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116

第116章 古文观止(7)

【师说】

“辨”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的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韩愈的《讳辩》和柳宗元的这篇文章,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但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辩伪,而是围绕重臣应如何辅佐君主这一中心发挥议论。君主随便开了一句玩笑的话,臣子却把它当做金科玉律,绝对地予以服从,作者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荒唐现象,指出“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对统治者的言行,要看它的客观效果如何,不能拘执盲从。这在君主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时代,是相当大胆的议论。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闪耀着深刻的思想光芒,是辨体文中的力作。

【知识卡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中小官僚家庭,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六岁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后调任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他政治上属于以王叔文为首的主张改良革新的政治集团,在王叔文一派执政期间,任礼部员外郎。不久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又改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卒于任所,年四十七岁。著有《柳河东集》。

【故事链接】

孔子“弃信”

孔子最后一次去卫国途中,被占据蒲地、反叛卫君的贵族公叔氏给拦住了。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带着自己的五辆马车跟随孔子。其人贤良勇武,见孔子累遭劫难,颇为不忿,便拼命与蒲人激战起来。

碰到这么一个不怕死的,蒲人有些犯怵,就对孔子说:“您若发誓不去卫都,就放了你们。”

孔子答应了对方的条件后,蒲人就让孔子一行从东门走了。事后,孔子不仅没有改变行程,还跑到卫都去劝卫灵公出兵伐蒲。子贡见一向重信的老师出尔反尔,感到不好理解,就问孔子:“盟约难道可以背弃吗?”

孔子说:“被要挟而签订的盟约,神灵是不会认可的。”

孔门十二哲人之一的有若,对孔子思想通常能作出符合原意的解读。他曾说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说,信合乎义,诺言方可行。孔子答子贡问所涉及的信义问题,也许只有这样解释才合情、合理。《孟子·离娄上》指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通权达变,是愚蠢的行为。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逾(yú):越过。】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少北而东:稍稍向北再转向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土断而川分:小溪桃江流经断层崖山脚下,把石城山与桃江以西的广阔平坦的田畴断然分开。土,指桃江田洞。川,指桃江。断、分:分割。从西往石城山看,田、江、山界限分明,一目了然。】,有积石横当其垠【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指高大陡峭的石城山断层绵延一千余米,南北横亘于山的底部。积石,累积层叠的石头,实指石城山。由于岩石断裂上升,岩石层理分明积叠厚达一百余层。当,底。垠,厓,或作崖。】。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上为睥(pì)睨(nì)梁(lì)之形:“睥睨”:通作“埤堄”,指城墙上的女墙。“梁”:指房屋上的栋梁。其上:它的上面,即石城山上面。】;其旁出堡坞【其旁出堡坞:(石芽)旁边突出矗立一巨大的石块,其形状就像一座城堡一样。堡坞,城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数(cù):密。偃(yǎn)仰:倒伏、挺拔。】,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造物者:古人指创造万物的天神。亦即下文的“神者”。】之有无久矣,及是【及是:到此。愈:更加。以为:认为。诚有:确实存在。】,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怪:奇怪。其:指天神。不为之中州:不把它设置在中原地区。】,而列是夷狄【夷狄:古时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指偏远的永州。】,更【更(ɡēnɡ):经历。】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傥(tǎnɡ):同“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气之灵:此谓天地间灵秀之气。不为伟人:没有造就才智卓越的伟大人物。】而独为是物【独为是物:只是造就了这奇特的山水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楚之南:此指永州。少人而多石:人才少而奇石多。】。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翻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我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路的尽头。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城墙的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咚咚的响声,那激越的声音,好久才消失。盘绕着石山可以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秀美的树木和箭竹,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那些树木和竹林分布有疏有密,有俯有仰,好似智者的精心安排。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我认为造物者确实存在。但又奇怪他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却放在偏远的永州,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造物者倘若不应该这样做,那么难道果真没有造物者吗?有人说:“小石城是用来安慰那些德才兼备而在这里受屈辱的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造就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师说】

永州的山水,让柳宗元流连忘返。在这篇《小石城山记》中,作者极力描绘小石城山奇景异物的巧夺天工,借以引出造化的命题,抒发了自己遭贬逐的孤单寂寥、天涯沦落之感,更流露了自己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其中还融入了个性特征和情感,可谓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柳宗元虽有牢骚与不满,但并没因此而沉沦,他身处逆境,仍有作为。他在贬谪地设立教禁、赎归奴婢等一系列举措,深得民心,并被上司推广到其他州县,即是明显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人深感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自甘沉沦。受到不公正待遇,发点牢骚并不为过,关键是牢骚发过后该怎么办。李白曾有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在告诉人们,要坚信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必定会有用武之地,只要有真才实学,总会有充分施展的机会。

【知识卡片】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贬官时的游行之作,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州(今属湖南)担任司马。本文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被列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的山水游记以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等人较为有名。

【故事链接】

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今湖南新化)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今贵州遵义)。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网开一面,让他改去连州(今属广东)上任。

与元微之书·白居易

【原文】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欲:将要。】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离阔:阔别,久别。阔,久远。】如此?况以胶漆之心【胶漆之心:比喻感情亲密。】,置【置:放。】于胡越【胡越:胡在北,越在南,形容相距遥远。】之身,进不得相合【相合:在一起。】,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牵挛(luán)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牵挛,牵掣。乖隔,隔离。】,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浔阳:古县名,即现在的江西九江。】时,有熊孺登【熊孺登:钟陵(在现在江西进贤)人,元和年间,在四川任职,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多有交往。】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札:短信。】,上【上:首先。】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交分(fèn):交谊,情分。】。且云:危惙【危惙(chuò):指病危。惙:疲乏。】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数帙(zhì):几包。帙,包书的包袱或口袋。】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白二十二郎:指白居易,他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十二。】,便请以代书【代书:代替信。】。”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左降:即左迁,贬官。】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幢幢(chuáng chuáng):影子摇晃的样子。】,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且置是事:暂且放下这事(不谈)。】,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涉:经历,过。】三载。形骸且健,方寸【方寸:指心绪。】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提挈(qiè):提携,扶助。】同来。顷【顷:不久前。】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泰:安适。】也。江州风候【风候:气候。】稍凉,地少瘴疠【瘴疠(zhàng lì):指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乃至蛇虺【虺(huǐ):毒蛇。】蚊蚋,虽有,甚稀。湓鱼【湓(pén)鱼:湓江出产的鱼。湓,湓江,今名龙开河,发源于江西瑞昌西南青山,经九江西入长江。】颇肥,江酒【江酒:江州的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门内之口:家里的人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量入俭用: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胜绝:绝妙。】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乔松:大松树。乔,高大。】十数株,修竹【修竹:长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墙援:篱笆墙。援,用树木围成的园林护卫物。】,白石为桥道,流水周【周:环绕。】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殚:尽,全。】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动,动不动、常常。弥,满。旬日,十天。】。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忧望:挂念,盼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条写:一条条地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去:离。】我万里,瞥然【瞥然:形容时间短暂。】尘念【尘念:世俗的思念之情。】,此际暂生。余习【余习:没有改掉的习惯,这里指作诗。】所牵【牵:牵引,牵动。】,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笼鸟槛猿:笼中的鸟,槛(木栅栏)中的猿。这里比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顿首:叩头。】。

【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连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嘴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在特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