大减少,胡庆馀堂的名声在北京也越来越响了。等这些学子赶考完,回到家乡,每逢遇到类似的疾病,都向人推荐胡庆馀堂的药。渐渐地,胡庆馀堂药店就闻名全国了,与北京历史悠久的“同仁堂”相媲美,甚至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之称。

胡雪岩送药给洋人和学子的举措,就是在利用洋人和学子们为自己的药店造声势,传名声,跟现在商场里搞的促销、派送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一种有效的广告宣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