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塞北之尊:恒山(文化之美)
40392000000006

第6章 文化风韵

北岳恒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名人典故、风土民俗、艺术戏曲等无不成景,简直浑然天成,独具特色魅力。

(一)北岳恒山与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并称其为“道德家”。道家方士们所尊崇黄帝、老子,便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后又将神仙学与黄帝、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而使“黄老学说”成了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

道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教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素朴、助人为乐、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反对争名夺利等,正是道教文化所发扬的。而且,历史上,上层人物崇拜什么教派,就会给这个教派以扶持和推崇,这与道教的发展成正比关系。

古北岳恒山曾建有的宫观,最早为北岳庙,这些宫观在大茂山的山阳褶皱处,随处可见,颇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慨。现在,宫观建筑毁废贻尽。另外,曲阳县境内宗教寺院繁多,也与北岳庙祀礼之多有关。

自东汉至清末,县境内建有寺院四十余座,且分布广泛,但至今大多无存,只有北岳庙保存完好,并保存有“静通真大师提点”在德宁之殿的题记。分布于天花板、阑额、普柏枋等构件上大大小小的太极图形,表现出了浓厚的道教风味。

据记载,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创建北岳庙。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黄山八会寺落成。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倡导,佛教发展迅速,以致发展到危及统治者利益的程度,最终导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七年下诏宣布“灭佛”,而道教则于此时得到极大的发展,北岳庙就是在这时期兴建的。

隋开皇十三年二月初八,黄山八会寺“千佛龛”落成。唐开元八年西郭清化寺落成。内有立高5米、宽1.5米、厚0.7米和高7米、宽两米、厚一米的大石佛于唐乾符三年五月十八日完工。现八会寺佛龛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40年代末道教停止活动,道观大多无存。王子山院、兴圣寺尚存部分殿屋。西郭清化寺和李家弓园府寺尚存石佛各一尊。莲花山香岩阁、嘉山北麓大兴寺和昭福寺尚存遗址。

道教的建筑为服从宗教需要而显得比较刻板,但大都利用奇异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楼、阁、亭、榭、塔、坊、游廊造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系统。

这些建筑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建筑与自然山水结合的独特风格。

恒山向来被道士作为修行的理想地方,并称其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名总玄洞天,定为宗教名山。

据山中庙宇碑文记载,早在西汉前后,张良之师黄石公还在曲阳黄山修行。他们招集当地石匠艺人修建殿宇,雕刻石像、石狮兽类等,黄山上至今有“黄公庵”遗址。

还有传说黄山也曾是常山女道士昌荣的隐居之地,昌荣自称殷女,她食松柏籽,饮山泉水,采挖中草药,为山下百姓治病。往来山上山下二百余年,容颜如童,百姓们非常感激她,热情称她为少容姑娘,故黄山又名少容山,少容庵遗址至今尚存。

这些传说,是创作者在神化、宗教情感的诱导下,通过想象编制的又一篇故事。而且,道教以多神为特色,信仰上也没有具体形象,它渗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当时民间的一种景仰和期待。

恒山道教源于道教中的“北天师道”。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创立新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后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其他道教派别合流,元代后统称“正一道”。

恒山道教在斋醮法事仪式中制定了“诵戒新法”和“乐章”,已经有了唱诵经典和部分器乐演奏的结构,被认为是恒山道乐的发端。

所谓斋醮,是道教针对水灾、旱灾、虫灾、雷击、瘟疫、伤病、死亡、延寿等事举行的法事活动,并根据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连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音乐也随之变化。

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其中包含了不少文学和音乐资料。唐宋以后,恒山道乐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固定的法事仪式在斋醮活动中被传承下来。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仍在民间流行,并吸收了民间十番锣鼓音乐,内容相当丰富。

恒山道乐的基本内容有赞叹、器乐曲、工尺谱、宫律调系统等几个部分。

恒山道乐的乐器和法器自成体系。吹奏乐器有管子,包括低音大管、管子、对管,其它乐器有笙、竹笛等。打击乐器有鼓、铦子、铛子、大铙、大钹、云锣等。法器有木鱼、铜磬、法螺、法铃等。

