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莫名其妙成了你(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行业)
41795300000004

第4章 以方法之名

1

我在高中时曾问过一个英语总是145分左右的同学,你英语怎么这么好,能告诉我方法吗?

她眼睛转了一圈,然后告诉我,多读多听多看呗。

我不屑地想,虚伪,肯定是有所保留。不是真朋友!

当老师以来,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英语怎么学?怎样才能学好?

有的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感觉被一句话刺激了,或者突然对某一部分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下课围着我,或者一直和我走到校门,问英语该怎么学。亲戚朋友和我碰面,聊到孩子,总是免不了向我讨教英语的学习方法。

时空逆转,身份对换。读过英语专业研究生,抽屉里一堆英语能力的证书,专业八级,笔译口译二级——我也如当初我的那位同学一样,回答:多读多听多看呗。

2

有一天我走进大二班的教室的时候,看到一个学生模样的站在讲台上在讲事情,讲桌上是厚厚一叠传单。见我进来了,她很客气地跑下来对我说,老师,占用两分钟时间。学校有一个讲座的消息,我做下宣传。

我想,学校的讲座宣传工作做得真到位,还专门带了传单到教室里来讲。于是我放下包就靠边站了。

没想到,女生见我站在旁边,就不讲了。

我开始有点警惕了。

她开始走下去发传单,一边发一边叫同学们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专业班级和宿舍号。嘴里说着,我们会抽取50位幸运奖,免费获得500元的学习卡。

我一看,有点不对劲。走下去看了看他们的传单,写着:“英语突飞猛进不是梦,30天助你零基础六级通关”。下面落款是一个我没有听过的培训机构的名字。

于是我说,我要上课了,请她马上出去。

她赶紧就近收了几份传单,说,待会下课过来取。

她走后,我问同学们,你们之中有多少人会去听这个讲座参加这个培训呢?

接近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

内心迷茫的人,总是那么脆弱不堪一击。他们总是渴望有人能拉他们一把,所以当橄榄枝抛出来了,他们也就不顾一切抓住。当这样的培训机构打出诱人的广告语,正好也戳中了那些学生的软肋。

此前学校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不正规的培训机构贿赂教室管理人员,在学校教室开办讲座,学生认为是校方的活动,所以放松了警惕。然后培训机构承诺各种目标,以集训的名义,将学生拉到某个地方,一步一步骗取财物。事后学生觉得不值,索要退款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联系不上了。

这个事情,校方的管理人员的不到位当然也有一定责任。但是我认为学生的一种求捷径的心理也需要通过教育来扭转。

我完全能理解这种想要快速找到门道的心理。路飞那群敢作敢为的人在向伟大航路出发时,也都渴望先找到寻宝图,这样,就知道了路线方向。

但是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张藏宝图。不仅如此,每一张藏宝图都是藏在我们一点一滴的行动之中。方法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法,并且这样的方法都隐藏在自己跌跌撞撞的探索之中。

有一个“一万小时理论”,大意是说,人要成为天才,必须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这个“持续不断的努力”具体量化,就是指1万小时。一万个小时投入一种技艺、知识、或是技能,你才能成为那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可惜的是,在这个快餐时代,人们往往都是以速度为胜。英语学习在这一点上却和我们开了一个大的玩笑。我教的学生里,单词背了一天,记不住,便来问我记单词的方法。看文章看不懂,来问我方法。写作文,自我感觉不好,便也来问我方法。走路的时候总是特别谨慎,生怕自己走错了一步,或者遇到一点挫折便坐在那里,等待所谓的“方法”。

3

这些举手的学生中,有一个我记得最清楚。她大一刚进校时,课堂表现非常活跃。我提问完之后,她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第一堂课后,她就告诉我,她挺喜欢我的,她的高中英语成绩很不好,大学是个新起点,她要努力学习英语。然后,又提出了那个我已经听了一千零一次的问题:英语怎样才能学好?

