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草原女杰:孝庄太后
39389100000027

第27章 蛮横的功臣

顺治驾崩后,玄烨登上皇位,改元康熙。康熙年纪小,所以孝庄选定了四名辅政大臣来辅佐他。但是,辅佐大臣之一的鳌拜后来竟然专横跋扈,迫害大臣,妄图独揽朝政,让孝庄十分头疼。最后,康熙设计智擒了鳌拜。

顺治死前曾经留下遗嘱,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人继皇统,改元康熙。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孝庄亲自主持登基大典,玄烨成为新皇帝,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大帝。由于康熙继位时年纪太小,而且孝庄亲身经历了多尔衮的独断专权,她意识到,如果不终止亲王摄政体系,玄烨的帝位也不会长久。所以,孝庄在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她没有从皇族宗室的长辈中选取,而是选择了异姓的功臣,并且把人数增加到四个,以便相互制约。

她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顺治在遗诏中让这四大臣作为辅政大臣,尽心辅导幼主,当然这也是孝庄的意思。四个大臣诚惶诚恐,对亲王贝勒说,一贯都是宗室来协助治理国家大事,我们不敢独自辅政,应该请诸位亲王贝勒一起担当重任。

但是王公贝勒们都明白,这是孝庄皇太后早就定下的事情,谁也不敢多说一句,只是赶紧告诉诸位辅政大臣,说顺治皇帝知道你们几个忠心耿耿,所以才会对你们委以重任,诏书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没有人再敢干预这件事情了,你们就不要这样谦让了。于是索尼四人只好接受,并在顺治灵位前面发誓,誓死效忠皇上,同生死共患难,辅佐政务,不求荣华富贵,不计个人恩怨,不接受贿赂,不结交党羽,就只是用一片真心来报答皇帝的大恩大德和先帝的信任。如果有违誓言,一定不得善终。从此以后,大清朝进入了八年的四个大臣辅政时期,国家的权力悉数为他们所掌握,虽然所有的政事都会有人向孝庄汇报,但是孝庄太皇太后几乎不过问,只是由辅政大臣来安排处理国家的事宜。四大臣执政初始,尚能齐心合力,基本上遵照顺治皇帝制定的方针,继续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是,四位辅政大臣虽然有共同的信仰目标,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却因他们其实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某些方面还是会有一些冲突的。四个大臣都是有功之臣,享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每个人都是上三旗大臣。

索尼属于正黄旗,历经四朝,他的资历算是四个人当中最老的,赫舍里氏,满洲“著姓”,他的父亲是硕色巴克什,叔父是大学士希福,他通晓“满汉蒙古文字”,在文馆办事。他在努尔哈赤时期任头等侍卫,后来皇太极时期,他征战锦州立下战功,任吏部启心郎。在皇太极死后,他主张皇子“必立其一”,这就使得多尔衮无法染指帝位。在多尔衮大权独揽的时候,曾经与索尼一起“誓辅幼主”的六个人中,谭泰、巩阿岱和锡翰纷纷背弃了自己的誓言,只有索尼“公(索尼)终不附睿亲王(多尔衮),于政事多以理争,王由是恶之”。因为得罪了多尔衮,所以索尼和鳌拜都被问罪。但在顺治皇帝亲政之后,索尼又被重新重用了,并且因屡建战功,累进一等伯任内大臣,兼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起草与谋划。顺治皇帝死后,索尼在稳定朝廷局势上起到了无人可以替代的作用。

苏克萨哈属于正白旗,他的父亲是额驸苏纳,是努尔哈赤的女婿。这样算来,皇太极就是他的舅父,而孝庄则是他的舅母了。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近侍,是正白旗骨干。因为当时在多尔衮死后,他检举揭发了多尔衮在世时的种种不轨行为,比如他私备“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阴谋篡逆”,所以得到了孝庄和顺治的信任,被提升为护军统领,他代表着正白旗的利益。