至今已历一千五百多年的恒山道乐,保留着大量古代乐曲,是道教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反映了道教的艺术表现形态与美学追求。

恒山道乐融入农村岁时节日和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之中,对于丰富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北岳恒山与江湖

恒山正是因为沾上了五岳的光,因此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有一席之地,而金庸笔下的江湖中,虽然没有着重去写恒山,但在几本作品里,依旧能够看到恒山的踪影。

在恒山山下平坦处是一处名为停旨岭的地方,从这个地方沿一条石板小径向上不远,就能到达果老岭。岭下,就是通元谷。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收服了些江湖好汉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此修行的地方。

《笑傲江湖》书中说,“那通元谷在见性峰之侧,相传唐时仙人张果老曾在此炼丹。恒山大石上有蹄印数处,历代相传为张果老所骑驴子踏出。唐玄宗封张果老为‘通元先生’,通元谷之名,便由此而来。通元谷和见性峰上主庵相距虽然不远,但由谷至峰,山道绝险。令狐冲将这批江湖豪客安置在通元谷中,令他们男女隔绝,以免多生是非。”

通元谷,其实是一座空谷,没有任何建筑,当然也没有不戒和尚、桃谷六仙、漠北双熊等人投奔恒山派后的居所“恒山别院”。倘若当初真有那么一些茅舍陋屋,这座寂寞空谷,却也不失为那班三教九流静心修行的好去处。

果老岭上的驴蹄印却是有的,几块大青石上,碗大的蹄状印记甚是分明。在恒山本身的传说中,这确为张果老倒骑驴所留蹄印。

在山腰上,遍寻一处宽阔之地竟未能如愿。想令狐冲接任恒山派掌门时,江湖各路人马蜂拥而至,更有黄伯流等人事先考虑到佛家清静之地不备酒荤,干脆自带“干粮”挑了酒食饭菜前来。

《笑傲江湖》书中写道:“到得午间,数百名汉子挑了鸡鸭牛羊、酒菜饭食面来到峰上。令狐冲心想:‘见性峰上供奉白衣观音,自己一做掌门人,便即大鱼大肉,杀猪宰羊,未免对不住恒山派历代祖宗。’当下命这些汉子在山腰间埋灶造饭。一阵阵酒肉香气飘将上来,群尼无不暗暗皱眉。”这个时候,“山腰间”的场面自然是非常壮观了,数百江湖豪客开怀畅饮,场地是否宽阔当不紧要。

如果不在庞大的恒山庙群中流连,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攀上主峰——天峰岭。这里空空荡荡,甚至,比“江湖”中“空空荡荡的见性峰”更加空得彻底。

《笑傲江湖》书中写道,见性峰上,“恒山派主庵无色庵是座小小庵堂,庵旁有三十余间瓦屋,分由众弟子居住。无色庵只前后两进,和构筑宏伟的少林寺相较,直如蝼蚁之比大象。”而眼前的天峰岭,即使这简陋的庵堂也并无一处,只有一块成色一般的大理石碑上刻“北岳恒山顶,海拔2017米”。

不管怎样,这里毕竟是令狐冲接任恒山派掌门的地方。“群豪用过中饭,团团在见性峰主庵前的旷地上坐定。令狐冲坐在西首之侧,数百名女弟子依着长幼之序,站在他身后,只待吉时一到,便行接任之礼。”

在这见性峰顶,江湖的正派至尊如少林方证、武当冲虚两大掌门,邪派高手如日月神教贾布、上官云两大长老等数百甚至上千人马皆汇聚在此,自然又是一个壮观的场面了。

除了令狐冲在此接任恒山派掌门,见性峰还有过剑拔弩张、令人窒息的危急时刻。当时少林、武当、昆仑、峨眉、崆峒等门派齐聚于此,准备与前来踏平恒山的日月神教决一死战。武当派冲虚更是准备了一万公斤炸药,誓将“任老魔头”粉身碎骨,幸亏最后是一场虚惊,否则,这一万公斤炸药,“任教主固遭炸死”外,还“毁坏宝山灵景”,更重要的是,“盈盈也必不免”,如此,《笑傲江湖》便会戛然而止。