鉴于她的热情,我在惯常的回答“多读多听多看呗”后面,又更详细地阐述了一些。比如英语是个载体啦,去读听看你感兴趣的内容啦。我问她喜欢读小说吗?有些什么业余爱好?她说,喜欢读小说,还喜欢看脱口秀。我给她推荐了几本简易程度的小说和几个著名的脱口秀节目(事实上,这些东西也不一定需要我告诉她,如果自己稍加留心,在Google上搜关键词,一大波感兴趣的内容、想看的内容都会等她宠幸),也告诉了她一些怎么处理读听看的这些内容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复述小说,写或说自己的感想,摘抄喜欢的句子,查生词背单词等等,这些方法谁会想不到呢?)。最后,我强调说,方法因人而异,得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关键在于坚持,并且多反思,多总结。

我能看到她眼睛里闪着光芒。我想,这一个学生,应该不会是小猫钓鱼的类型,应该不会是芸芸大学生中的缩影。这一次,应该会有点不一样。

不过后来的事实是,她的英语仍然和大一时一样,甚至有些退步,都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写的作文也是中英交替。

我有一次留她下来问怎么回事,业余时间里有没有读我给她推荐的英文小说。她说没有。她说英文小说读了两页就读不下去了,名字记不住,口水话也很多。脱口秀呢,每次看完了第一遍,字幕组都翻译得妥妥的,笑完之后就不想再去学了。

我心里有一种“她也是他们中的一个”的失望。和她讲了一些道理,但是这些道理,仅仅是我作为一个教师的良心出发和心理安慰。我知道,她不太听得进去。如果她一直如此,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冲破隧道黑暗之后的狂喜就很可惜不能体会到了。

而这一次,看到这样的讲座要“突飞猛进提升英语”,她又报了名。总是希望别人拉自己一把,总是寄希望于方法。

我很为她感到悲哀。你可以看得到,这是一个对“方法”很沉迷的孩子。实际上,我多次和她的对话可以表明,她已经得到了“方法”。但是为什么一直止步不前?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实践,她没有得到自己的方法。

她一直站在一条好好的道路前,迈不开步子,迷茫着,英语究竟该怎么学呢?“方法”两个大字仿佛大山一样压在她跟前。她不明白,其实,方法这个东西,如同幸福,就像小狗的尾巴,你迈开步子往前跑,就会跟在你身边的。

他山之石也好,自己去摸索也好,终归都得自己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央视记者张晓楠曾经说过,焦虑来自于不行动。迷茫来自于不作为。我们受益于智力,也受困于我们的智力。还是婴儿时,我们趴在地上,面对这个奇妙的世界,勇敢地踏出自己的步子,学会了走路。那时候,我们不会去问别人,怎样才能走路?

4

英语中有一句话是: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when we have forgotten we have been taught——直译成中文,也就是“教育是当我们忘记了我们被教授的东西时,剩下的东西”,这也正是我所认为的教育的精髓之一。

此前微博上流行一个段子,说“一生知识最渊博的时候估计也就在高中时代了,那时可谓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虽然都不是精通,但是基本的知识还是知道的,如今都忘得差不多了”。对此,我想说,如果渊博是以“记得”多少知识来衡量的话,那人都比不上计算机硬盘渊博了。

学习了所有的知识,再把他们忘记的时候,知识体系里的脉络结构、思维方式、构架原理等等便都清晰了,这才是我们涅槃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受益于知识的时候,也正是我们获得真正的门道和方法的时候。

如果大学毕业后,我们能有这样一种倾向:想要学任何东西,便就能去学什么,那么我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如果时间充足,想要去学习或者了解另外一门学科,我们不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学而认为隔行如隔山,不会迷恋学习方法,我们踏踏实实去摸索、总结、反思,把任何想要的知识收入囊中。

这里又想起了《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问张无忌他的拳法怎么样时,张无忌回答说全忘了,这时,张三丰却回答: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