遏必隆,纽祐禄氏,镶黄旗人。其父为清开国功勋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母为和硕公主。开始时任牛录章京世职,袭一等公,他因为与多尔衮不和而遭到了迫害,但在顺治亲政后,他同样得到了信任和重用,升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著姓”,也是镶黄旗人。鳌拜的伯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他的二哥卓布泰战功赫赫,他本人也追随皇太极南征北战,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但是一名勇将,还是皇太极的心腹。他最先被授为巴牙喇壮达,因为骁勇善战,又被授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晋三等昂邦章京。顺治亲政后,又升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鳌拜功劳非常突出,无论是在清军入关前与明朝的战斗中,还是在入关后与农民军以及南明军队的作战中,鳌拜屡次建立奇功,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后来,在拥戴顺治即位以及抵制多尔衮专制等重要关头,他跟索尼有同样的功劳。

孝庄之所以会选择这四个人,与满洲八旗籍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对八旗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旗,把自己领的两白旗和多尔衮兄弟领导的两黄旗进行了对换,由自己亲自率领两黄旗,这就给八旗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根源。

天聪九年(1635年)十二月,皇太极又治了莽古尔泰的罪,把正蓝旗给兼并了。多尔衮摄政之后,将自己的正白旗建设成为满洲八旗的精锐之师。在顺治治了多尔衮的罪之后,又将正白旗收入囊中,连同原本的两黄旗一起,成了八旗中地位最高贵的“上三旗”。上三旗逐渐成为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辅臣自然也从上三旗里面选。

孝庄采取制衡的方法,巧妙地利用这四个人,使他们相互制衡又能互相协助。这是一门很微妙精巧的艺术,帝王之家必须学会的统筹艺术。

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奉四辅臣之命,吴三桂执杀南明桂王朱由榔,西南各地小股抗清势力纷纷归降,偏居台湾的郑氏部属也有不少人归顺。

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靖西将军穆里玛同定西将军图海,率八旗劲旅及湖广、四川、陕西三省绿营兵,镇压了大顺农民军余部李来亨领导的郧襄山区茅麓山抗清力量。至此,大规模的民族征服战争结束,清王朝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连年战争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经济凋敝、民生涂炭。四辅臣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安插流民,奖励垦荒,施行赈济蠲免政策,以苏民生。同时,他们依世祖遗诏精神,将顺治年间改设的内阁和翰林院撤销,重新恢复内三院名称,并加强对官吏的管理,裁汰了十三衙门,扩建了内务府,并注重督抚的楷模作用。几年间,经济发展,年谷屡登,社会秩序趋向安定。

从康熙五年(1666年)开始,四大臣之间的争斗日益激化,矛盾最突出的就是鳌拜与苏克萨哈。鳌拜仗着自己以前立下过战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跟苏克萨哈早就有矛盾,而且矛盾越来越多。遏必隆早就倒向了鳌拜,什么都听鳌拜的。索尼见鳌拜和苏克萨哈势不两立,又无力调节,只好请求圣祖亲政。苏克萨哈没什么威望,势单力薄,根本就不是鳌拜的对手。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逝世,鳌拜在朝中的风头更是无人能及。七月,苏克萨哈要求去守护先帝顺治的陵寝。鳌拜抓住这个机会,罗列了苏克萨哈的二十四条罪状,将其杀死。四名辅政大臣死了两个,剩下的遏必隆又投靠了鳌拜。从此,鳌拜专权的道路上就毫无障碍了。

从鳌拜本人来说,他被授一等公并加太师,要知道,大臣被加为太师的,也只有他和遏必隆而已;他的儿子那摩佛承袭了二等公,并加授太子少师;他的侄子讷尔都娶了公主,封为和硕额驸。所谓一人得道仙及鸡犬,他的集团成员也是平步青云,朝政基本上都把持在了他和他的集团手里。“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又将部院启奏官员带往私门商酌”,甚至“红本已发科抄,辅政大臣鳌拜取回改批”。

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在他(指康熙帝)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

就在鳌拜的权力不断扩张的时候,玄烨也在慢慢长大,而且开始意识到鳌拜的不臣之心。早在鳌拜力主严惩苏纳海和苏克萨哈的时候,他就已经表示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由于鳌拜的权势实在太过强大,康熙无法与之正面交锋。虽然康熙妥协了,却坚定了要除去鳌拜的决心。另外,鳌拜经常“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在康熙面前也经常“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在鳌拜看来,这可能是在显示自己的威风;但在康熙看来,这明显就是在损害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鳌拜的所作所为颇有当年多尔衮的影子,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宣布亲政,而此时的鳌拜就成了他收回大权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