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059

第59章 唐诗三百首(2)

[5]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故常用七尺指男子之身。轻七尺,犹轻生死。

[6]猬毛磔:猬,刺猬。毛磔,毛张开。形容人的胡须短、多、硬而稠密。此句从胡须的又短、又多、又硬,突出少年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猬怒张的神气。

[7]黄云:指大风刮起的黄沙。

[8]归:回家。与前文“客”相照应。

[9]小妇:少妇。

[10]解:懂得,这里是擅长的意思。

[11]羌笛:边疆少数民族吹奏的一种管乐器。马融《长笛赋》谓笛出于羌中。羌,古代西北地区部族名。

[12]三军:泛指军队。

【译文】

好男儿应当从军远征,少年时便到幽燕之地驰骋(chěng)疆场。马蹄下逞(chěng)强好胜,个人的生死从未放在心上。勇猛杀敌,使敌人不敢上前,威武的须髯(rán)像刺猬毛一样怒张。战场上黄沙滚滚,天空白云飘飞。君恩未报,誓不还乡。辽东的美丽少妇年方十五,能歌善舞弹琵琶。她用羌笛吹起了出塞的乐曲,使得出征将士泪如雨下。

【师说】

“古意”即“拟古”,多托古喻今,这实际是一首边塞诗。戍边的健儿们非常勇猛,把性命看得并不重要,但一听到辽东小妇的笛声,就不禁悲伤起来了,表现出人性中复杂的一面,颇具匠心。

古诗首六句写戍边将士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和视死如归。“须如猬毛磔”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表现了杀敌报国和思乡的矛盾。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这首诗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知识卡片】

李颀(约690—约752),唐河南郡登封(今河南登封)人。

李颀是盛唐时期的一个杰出诗人,前人把他与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并列。李颀诗今存一百二十三首,以七言古诗、七言律诗成就最高,以边塞诗、人物诗、音乐诗名声最大。李颀诗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其总体特色或可说是“高古雄健”。

【故事链接】

“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从小就刻苦学习各种武艺,所以练得一身绝技,十多岁就开始他的戎(róng)马生涯[1]。他尤其擅(shàn)长骑马和射箭。

有一次他夜间巡逻(xún luó),发现路边草丛里有东西在走动。他以为是一只大老虎躲在草丛里,于是朝那里射了一箭。第二天李广拨开草丛,才知道昨晚自己看见的并不是什么老虎,而是风吹草动而已。而他昨晚射出的那支箭,却深深地插进一块大石头里,拔也拔不出来,可见李广的臂力是多么的惊人!

有一次,李广不小心被匈奴俘虏了。匈奴拿来一张网将他困住,然后用几匹马拖着他走。机智过人的李广看准时机,猛然从随行的匈奴身上夺过一把弯刀,将网割破。当其他匈奴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广已经连杀数敌,跃上一匹快马,逃离了匈奴的阵地。要知道这一连串的事情,只是发生在短短的一瞬间。匈奴人愚昧无知[2],以为李广是神,懂得飞天遁(dùn)地,自此便称李广为“飞将军”。更神奇的是,因为李广的名字威震边疆,据说匈奴人的婴儿夜晚哭啼,一旦在耳边说出李广这个名字,婴儿马上就不敢哭了。

然而李广最受后人尊重的,不只是他的英勇过人,更重要的是他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他是一位十分爱惜部下的好将军。他带着军队出征打仗,无论生活有多么艰苦,他总是和部下吃同样的饭菜。如果他的部下没有吃完饭,他自己坚决不吃饭;如果他的部下没水喝,他自己也坚决不喝水。每次打仗归来,皇帝如果赐予金银财宝,李广总是将大部分用来奖励他的部下。李广待人友善,作为大将军,从来不在部下面前摆架子,搞排场。他能善待的不只是亲人或者朋友,就连被他俘虏的匈奴士兵也不例外。所以在匈奴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既可畏又可敬的人。可畏,是因为他勇猛过人,能以一敌万;可敬,是因为他以德报怨,有广阔胸襟。

有一句唐诗是这样描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中的“飞将”指的就是“李广”。

注:

[1]戎马生涯: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

[2]愚昧无知:形容又愚笨又没有知识。

琴歌·李欣

【原诗】

主人有酒欢今夕[1],请奏(zòu)鸣琴广陵(líng)[2]客。

月照城头乌[3]半飞,霜凄(qī)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lù)水[4]后楚妃(fēi)。

一声已动物皆[5]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huái)[6]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7]从此始。

注:

[1]夕:晚上。

[2]广陵:这里指琴曲名《广陵散》,据传晋代嵇(jī)康擅长此曲,声调绝伦,此处借指善于弹琴的人。

[3]乌:乌鹊。

[4]《渌水》《楚妃》:琴曲名。

[5]皆:都。

[6]清淮:指淮水一带。

[7]云山:指辞官归隐之地。

【译文】

今天晚上主人设宴友人欢聚,敬请弹琴高手,把广陵曲轻弹。圆月从东方升起照耀城头,乌鹊已经稀少,时值深秋,凉风吹拂,万木开始凋(diāo)零,冷风吹透外装。铜炉火旺,华灯明亮,弹完《渌水》又弹《楚妃》,声声感人无限深情。一声琴弦拨出,顿时酒席上一片安静只有琴声入耳,四座宾朋都在默默无言细心聆听,星星为之隐去。在琴声中,我想起了在故里清淮奉命出使到千万里外的情景,使我从此产生告别官场回归云山的念头。

【师说】

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杀。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

本诗写琴歌的特色不作正面描写,而侧重环境的烘托。如未奏琴前,先写室外秋夜的凄清以烘托室内华烛齐放的欢快气氛;奏琴时,写四座无言,万物皆静,直弹到夜淡星欲稀,从侧面烘托出琴歌的悦耳动人。特别是作者听琴之后,勾起了辞官归隐之念,更加表现了琴歌的动听感人。

【知识卡片】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4)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

【故事链接】

踏花归来满蹄香

古时有一次举行绘画比赛,画家们云集[1]京城。

考官出的题目是:踏花归来满蹄香。画家们各显其能,有的画了许多花瓣,在“花”上下工夫;有的画跃马扬鞭者,打“马”的主意;有的画许多马腿,在“蹄”上做文章。考官看了都不中意。

考官正在感叹的时候,突然看到有位画家在画面上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在翩翩起舞[2]。考官喜出望外,连连赞叹:“好画,好画”!许多画家也叫好。考官说,几只蝴蝶绕着马蹄飞舞,正好把“香”字表现出来了。许多画家感慨地说,看来只有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准确突出主题呀!

注:

[1]云集: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聚集。

[2]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原诗】

山寺钟鸣昼[1]已昏[2],渔梁[3]渡头争渡喧[4]。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5]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6],忽到庞公[7]栖隐处。

岩扉松径[8]长寂寥(liáo),唯有幽人[9]自来去。

注:

[1]昼:白天,这里指天色。

[2]昏:昏暗。

[3]渔梁:沙洲名,在鹿门山中。

[4]喧:喧哗声。

[5]余:指作者。

[6]开烟树:指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

[7]庞公:即庞德公,汉代末年的隐士。

[8]岩扉松径:指岩壁当门,松林夹路。

[9]幽人:隐者,这是指诗人自己。

【译文】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liáo)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此种情景多么寂寥啊!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师说】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者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知识卡片】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xiāng)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做官,又被称为“孟山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有远大的抱负,在经历仕途困顿、痛苦失望之后,也能保持自重,不媚(mèi)俗世,以隐士的身份度过终身,曾隐居鹿门山。他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让满座的人为之叹服。孟浩然一生的经历比较简单,他的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yì)、旅行等内容。

【故事链接】

孟浩然献诗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1]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做着尚书右丞(chéng)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jiàn)[2]。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平民不能面圣,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jiān),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xìng)悻然[3]地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就这一句话,把孟浩然一辈子的仕途都给堵死了。

注:

[1]仕途:升官的路径。

[2]引荐:推荐。

[3]悻悻然:怨恨、恼怒的样子。

金陵[1]酒肆[2]留别[3]·李白

【原诗】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jī)[4]压酒[5]唤客尝。

金陵子弟[6]来相送,欲行[7]不行[8]各尽觞[9](shāng)。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10]与之[11]谁短长。

注:

[1]金陵:今南京。

[2]酒肆:酒店。

[3]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4]吴姬:吴地的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5]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6]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7]欲行:要走的人,指李白自己。

[8]不行: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9]尽觞:喝尽杯中的酒。觞:古代酒器。

[10]别意:离情别绪。

[11]之:代指“东流水”。

【译文】

春风吹,柳花扬,酒店美酒飘香,吴国的女子压糟取酒,殷(yīn)勤劝客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把酒喝干。敬请诸位朋友,问问东去流水,它和离情别绪(xù),到底谁短谁长?

【师说】

这是李白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yì),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sì),诗人满怀别绪酌(zhuó)饮,“当垆(lú)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yǐng)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知识卡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jí)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guī)丽绚(xuàn)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又称为“诗仙”。

【故事链接】

高力士脱靴

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zhào)书[1]。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2],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高力士心里总想: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

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

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就连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觉得痛快呢。

注:

[1]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2]宠爱:对某些人因喜欢而偏爱。

渔翁·柳宗元

【原诗】

渔翁夜傍西岩[1]宿[2],晓[3]汲(jí)[4]清湘[5]燃楚[6]竹。

烟销[7]日[8]出不见人,欸(ǎi)乃[9]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10],岩上无心云相逐[11]。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