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与苏克萨哈由于有儿女姻亲,按说关系应该不错。但是,因为政治利益的纷争,两个人终于变得水火不容。他们之间的殊死较量绝非个人间的恩怨,而是长期以来满洲八旗之间的抗争在新的形势下的升级。
多尔衮在位时,曾经扶植两白旗,压制两黄旗。积聚已久的矛盾与冲突,促使鳌拜当权后执意圈换旗地,压抑苏克萨哈,打击正白旗,抬高两黄旗的地位,这就是鳌拜与苏克萨哈长期争斗不已的原因。
苏克萨哈是一个思路敏捷、很有才气的人,他处理政务非常秉直公正、有条不紊。另外,苏克萨哈还很善于结交拉拢人才,在宫中积极发展自己的人脉,许多朝臣因倾慕他的为人,与他交好。鳌拜眼看着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近来又收服了遏必隆,小小的苏克萨哈他根本不放在眼里。
鳌拜之所以可以这么傲慢,是因为他确实有这个资本。辅臣鳌拜早年在战场上救过太宗皇太极,后来又忠心耿耿地保护过顺治皇帝,确实算得上是有功之臣。但是他居功自傲,越来越追逐权力,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在行使辅政大臣职责的时候,他经常假公济私。
鳌拜权势很大,目中无人,非常不服苏克萨哈,早就想打垮他。他借口二十年前的圈地中,多尔衮偏向了正白旗使他们吃了大亏,就想趁着康熙年幼、索尼病重之机,将正白旗强换走的好地重新换回来,顺势扩大自己的庄园。这一圈一换搅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宁。鳌拜到处圈地,使得很多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百姓们怨声载道。
圈地又称为绳地,就是将长绳系在马的背后,然后骑着马飞奔,马所经过的地方就是大清权贵的地盘。在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非常蛮横不讲理的强盗行为。其实这种行为只是在清军入关的时候被用来掠夺土地,后来早就已经被废除了。没想到时隔多年,民众生活好不容易安定下来,鳌拜又开始发起了更为恶劣和野蛮的圈地运动,让很多人瞠目结舌。
但是,碍于鳌拜的权势和在朝中的地位,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康熙十年(1671年),鳌拜再次进行了换地,这是向苏克萨哈所在的正白旗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夺,也是对苏克萨哈本人的一种示威和发难。鳌拜所属的镶黄旗人关后在保定、河间一带,而苏克萨哈所属的正白旗,当年首先随着多尔衮入关,因此他们占有的土地就是京东一带。鳌拜提出,蓟州、遵化等地应拨给镶黄旗,对于正白旗,他会给予其他固定的土地作为补贴。这样一比,这笔买卖就非常不合理,不管是苏克萨哈还是正白旗,自然都对此表示反对。苏克萨哈和鳌拜之间变得越来越对立,正白旗和镶黄旗因此也成了死对头。这样做的结果,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因为严重的圈地,使得很多百姓有地不能耕种,只能荒废着,得不到粮食,百姓们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四大辅臣在前期的辅政还是有所作为的,这一点谁都不能否定。对于鳌拜后期的乱政行为,孝庄也不是没有察觉。康熙年幼时,孝庄曾经为他选定过一个皇后并举行了大婚。在备选的妃子中,孝庄选择了嘎布喇的女儿,给了索尼的家族以殊荣,但鳌拜的女儿落选了。孝庄希望借此来警告鳌拜,让他能够有所收敛。孝庄也考虑到,如果选中镶黄旗之女,鳌拜也可能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孝庄是在为孙儿打下早日亲政的基础。但是,当鳌拜知道康熙选后的结果后,非常恼怒,竟然与遏必隆一起人宫阻止奏折的发布。鳌拜因为希望落空,还非常嫉妒皇上的偏袒。于是孝庄的这步妙棋起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既达到了分化四个辅臣的关系的目的,又能够好好地挫一挫鳌拜的锐气,而且使得索尼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皇室效力,增加了皇室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的孝庄仍然对鳌拜存有一些信任,希望鳌拜能继续用心担起他作为辅臣应尽的职责。但是康熙五年(1666年)发生的这个圈地事件,让孝庄彻底对鳌拜不抱希望了。
尽管鳌拜很明白地知道皇帝和孝庄会反对他的决定,但是他仍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下令将赞同皇帝和孝庄意见的三名重臣处死。当时朱昌祚写了一个详细的奏折呈给朝廷,他认为,安土重迁二十多年来,两地的百姓相安已久,甚至他们父母的祖先的坟墓都已经在这里。一旦换地,大批老百姓就不得不迁移,不但劳民伤财,而且会让附近的百姓非常恐慌。那些本来家庭就非常穷苦的人,如果途中冻死了饿死了,多么令人悲伤啊。这个时候已经是深冬的时节,让一家老小扶着老的抱着小的长途跋涉地迁徙,就像是在逃难一样,想象—下都觉得不忍心。可是鳌拜丝毫不理会这些重臣的非议,他已经蛮横惯了,于是他把怒气都转向了这三位大臣,不久,这三位大臣都被他杀害了。
在这件事情上,康熙皇帝不是没有过问,他自己有着非常鲜明的态度,他是绝对不允许贤良的忠臣含冤而死的。但是他没有想到,鳌拜居然敢虚拟圣旨,假借皇帝的名义将这三位大臣斩首。鳌拜的做法,简直就是没把皇权放在眼里,其嚣张程度可见一斑。从此以后,鳌拜的狂妄气焰更加嚣张,他觉得皇帝年纪小,所以根本不必把他放在眼里。朝堂上人心惶惶,很多大臣开始希望皇帝能够亲政。索尼和遏必隆对鳌拜的种种行径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朝堂上更没有其他的大臣敢对这件事情提意见了。鳌拜的有恃无恐公然无视皇帝和孝庄的存在,完全辜负了孝庄对他的最后一丝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