悬空寺在《笑傲江湖》中的首度出场,虽然已在文章偏后,但日后,这里却成了一处较为重要的场所。书中曾写道:“令狐冲引着方证大师和冲虚道长下见性峰,趋磁窑口,来到翠屏山下。方证与冲虚仰头而望,但见飞阁二座,耸立峰顶,宛似仙人楼阁,现于云端。方证叹道:‘造此楼阁之人当真妙想天开,果然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就像见性峰其实并不是恒山的主峰一样,悬空寺也并非如金大侠所述“耸立峰顶”,而是空悬悬崖山腰。

“若是常人登临,放眼四周皆空,云生足底,有如身处天上,自不免心目俱摇,手足如废。”而对于令狐冲、方证、冲虚这些一等的高手来说,却是“临此胜景,胸襟大畅”。悬空寺空间狭小,却是一处上演了数出好戏的微型剧场:方证、冲虚、令狐冲密谋搅局五岳并派大会;魔教高手以黑水毒箭偷袭三人;仪琳的“哑婆婆”母亲剃光令狐冲的头发,迫他娶自己的女儿……

这几场好戏中,以“魔教高手以黑水毒箭偷袭”最为扣人心弦。悬空寺的天桥栏杆不仅被毒箭射中腐蚀出一个个小孔,其中的一个阁楼更是被放了一把火,那个魔教的偷袭高手贾布则被方证“双手一送”,“向外直飞……只听得叫声惨厉,越叫越远,跌入翠屏山外深谷之中”。

当然,这些场景只会永远在静止的文字中呈现。以悬空寺之“悬”,现实中自然无法承受如此冲突,即便在若干版本的《笑傲江湖》电视剧中,也无一例外没有取过悬空寺的一个真实镜头,张纪中在拍摄他的《笑傲江湖》时,“克隆”出个“悬空寺”。

听说在恒山隧道中的某处洞穴,有人近年修建了“令狐冲祠”,加之官方欲规划筹建令狐冲练功房、令狐冲塑像的传闻,甚至有一些恒山的旅游图上也都有了令狐冲墓的标识,虽然听起来有些可笑,但也说明了恒山与江湖的渊源。

其实,恒山确曾有过现实版的“笑傲江湖”。在2005年9月25日,北岳恒山举办了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国际)论坛,各路武林侠客齐聚于此切磋功夫。香港功夫巨星洪金宝、国际级功夫片导演唐季礼、顶戴“南金庸北萧逸”光环的著名武侠小说家萧逸、李小龙之女李香凝、“王仁则”于承惠、“孙悟空”六小龄童……这些名字,撑起了“恒山论剑”的“江湖盛况”。

(三)民俗文化

北岳恒山不仅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资源也非常独特。在这悠久的文化以及独特的资源景观的熏陶和影响中,恒山地区产生了许多的民俗文化。

1.四月初八庙会 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成道、涅槃之日。我国佛教界习惯以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佛祖纪念日。在这一天,寺庙之内要举行浴佛****,在大雄宝殿里供奉释迦牟尼诞生像,全寺众僧与信徒要以香汤沐浴佛祖诞生像,以此纪念释迦牟尼。

北岳恒山乃道教圣地。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为纪念释迦牟尼诞辰,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有诗写道:“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佛能称士,须知儒释本同源。”

文成帝拓跋浚认为佛道同源同根。从那时起就在恒山开始举行四月初八庙会活动,以此纪念释迦牟尼的诞辰。

此后,历史上恒山道人也曾想用道教祖师老子之生卒日期定作庙会日,但查遍所有的经典著作,都没有找到老子生卒日期,因当时三教合一思想已经形成,且佛教、道教信徒都来朝拜更能为恒山添香,达到弘扬佛道香火旺盛之宏伟夙愿,只好作罢。

