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玻璃城外(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2151400000003

第3章

老房子日久失修,山墙花纹模糊,楼顶几处分崩离析,一切与后建起的图书馆本楼格格不入。多年不来,图书馆不声响地翻修过几次。最近计划旅行,男朋友晚上陪她来过几趟。吊扇不见踪影改换了空调,书桌平整光洁,书架上都是新近出版,与记忆已然不同。自己曾经也是常客。那时每逢考试临近,书桌占满穿校服的学生。从门口走进来,铁书架规整俨然,两栋两栋之间,一排排用牛皮纸包封的老书夹视着学生们,把他们压缩成跳动的画片,或者裁剪为一格格菲林。穿行在老旧纸张、铅字、灰尘气息里的,是盛夏里淡淡的汗水和洗涤剂的味道。

现在学生正放假,又是工作日,阅览室空荡荡,只有三两个人低头看书或玩电脑。她抬头数着书架,寻找着旅游相关的K类,眼光触及I时,很自然就先拐了进去。这么都年过去了,某些事情不会变得。

左右并列着外国文学书架,英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相对无言耸立。狄更斯的一排面对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喜欢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辛波斯卡的诗句在这里真切起来。微博里常有好友摘抄些诗句,辛波斯卡的诗是热门。在手机屏幕中的片段毫无意义。站在两位大师的中间,这句诗如同虚线一样链接起原初,她与辛波斯卡各持一端,诗歌才变得有趣。虽然她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多一些。

再过去是古代韵文类,一个书名清晰起来。手指在一排排书脊上点数着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字,在一瞬间滑过。I207.227/G却没能找到顾随先生的书,也没想过去预约,这种一时的情感冲动可延伸不到提调书库,她家书柜明明也有一本。只是图书馆这一本,似乎记录了高考结束后那个靠门角落里的漫长夏天,在一页一页翻动《中国诗词感发》中慢慢流过。那书有蒋捷一首词,起首两句:“梨边风紧雪难晴。千点照溪明。”同事调笑间经常听到她用来揶揄自己。闻者不知,这两句词当时予她何等触动,那种内心顿时软化成溪流,周围人和物也流动荡漾起来。随着书页和呼吸,风裹着窗外大树让它婆娑、摇曳,浮动起闪亮的叶片还有蝉鸣,纷纷扰扰如同溪面被点点梨花瓣触动……这一切就像辛波斯卡那首诗一样,诗歌的本质是具象的,透过想象具象的东西成为完全也仅能属于她自己了,那不能够跟他人分享的夏天。

顺着书架继续前行,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版本一如往常棱角笔挺。随手抽出一本《稼轩长短句》,《杨万里集》排在隔壁。选辛弃疾不为什么,两人于她都已十分陌生。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再往下读,竖排的字词,越来越半懂不懂。到底,鹭鸶绝迹,鱼儿也还是堪数。

把书插回原处,眼角余光又碰到洪业先生的《杜甫》,想起《杜甫的五城》当时没看完,现在竟然从稀薄记忆中跳出。不是要找旅游书吗?如“旅行的艺术”或者做一番“文化苦旅”也不错。

服务台前,男馆员对于沉默的一天里竟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能让他服务想必诧异外加开心,程度和《聊斋》里书生深夜艳遇鬼狐仙怪相当。他极热情地指导如何填写索书单,穿校服那会儿,管理员们还不兴使用礼貌用语呢。

书很快被交到她手上,没有卷边,书页平整,自然泛黄,估计借阅过的人不多。封底内页之前插索书卡所在留下一个空纸袋,借阅记录也被条码替代。拿上书,走过一排排书架回到那个最角落靠窗的桌子。四人桌边只有一个很年轻,估计还是学生的女孩坐在靠走道一侧,长头发自然下垂舒展在铺开的课本上。女孩正低头做卷子,面容被乌黑发丝遮挡。走近,发现女孩旁边的椅子上摆放着书包,估计是帮朋友先占坐。装作毫无察觉站在旁边,小女孩注意到有人站定在桌子边,抬望了一眼,用纤细的手指把覆盖前额阻隔视线的头发往耳后梳理——这女孩果然是漂亮的。她伸手示意要坐进里面,女孩子四处张望,大惑不解怎么恁多空位不挑单要挤进来。不大情愿下,还是有礼貌地点点头,向前挪了挪椅子,把书包不情不愿地塞在身后,又把散落半卓的书往自己跟前聚拢。

她道了一声谢谢,挤进去坐下来。把书打开,目光却随心思穿过玻璃。窗外的树倒没变,葳蕤茂密。太阳释放的光子,聚落在叶片表面,风吹过,又被轻柔地播散到四边,光影灵动,穿过,掉落在地上,星碎斑驳。只是铝合金窗户严严实实再听不见婆娑声音强弱交响,顿觉得跟阅览室拉开好些距离,只有鼓噪的蝉鸣还能钻进空调猛烈的阅览室,但始终依稀,有气无力。

