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放下并不难,但真正能做到放下的人并不多。放下不仅是一种心态,还是一种积极面对人生的选择。放下名利与欲望,才能坦然面对付出与收获;放下金钱和诱惑,才能让人生获得真正的幸福。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坦然地放下,而不是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放下能让一个人的人生变得海阔天空,让他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拥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必须放下不必要的负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轻装上阵,向着成功的目的地一往无前。
荣耀、名利如浮云
电视剧《清代皇帝秘史》中有这么一段。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了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是啊!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而选择什么样的名利观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若想不为名利所累,其实也简单。视之越重,害处越大;视之越轻,益处越多。只要我们视之为浮云,名利又能奈我何!
纠结万分的“名利场”
英国作家萨克雷的成名小说《名利场》,是英国著名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之一。
故事的主角蓓基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由于从小在贫困中生活,所以长大后她一心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贫困。于是,她不择手段,凭借着谄媚奉承攀上高枝。作为陪衬的人物是她同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艾米莉娅,她懦弱温柔,驯顺地随着命运起伏。蓓基从贫困进入富裕的道路很不平稳,而富家女艾米莉娅的运途亦多坎坷,两个人的不同遭遇构成了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
故事中的蓓基就是一个被名利所诱,被“名利场”搞得晕头转向的典型。本来她也是一个可爱、善良的女子,可名利场中的尘埃将她紧紧裹住,使她变得虚伪、贪婪,也许在她动人、亲切的言辞背后,却有着无人知晓的谩骂;又说不定在她美丽、诚恳的笑容下,却有着无情、冷酷的刺刀。为了达到进入上流社会的目的,蓓基利用自己的友谊、爱情、婚姻,又不惜出卖朋友和丈夫,来为自己铺着通向那“高贵社会王国”的红地毯。她那时真时假的形态,迷惑着众人,却也在玷污着自己。
蓓基是美丽的,贫苦的,值得怜爱的,当然,这是在众人认清她以前,或许有人还会为她终于进入上流社会而羡慕她。可一切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表面的热情无法掩藏内心的憎恨,再华丽的外衣,却总掩饰不了丑恶的灵魂!在众人认清她的本来面目之后,谁不唾弃她,厌恶她呢?连她的最好的朋友艾米莉娅最后也远离她,丈夫也不理睬她,儿子不想见她,为一时的荣华,她不知道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名利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浮华的世界,到处弥漫着尘埃。它会蒙蔽我们的眼睛,并定格在心灵的浪尖上,难以驱散。我们总喜欢在名利场中为自己找一个漂亮、华美的位置,以借此炫耀自己,便头也不回地走入了那个浮华的世界。然而,金钱再多,权力再大,总是会有一个极限,而人的贪婪则永远也无法填满,于是这名与利就会慢慢结成为一根绳,紧紧勒住我们的脖子。
当我们在名利场中被折磨得千疮百孔时,这才知道,其实所谓的名利不过是刹那的芳华。名与利,固然可求,但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如果过分追求名利,名利就会成为心头最大的诱惑,人也会因此变得贪婪、虚伪,失去自我。
名利是“好”还是“了”
《红楼梦》中第一回就有一个关于名利的片段。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如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
这是多么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不错,我们眼中的名利是“好”,但它也很有可能会把我们带上“了”的道路,而也许当名利终于在我们的眼中变为了“了”时,带给我们的反倒会是“好”了。当我们为着名利奋斗了一辈子,老了回头一看,也许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可当我们感受到这种“甚荒唐”的时候,是不是也已经从名利中解脱出来了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就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清贫,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清贫,对于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他面对清贫的态度。
钱钟书先生就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学者,作为一位博学鸿儒,在他身上,人们看到的只有不务虚名,淡泊自守,宠辱不惊。他潜心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接受采访。他经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慕钱钟书先生之名来中国,在电话里向他表示要去拜访的意思。然而,钱钟书先生却在电话里风趣地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母鸡呢?”