之后,经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宗教变革,逐渐把这一节日作为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延续下来,成为北岳恒山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明清两朝,北岳大庙香火达到鼎盛时期,每到这一季节,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庶民百姓,善男信女自发地相继登临恒山,竞相祭祀。朝山进香,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大庙香火缭绕,道场昼夜不断。

每年的四月八庙会,除了善男信女的朝山进香活动外,在恒山停旨岭的山民们都要捐资筹款,搭台唱戏,进行旅游商贸交流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恒山作为道教第五洞天,吸引了众多的道教名士前来祭拜。

北京白云观道教乐团在恒山农历四月初八日庙会期间已经做过多次道场。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也都纷纷慕名前来,大都是河北、内蒙与山西交界的信徒。

整个庙会从初六至初九,人数最多的当数初八,日客流量基本在八九千到一万人以上,来自各地的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人来车往奔走如狂,欢笑之声震撼满山翠谷。

2.恒山端午节 在端午节,恒山地区的老百姓除有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外,还有游栗毓美陵园凭吊栗公的习俗。当日,数千凭吊者和旅游者顶着云集陵园缅怀一代治水名臣。

9时许,陵园前广场已经聚满了旅游者,人们徐徐进入陵园并沿着甬道直至墓丘,在栗公和夫人合葬碑前人们频频垂首,默念贤人。

人们一边欣赏着精美的石雕造像,一边互相诉说着逝者的丰功伟绩。在永怀厅,人们进进出出,虔诚地瞻仰栗公像。直至20时许,夕阳西下,凭吊者和旅游者才渐渐散去。

栗毓美墓位于浑源中学正北,从南至北由陵前建筑、前院、后院和护院组成。

栗毓美生于1778年,大同府浑源州人,著名治河专家。清嘉庆二十年以举人出仕,道光十五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民间传说黄河泛滥时,栗毓美跳入水中,水就至脚下,他往前走,水就往后退。

史载,栗毓美一生以勇保国,以忠爱民,以诚任事,以身殉职。他身为总督,常沐雨栉风实地考察,发明了“抛砖筑坝”治河技术。每逢风雨将至便赶到险地指挥抢救,在他任职五年间,河东一带很少发生水灾。他一身清廉,俸银也捐给了浑源家乡灾民,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道光二十年在治河视察途中突然发病,两袖清风而去,终年63岁。

栗毓美的灵柩从河南运回山西途中,百姓沿途设供,挥泪相送,千里不绝。栗毓美的事迹感动朝野,道光帝特地为他修建了这座陵墓,晋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帝和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

栗毓美墓地所有建筑、构件、石像生、供桌、椅凳均采用优质汉白玉制作,冰雕玉砌,艺术精美,是研究古代美术造型和石雕艺术之珍品。陵墓结构布局和墓葬规则仿皇陵建造,为现有同类陵墓之顶尖之作。作为清代的汉族官员,死后享此殊荣,耐人寻味。

栗毓美去世已有一百多年,当地群众和游人仍常来瞻仰凭吊,壮怀寄兴。

栗毓美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栗毓美既是廉吏,又是能吏,他发明的抛砖筑坝法,在我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栗毓美以其人物的特殊性,以及其墓石刻的艺术性而成为恒山旅游一大热点。

(四)诗词文化

恒山山清水秀,雄伟奇险,山势险峻,森林密茂,林海茫茫,景观惊奇绝妙。再加上尤其以惊奇著称的悬空寺等古建筑群,每年吸引着无数的旅客游玩参观。

历代名人李白、贾岛、元好问以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且留下了吟咏的诗句和墨迹。

1.张应薇的诗 清朝诗人张应薇在《四月初八恒山会》中曾经写道过关于北岳恒山农历四月初八日庙会的情景。诗中写道:

岳峙溪回第一山,游仙谁不戏层峦。

社当四月轮蹄集,朝罢三更士女班。

香雾濛濛薰醉眼,野桃灼灼点烟鬟。

他时漫说旗亭会,怎似笙歌洞府间。

诗中描绘了北岳恒山壮丽的景观,以及庙会当时繁华热闹的景象。

2.北岳恒山行宫联 行宫联写山势的极其峻拔,写震撼天地的壮志。山势壮志,浑然一体,给人以澎湃向上的感觉。联中写道:

峻岳镇幽燕,近翊黄图,风雨永昭和会;

灵山钟毕昴,遥连紫塞,阴阳迭起贞元。

此联,上联以“峻”字开头,将恒山挺拔高峻、雄伟威严的内在美勾勒、点染出来。“幽燕”各州是中原的屏障,历来为兵家的必争之地,这样险要的地区,却是由恒山来镇守。一方面说明恒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衬恒山的高峻,和“峻岳”在语意上相辅相承。

下联作者用一“灵”字承启下文。“灵”是指“灵气”,带有人格化的意义,这和它能够成为皇帝行宫所在地和担当起镇守幽、燕,保卫国家的重任相一致。“毕”“昴”都是星宿名,我国素有天上星宿下凡、救国救民的美好传说,作者在此借用这一民间传说,表明既然恒山汇聚着毕宿和昴宿的仙气,当然是“灵山”。

作者用“遥连”两字把恒山和长城连接起来,一方面说明恒山的广博。另一方面,通过把恒山和长城相提并论,更加重了恒山的“峻”“灵”之气。

本联字面上虽是写恒山的巍峨挺拔,实际上在景中寓入作者的志向与追求,恒山的气势,其实是作者壮志豪情的象征。

本联用词极其生动、准确,语言精炼流畅,清爽俊逸,对仗也十分工巧,字对、句对在语意上均十分贴切恰当。句对在对联中是一种较难的对仗形式,但本联仍对得十分自然贴切。

3.汪承爵的《登恒山》 明代的汪承爵,也曾经写过一首《登恒山》,描绘了恒山惊奇的景观,诗中写道:

云中天下脊,尤见此山尊。

八水皆南汇,群峰尽北蹲。

仙台临日迥,风窟护云屯。

剩有搜奇兴,空怜前路昏。

诗人汪承爵是进士出身,他在登临恒山时,兴致勃勃,充满喜悦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的开首两句,便用夸张豪迈的口吻写出了恒山众山独尊的地位。恒山所在的山西浑源县在古代属云中郡统辖,作者说云中恒山是天下的屋脊、脊梁,极言此山之高峻。尊也是崇高的意思,“尤见此山尊”,在云中,即大同市一带,唯见恒岳为最高,它连绵数百公里,横亘塞上。

“八水皆南汇,群峰尽北蹲。”这是鸟瞰的图景。登临纵目,只见山山条条水脉尽皆汇向南方,被山势所拘,龙王也只得俯首称臣,顺山势而下。因为恒山突兀高耸,便显得群峰都好像向着北岳蹲下一样。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仙台临日迥,风窟护云屯。”这两句是仰观的景象。恒山顶上有会仙府、琴棋台等建筑,因为修筑在山巅,便有“临日”,迫近太阳的遥远之感。“风窟”指的是北岳虎风口。在北岳观两侧,悬崖壁立,空谷来风,窟中山风常似虎啸。彤云密布,云从风,在山谷间屯集,风涛、云海,正是名山特有的景观。

面对这瑰丽的景色,诗人留恋不已,久久不欲离去,他还想看到更新奇的景致显现。“剩有搜奇兴,空怜前路昏。”便是这种心情的写照。

诗人用“空怜”两字,淡淡地带出未能尽兴游览恒山的遗憾,让人更加增添对北岳恒山的神往。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热爱生活,歌颂美好山川的豪迈气势。

4.元好问的《登恒山》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汉族,山西秀容,即今山西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初八,于元宪宗蒙哥七年九月初四,卒于获鹿,即今河北省的寓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即忻县韩岩村。

元好问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196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百姓的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

元好问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其中一首《登恒山》描写了北岳恒山壮丽的景观,诗中写道:

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

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

此外,描写恒山景观人文建筑的还有明代徐霞客的《游恒山记》、清代陈培脉的《登恒山》、唐代贾岛的《北岳庙》以及悬空寺楹联等。

5.徐霞客的《游恒山记》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徐霞客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