耳边响起木凳闷响,目光收回,浅蓝色窗户中窥到女孩站起身,把身后的书包置在对面座位上。想了想,又推了几本书过去,最后把水杯也端正地摆在对位正前方。恐怕是思前想后怕今天还会出现几个不识趣的人吧。女孩是被她搞得无心功课了,趴在自家位上拨弄手机发QQ,一边还自言自语地复述着内容。写的当然不可能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但等待让文静漂亮的人看上去也似个现代版崔莺莺。只是手机在桌面震动,剪断时空与情感的联系,颇煞风景。

虚位以待的果然是一位男生。男孩的出现使气氛明显活跃了很多,他坐下后在桌面上摆出了几乎相同的配置,少不了又是一部手机、数本习作。两人莺莺私语,吃吃地笑,手还同时操作手机。这书看出多少人来呢,看得不寂寞啊。

一开两人始还保持着矜持,经过一轮酝酿,又觉得隔壁的姐姐只是在发呆。女孩子嫌麻烦直接搬去男孩隔壁,两人越发夸张,依偎在一起,拿着各自的手机向对方展示,急于分享自己在线上发现的乐趣。诗圣可抵不住窃窃私语,她把头转向玻璃窗户,远处的大草坪中几个孩子热烈无声地蹦跑追逐。两边的快乐重叠在同一面玻璃窗上。

她也经常这样透过玻璃看着男朋友,他低着头自顾看手机。想自己究竟是否还爱他,正确的说法是自己爱着一个咖啡馆玻璃中静止的印象,还是爱着一个真实的他。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有信心走进另一种生活,每天睁开眼睛是否能辨认出床边的那个“陌生人”。

在某天在微博上她写下:

“在茶色的玻璃窗中发光/我往外探索/永夜里没有灯塔/没有守夜人/人群往来/构筑苍苍茫茫

在茶色的玻璃窗中发光/是各自的手机/让我们低头看/那里聚满了迷幻想象

凝视茶色玻璃窗中的对方/生活的细节原来只是如此这般而已。”……

直到某一天,同事拉过她,问:“最近跟男朋友分了吗?”她感到好生奇怪,但没有否定,只是耸耸肩。“男人都这样,就是想不负责任。”“男人很自私的。”“就知道玩游戏。”原来是前几天那首半吊子的诗引起了同事的关注,被误读成她与男朋友的裂痕。所以过来半解慰地从她的男朋友说道自己的那朋友。过后她坐在位置上对着对面大楼的天空想了很久,同事那么关心我的感情问题,原来只是迫不及待要向她倒苦水而已。以后也不再在上面写些个人感情和家人关系的事情了,毕竟网络削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本只属于亲密朋友与亲人的话,却成了任人评说地方。

又看了两页书,自觉得眼困。抬头看过去,趴在桌子上睡着的人不少,无一例外是中年男子。像停止运作的配角,或者是上场前,尚未了解自己担任的角色,等待着发生什么,蜷缩着耷拉着脑袋——不知为什么以前和现在总这样觉得。

男孩、女孩相互交换手机上的内容以取乐。他们俩创造出一个世界,旁若无人。手机使人对外界的敏感度减弱,抵御住空虚袭击。当然也是自我封闭的时刻。弥合两个人距离的同时,细腻感情却无能力捕抓。

她又看着窗外,老区不会有高楼,草坪就是真实的草坪,上面几个小孩无惧阳光四处奔忙。她觉得有点冷,可能图书馆空调太过猛烈之故,她知道是时候离开了。站起身推回椅子,稍远还听见女孩、男孩相互取笑:“都系你啊,嘈到人走啦。”“边关我事,你大声介。”……

11点半,她走出图书馆,夹着泛黄旧书行走在泛黄的街上。城市昏昏欲睡,骑楼底下闲逛的她很有些“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文青味道。她一直很喜欢骑楼和巷道,小学、初中每天都在骑楼下、小巷中来来去去。小时候她并不住在老巷子里,而是马路边上一栋宿舍楼。小巷是上学、放学、玩耍、通往目的地的捷径,那里面住着朋友。所以,浪漫想象源自于她在那里只有快乐没有生活。

图书馆对面还是延长的一段骑楼,楼下接连着糖水铺,面铺,炖品店,文具点。店面整洁明净,配合人们老区想象的需要,她也乐于逐一细看稍作停留。但只要一路往前走,情调被渐渐稀释,商店蒙上灰尘,日杂店和裁缝店紧锁大门,只留下褪色招牌,人行道摆满杂物断了人迹。骑楼外墙排水渠水声哗哗,污水流出汇入水沟泛起泡沫,在下水道口漂浮。渠上日久开裂,污水往外挤出,随风飞溅。柱子常年受潮,生出墙癌。