世界上本没有真正无关名利的圣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而那些智者之所以能够善待名利,是因为他们有着一种常人不及的品质——淡泊。淡泊体现的是宠辱不惊,抛开名利的诱惑与腐蚀。一个人如果把名利当目的去做事,他往往会事与愿违,而只有保持着一颗淡泊的心,他的人生目标便自会达到。
偏见与自负是成功的绊脚石
人,多少会有些自负的,尤其青年人,这无可厚非。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人们能够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否则,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工作,反而会影响到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
偏见通常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较为过火,而缘于性格与情绪的偏激,则是为人处世中不可小觑的一个缺陷。有偏见的人往往会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会按照个人的好恶与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与客观的标准,并且易受他人的暗示与引诱,往往是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事物的全部,从而出现失真判断而导致错误的结论。
当伊丽莎白遇到达西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是一部经典名著。简·奥斯丁主要为大家描写了傲慢自负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对其怀有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之间的感情纠葛。
当大家在为达西和伊丽莎白终成眷属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不禁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这两个人差一点就错过了彼此。
达西的傲慢是导致二人差点错过的一大根源。他相貌堂堂,非常富有,第一次见面的舞会上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爱慕的目光,但他却认为这些姑娘都不配做自己的舞伴,其中也包括伊丽莎白。达西甚至对好友说,伊丽莎白长得可以“容忍”,但还没到能让他感兴趣的程度。即使在后来对伊丽莎白很是欣赏的时候,达西仍然无法忍受伊丽莎白的母亲以及妹妹们粗俗、无礼的举止,甚至表现得相当鄙弃。试想这样的一个人要让聪明、漂亮、自尊心强的伊丽莎白如何接受?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迸发出爱情,更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
而伊丽莎白对达西一直存在的偏见则是导致二人差点错过的另一大根源。第一次见面时,达西傲慢、无礼的样子深深扎根于伊丽莎白的头脑,再加上骗子韦翰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以及一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使得伊丽莎白完全相信了韦翰的花言巧语。伊丽莎白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子,太过于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她非常不希望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一个无知、虚荣,而又没有教养的女人,她希望自己的人生伴侣能在心灵上与之共鸣。可是,面对现实的她还是感到了自卑,才会在面对韦翰的谎言时,盲目地相信那个“高高在上”的达西是个卑鄙的小人,从而使自己在达西面前时的自卑心得到解脱。然而,幸运的是,伊丽莎白最终没有被这些偏见蒙住双眼。
傲慢和偏见,是人类心理中最常见的两种现象。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异化,一不小心,或者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纵,就会出现问题。
傲慢与偏见,在书中是男女主角爱情上的障碍,但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障碍,更是在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事物上的绊脚石。
自负只会让你失去的越来越多
从前有一个从未打过败仗的将军,当然他每天都勤于练武、磨枪,武艺越练越高强,长枪也越磨越锋利,每战必胜,可是长此以往就滋生了骄傲自负的情绪,觉得自己的武艺举世无双,打遍天下无敌手,于是就开始懈怠起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终日饮酒作乐。突然有一天,兵卒来报,敌军压境,兵临城下。将军不听劝阻仓促应战,不料长枪锈迹斑斑,马无驰骋之力,刚刚一个回合就被生擒。
这时,大家是否想起了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了呢?马谡仗着自己平日熟读兵书,又受诸葛亮的信任,于是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不仅违背了诸葛亮的计策,更听不进王平的劝告,最终丢失了街亭,这不仅给自己招来了死罪一条,还使诸葛亮的北伐大计遭受失败。
的确,自负会令我们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并听不进去他人的建议。我们会常常在自己的周围树立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从而使自己的心胸变得很狭窄。这样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却往往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并且,自负的人绝对不会看到别人的成绩,而只会“坐井观天”。
自负的人,还得不到友谊,这是因为自负的本质是排他的。当觉得自己应当是人群的中心时,我们便不能容纳一丝别人站在舞台中央的机会;当觉得自己的一切是世上最重要的人时,我们便不能放下自己、真正去聆听朋友的倾诉;当心中的自负积累得越多,我们便越不能容忍他人心中一丁点的自负。我们自负不是因为我们拥有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或是因为我们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两个醉鬼或两个强盗,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但两个自负的人,无论多么高贵体面,一定不会成为好朋友。如果这世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比我们强,比我们优秀,比我们更有钱、有权,我们的自负就不会给我们片刻安息,而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
偏见会使我们的眼睛蒙尘
说一个小故事,大家不妨想一想当自己遇到相同情景时,是否会跟他有一样的想法。一位先生刚刚来到向往已久的美国,有一天他到公园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晒太阳,他心想:美国人生活真是悠闲,有钱又懂得享受生活。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几个黑人也悠闲地坐在草坪的另一边,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业的问题还真是严重,这些人大概都在领社会救济金生活。
艾斯曾有这么一段妙喻。当一个人于深夜时分走在街上,看见某扇窗亮了一盏灯。或许他会说:“这一定是母亲为尚未回家的子女在祷告。”但他也可能会说:“老天,一定有人在做坏事。”
第二种就是偏见了。对此,有一个比喻很形象,“人”、“扁”为偏,人一旦有了偏见,就会把“人”看“扁”了。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周围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你,而你也不完全了解这些人,既然如此,你就不应该轻易地去论断他人,当然也不必过于在意别人的论断。因为,谁都有可能来到草坪上晒太阳、聊天,谁也都有可能在深夜还留着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