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

徐霞客曾于1633年,游历恒山,并且在《徐霞客游记》有详细的记载。文章中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勘探实践的精神。

文中写道: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徐霞客在文中说,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

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筛过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

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高望绝顶。

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入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

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徐霞客在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

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

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

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唯龙泉”。向西看,“西唯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

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

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至此结束。这一节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四)恒山的历史名人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浑源借助恒山之灵气,浑河之肥水,千百年来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金朝尚书右丞苏保衡、元朝行工部尚书孙公亮、都元帅高定、清朝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众多政界、军界名人,官位显赫,文韬武略,各领风骚。

苏保衡,应州浑源人,字宗尹。其父苏京,辽代进士,任西京留守。金朝官员宗翰引兵进入西京,苏京出城投降。过了些时间,苏京病重,把苏保衡托付给宗翰。

苏京死后,宗翰把苏保衡推荐给朝廷。皇帝恩赐他进士出身,补为“太子洗马”,调到解州任军事判官,又转到撤离喝陕西幕府参议军事,屡次升转,进升到“同田知兴中尹”。

金海陵王天德年间,整治中都,当时都城,在今北京西南隅,苏保衡与张浩举共同监督工程,官职改为“大兴少尹”。监督几处皇陵的工程,又升任工部尚书。当时,全国正讨伐南宋,他又和徐文等人在通州造战舰。

出兵后,让苏保衡当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领水军过海直奔南守都城临安。南宋军队来偷袭,在海中打败了他的军队,副统制郑家战死。

金世宗大定二年,苏保衡奉诏到了中都,当时山东盗贼聚集,百姓困顿疲弊,朝廷让苏保衡去山东安抚。他到那里就发放粮食、布匹,没有妻子的登记姓名汇报朝廷。从山东回来,改任刑部尚书。

金世宗大定三年南宋请求和好,朝廷下诏让苏保衡到南京和仆散忠义商量处理这件事。事办完后上奏朝廷,又升任尚书右丞。尚书右丞任上,朝廷下诏他监督各殿建设工程。大定六年冬天,苏保衡生病,请求退休,朝廷不答应。大定七年二月庚寅日日去世,终年55岁。朝廷停止朝事,赠送财物帮助丧事,并命令有关部门进行祭祀。

孙公亮,字继明。孙威之子。年少时就胸怀大志,钻研国家的典章制度。承袭父亲的功德,身上佩戴银符。初继任父职为顺天诸路铠甲匠总管。至元五年拜为监察御史。任职期满,宪长,即察院最高长官上奏朝廷说孙公亮办事公正无私,可让他继续担任,使后辈有所取法。后仕途多次升迁,官至行工部尚书。

孙拱,孙公亮之弟。初授为监察御史。后袭父职为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路甲匠都总管。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创制叠盾,可张可折,便于携带。嗣后,历任武备少卿、大都路军器人匠总管、工部侍郎、两浙都转运使。元大德八年改任益都路总管。翌年,卒于任。

栗毓美,字含辉,号朴园,浑源州人。清嘉庆七年考取拔贡,后历任河南温盂、安阳、河内、西华诸县知县。嘉庆二十年调任宁陵知县后,采取饬植木棉、榆、枣,以工代赈等法,缓解黄河决口所造之灾。

道光元年迁为武涉知县。遇沁河决口,遂组织导沁由漫口归故道,并重筑新埝。后历任光州知州,汝宁、开封知府。道光九年升任河南粮盐道台,迁湖北按察使。道光十二年改任河南布政使兼黄河东河道护理巡抚。他在任上时,中牟里冈口黄河堤将溃,组织抢修,一昼夜即峻工。朝廷惊服,提升为河东河道总督,在此任上,栗毓美常驻河坎,防止水患,颇有建树。

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卒于任上。朝廷获悉,皇上念栗毓美治河有功,降旨赐祭葬,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恭勤”,赠封“巡河督大王”,并令沿河各地建立庙堂,老家浑源州兴建陵墓和府第。