拐进巷道,寻找她心目中所谓真实,捕抓一闪而过的思绪。正午阳光下,弄里依旧蒙上阴暗为灰色青砖再漆上遗忘的一笔,看上去并不比想象中来得清晰。立马让小巷具体起来的,却是其中复杂的气味。相比之下立马觉着柏油路反倒来得单纯和固执。气味里面有的很重,一踏进巷子口,公厕所散发出的臭味迎面先流过。夏天必然如此,试想解决一条街每个人的大小问题,相比如此一个大茅房味道已经显得相当克制。但大部分很轻,烧菜的姜丝和蒜,某些花,门脚四方土地点燃的香,连太阳照射在树皮、石板、青砖上,也施放出各自特殊的味道。这些味道实难厘清,它们轻轻地与人碰触,便拐入深巷再寻不着。倘使你执意寻去,刚迈开步子,脑海里的线索又被其它味道所覆过。每个房门里,如同抑郁的心灵不允许太阳透彻。为了借点光,老人穿着背心坐在门杉上独自吃饭或者看报纸。从深处传来孩子哭泣,夹在吵架声中横冲直撞,其它房子则显得更加寂静。转过一个个拐角分叉,窗棂像瞪大眼睛,沉默注视她。但是她心中升起怀疑,只觉全然不像她所熟悉的。

穿过巷子回到骑楼下,这端的骑楼更为冷清,甚至没有什么商业气息。行走了好一阵子才又在一个巷口发现间小士多,灯光不足,货物毫无魅力。坐在柜面的老板娘斜着眼神直勾勾地注视人,除报价发出简单音节外,老板娘自始至终并不打算说些什么。买了一瓶水和纸巾,“3过2”,老板娘唯言简意赅。

借着喝水和擦汗空隙,打量起玻璃柜。里面蓝黑墨水、零食、过时的玩具、电池毫无关联地堆砌在一起。每天放学,跟朋友穿过巷道,在路过的每一间如此相像的小士多前驻足。刚刚流行圣诞节的某些时候,朋友递过来用小熊包装纸和亮黄色丝带包装的礼物。收到礼物的那一刻她还记得,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回送了些什么,用的又是什么包封。记得那天放学回家,路过的士多都不再起眼,在午后的书桌前小心翼翼地拆开漂亮的铜版纸,抹平了,轻轻地放在一端。白色纸合里有一封白色信封和一个漂亮的玻璃球。信封里一张白色底色缀满礼物的圣诞树贺卡,树梢上用烫金压出一颗硕大的金星。贺卡里面,圆珠笔用力地写着祝她圣诞快乐。包装纸和贺卡,曾经珍贵地保留,不过和其它珍贵保留的东西一样,渐渐地不再珍贵,割舍了出去,跟很多东西一起在生活的某些小调整中丢弃。她又想起朋友提起的那张明信片,她似乎把寄托此中的情感交联上了。她们两个人的信件都在投递正确后遗失。

如果不是站在杂货铺门口喝水擦汗,绝不会发现隔壁不声不响隐形一般的小乐器铺。店门仅容一人进出,门旁由窗户改成的玻璃橱窗上,用红色宋体字在写着“乐器维修,收购乐器,欢迎选购”或大概差不多的业务公告。橱窗内摆着失去应有光泽的一把提琴和小号,时间遗漏下掩饰不掉的痕迹。

穿过玻璃往店里看,不到10平米的方正小房。正当间摆一张松木大桌。屋顶一把绿色吊扇低速转动,下面坐一个弓起背低垂银白色头颅正在工作的老师傅,脸面几乎碰到桌面。他身后门洞占了墙壁大半位置,帘子虽然拉开,依然是真实意义上的黑洞洞。门旁边仅余的位置,挤进一个壁柜,罗列摆放着几个小纸箱,上面还有日文、法文字样,可能是一些零配件。

走进去,像进入另一个时间维度。包围过来,除了老房子特有的木头、尘灰、谈谈润滑剂味道外,还有桌面左上红色收音机传出嘻嘻哈哈的电台节目,被风扇搅拌混合,弥漫整个小铺。老师傅从眼镜框里端详了她一会,也没理会她的招呼,又回到手头上的细活。桌子划开小店,把空间分成内外,而她这一边只容得下一张小靠椅。

挪近老师傅正工作,这房里唯一的大木桌。桌面开了一窄绿色台灯,灯光照着一根长笛七零八落,垫放在摊开报纸上。左手边打开的蓝色塑料盒里,整齐地摆放各种小配件,按键、垫片、杠杆,各式型号螺丝和螺丝刀。笛管刚用亮银布擦拭过,试图抹去岁月痕迹再现光泽,但B孔下碰撞的硬伤却因此更为明显,端端吸引人注意。

从老师傅头和手之间的小小间隙窥进去,细看他为按键一一更换新垫片。拿放金属的苍老手指,纹理清晰,指甲泛黄,皮肤角质化。短粗的手指和光滑圆润的长笛很不匹配,长笛却被安稳地熟练操作。上螺丝时,左手轻轻扶着金属管,再次松开时留下一个温润潮湿的指纹,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