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危机管理通论
42071600000006

第6章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5)

第七,勇担责任原则。现代公共危机管理充分强调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因此这项原则也是公共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则。公共危机发生之前,政府有责任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危机发生后,政府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处理完毕之后,政府也有义务进行恢复和危机管理评估与学习。当然,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也趋向多元化,相应的,责任主体也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媒体、非营利组织、社区、专家机构等。但就公共危机管理本身而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承担着主要职责,是其职能的重要体现。

第八,专业性原则。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类型纷繁复杂,应对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无论在能力还是时间精力上都有限。因此,政府部门在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上要以专业性原则为指导,通过专业的途径建立合理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如组建公共危机团队、进行危机情景管理、建立心理恢复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动员专家队伍与机构等。现代的公共危机往往专业性很强,作为政府管理部门也就需要进行专业的公共危机管理,以保障危机的顺利解决。

(三)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所谓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是指在上述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政府所建立的一整套公共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其中政府各职能部门有明确的任务和责任,它具有组织健全、运行灵活、高效统一的特点,②是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

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主体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不仅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而且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规则,跨部门协调能力不足。同时,由于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影响,各级政府面对危机的理性选择是尽量封锁消息,各行其是,无法明晰责任。为提高政府在重大突发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加强政府对危机事件的预见和救治能力,我们亟待进行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笔者认为,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可从静态结构和动态机制两方面来加以构建。

1.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静态结构

从静态结构上来看,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公共危机,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危机制定一整套危机应对计划,明确怎样防止危机爆发,一旦危机爆发应如何立即做出针对性反应等,从法律上明确说明政府各部门和机构在各种不同的危机情况下所负的责任以及中央和地方在处理危机中所负的责任。危机应对计划的制订将逐步淡化危机管理的非常态性,使危机管理有一定的规则可循。

第二,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西方发达各国都十分强调危机管理机构的建设。如美国设有联邦危机管理局(简称FEMA)负责协调各地各方对危机的各种反应;日本政府也设置了部一级的危机管理中心,由专任的大臣负责。

通过这样一个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政府对危机的管理被纳入一个有步骤、有条理的进程中,能够将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常设性的危机处理综合协调部门,以立法的形式授予其对其他政府机构进行协调和调度的权力,协同各方面专家,对各类危机进行划分总结,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以便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协同能力;在地方各级层面上也应相应地设立相关部门,至于具体的组织形式及职能就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

第三,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一个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是政府在进行危机监测、控制和处理时的根本保障。这样一个危机应对网络可从两个层面来构建。(1)从组织的层面: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自身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体系,在各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设置专职、专业人员负责各种与危机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吸收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各类自治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社管会)的参与。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一个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应对危机的组织网络。(2)从技术的层面:应当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覆盖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自治组织、科研机构、事业单位、非盈利团体、民间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第四,成熟的危机应对意识和应对能力。首先,要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稳定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因此,各级政府首先要从关系党和国家进一步生存发展的高度上认识危机处理的重大意义,保持敏感度。同时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就像消防演习一样,通过演练培养消防人员的消防意识,使消防人员时刻做好防火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其次,要培养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必须重视全民的危机管理教育,一方面尽快开展在公务人员中的危机应对情景训练,这一点可以结合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公共管理硕士(MPA)职业教育的推广;同时对普通民众开展危机应对教育,了解各种灾难发生的自然过程,掌握一定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第五,在危机管理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媒体的作用。现代政治中,媒体由于能够触及最广大的公众,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与政府和公众形成了三角平衡关系,既制约影响着政府,又受政府影响制约;既引导公众,又迎合公众。除了获取信息,公众接触媒介还为了获得对于情势的分析和评估,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媒体还引导公众采取适当的行为。当突发性事件爆发时,人们会比平日更依赖媒体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他们周围的人们在做什么,特别是政府在做什么。

2.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机制

根据危机发生的特点和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机制可分为危机前的危机预控机制和危机发生后的危机救治机制。

第一,建立危机预控机制。危机预防系统可具体分为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的预控系统。危机的预警系统包括了危机迹象的监测、危机迹象的识别、危机迹象的诊断和危机迹象的评价。在这里政府首先是要树立危机的意识。危机的预控体系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基础设施准备以及危机处理准备。政府危机预防的目的除了对未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之外,还要预料危机解决后的未来可能情势,给公共危机管理提供类似雷达的平台。

第二,建立危机救治机制。政府在进行危机救治时具体可采用的机制包括:

(1)积极性的强制干预。危机的解决固然需要克制,需要妥协,但也需要积极的干预。因为,在危机状态下,决策者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要么亢奋要么保守,同时还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其风险性使得任何决策都难以像常规情况下一样容易达成妥协和统一,有时还会出现巨大的分歧。因此,依靠政治权威、推行强制性的决议之外,别无选择。

(2)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危机产生后,对社会和公众心理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产生根源的不确定或不明确,探寻危机根源一方面可以暂时安抚公众心理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是进一步采取措施的前提。

(3)通过一系列决策稳定社会,进行心理救治。对社会来说,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首先,尽可能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比如,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尽可能避免进一步造成更大的公众心理伤害。其次,开展政府公关。在危机中,公众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他们需要强大的政府。此时,政府必须加强公关,甚至有必要告诉一些必要的内幕,以维护政府在危机中的形象。尤其需要做好媒体工作。媒体是除了政府之外提供公众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提供信息消除各种不安因素的一种有效方式。

(4)动员社会的参与。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危机管理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救治危机的成本。由于社会力量的参与,信息通道不再堵塞,提高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和可行度,降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本。

(5)强调公共部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公共危机的特殊性在于其涉及普遍性的社会公共利益,影响范围广,具有公共性的显着特征。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注重建立系统的有效的综合沟通机制。一要确保有关公共危机的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地传递到政府有关部门,政府也能相应地主动掌握信息,并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二是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需要灵活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以及时传递危害信息和救治信息;三是在公共危机处理完毕后需要一定的沟通来确保有效的反馈,以利于更好地促进公共危机管理。

总之,现代公共危机的管理与治理突破了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范畴,将公共危机管理视为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作为现代公共危机管理,我们不仅需要理念和范式的创新,也需要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战略,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