道光皇帝亲书祭文和碑文,林则徐写了墓志铭。新中国成立后,栗毓美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许多关于栗毓美治理黄河的生动故事,仍然在河南、山西、山东、湖北等地的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田应璜,字子琮。蔡村镇海村人,清末举人。先任山西大学堂历史教授,后任湖北来凤、恩施县知县。民国三年参与约法会议并修编清史。民国四年出任山西大学校长。民国六年出任山西督军阎锡山的驻京代表。民国八年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后以病辞退。民国十五年被任命为内务总长,仍以病辞未就。民国十六年病逝。

田应璜生前与张作霖相交甚好。加之其子田汝庚与张学良在北大就读结为盟兄弟,关系甚为密切。因而,在晋奉合作击败国民军时,晋军从日本购的军火,经奉天被张作霖扣留,随即经田应璜斡旋发还。

事后,阎锡山给他酬款银十万两。田将此巨款令长子田汝弼开发应县广济水利公司,受益于应县、浑源二县。田应璜逝后,阎锡山饬知举行隆重路祭仪式。张作霖、阎锡山等二十多位高官人物致送挽幛,张作霖秘书长袁金铠撰写了墓志铭。

(五)恒山奇石展

恒山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浑源县境,是蜚声中外的“五岳”名山之一,被誉为“绝塞名山”“人天北柱”,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游览胜地。

历史的长河不仅积淀了丰厚的灿烂、博大恢宏的文化底蕴,而且孕育了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奇石。据《恒山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燕皇帝慕容从恒山得璧七十、圭七十三,“光色精奇,异于常玉”,并用太牢祀之。

北宋时大文学家苏东坡从恒山获得一块奇石,爱不释手,成为这位玩石大家的重要藏品。大自然的杰构和恩赐,使恒山奇石文化源远流长,也哺育了热爱这方热土的藏石者。浑源恒山电厂退休工人杨杰便是其中佼佼者。他早年就着迷于自然山水和造成形艺术,利用休闲自制山石盆景和根雕。

1997退休后,杨杰便全身心地倾注于石头的收藏之中,整日徜徉在恒山险峰大石主要有古生物化石、陨石、艺术石以及彩石等。其中精品一百多块。这些奇石,在我国奇石中独领风骚。

杨杰收藏的古海蚌、古海螺、古海藻、古海草等海洋动植物化石以及古松化石、古厥类化石、恐龙皮化石、古动物蛋等古森林、泽地的化石,反映了几亿年前,恒山由古海洋变为高山的沧桑巨变的历史。

化石是由于自然作用、地质作用被石化了或其它作用而保存在地层中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是作为古生物研究、地质研究之用的标本,近年来为玩石家所收藏。

恒山奇石展出的化石主要有古海蚌、古海螺、木化石、古厥类化石、恐龙皮化石等,其中恐龙皮化石可与四川恐龙博物馆藏石相媲美。这些化石反映了恒山几亿年前由海洋变为高山的沧桑巨变。

这些奇石发现地为恒山唐河以及龙盆峪、翠屏山等。

陨石,又称天石,是宇宙中一些星体在行近地还球时,在地球的引力下,以每秒10公里至70公里的高速度进入大气层,也叫陨星,并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其残余物体跌落到地球上的就是陨石。陨石一般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此外还有玻璃陨石。展的玻璃陨石,是我国海南、广东奇石中的名石之一,收藏价值极高。在恒山的翠屏峰顶就发现了陨石。

另外在恒山景区、土岭乡以及大磁窑,黄花滩乡一带还发现了艺术石和彩石。

艺术石又叫赏玩石,以其质、纹、声、彩、品等,为人们所钟爱。恒山系碳酸岩及碎屑岩组成,其质地硬度高、密度大,色彩丰富。展品中有许多天然象形者和象征性奇石。

如十二生肖石、西游朝圣群石、八仙论道群石等。还有一种象征性或抽象的象征如:“女娲遗石”“飞石遗踪”“宣誓”等。此外,还有图案石,如:“玉”字等。这些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奇石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感。

彩石也就是以矿物为主的宝石。把矿石作为赏玩石在我国古已有之,如孔雀石,水晶等。但大量的矿石被选用作奇石观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