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未来的108种可能
4230500000038

第38章 不要什么都那么大

有朋友问我这么一个问题:成年人的身长,为什么通常在一米六到一米八之间,为什么不会比这更大,也不会比这更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长得像大象那么大,或者像蚂蚁一样小,又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比如,作为从毛乎乎的猿进化来的人,为什么如今只在头上、腋部和下体长有毛发?可能的答案是,人类当年走出非洲时,覆盖在头顶的毛发,可以抵挡太阳辐射,阻止体内热量散失。而下体和腋下的毛发,则是为了帮助减少四肢运动时与身体的摩擦阻力。

关于人体的大小,有科学家指出,这是因为用火的缘故。人类是世界上唯一懂得用火的动物,只有在一米六到一米八之间,用火才最方便。如果我们长得像大象一样大,火堆的热力不可能使我们感到温暖;而如果我们长得像蚂蚁一样小,根本无法拢住火种。火使人类进化。因此,这个问题,更像是一个“人择原理”的命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是长得这般大小,就不会有人类。这反映了自然的神秘性。但总体上讲,人类一直在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壮更大一些,这样在与动物和同类的搏斗中才不致吃亏。

随着文明的演进,自然选择留下的许多痕迹都在被消磨。人类建立了无数的美容院,用场之一便是改变头发的自然形态。女孩子则到商店搜寻脱毛剂。儿童医院新设的增高门诊则试图让孩子都长得像姚明。这至少是因为,我们不必再生火取暖了和行走了,我们有了空调和汽车,就是长成大蓝鲸,也能过得舒适。

追求宏大曾是人类的时尚。男人必须长得像金刚,女人才会爱上他。随之而来的便是宫殿情结、广场情结和大坝情结。但是,随着能源的减少,未来的趋势似乎是微型化。我们的生活中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微型发电机、马达、摄像机、手机、电脑、汽车等等,特别是武器,“微战争”的概念已经产生了。未来战场上,太空中飞着米粒大小的攻击卫星,天空中掠过黑压压的“蜜蜂战机”,陆地上涌来训练有素的“蚂蚁雄军”,水中游着各显神通的“虾兵蟹将”。战争和政治都将因为“微小”而改变。

未来学家则在设想把人本身也变小。特别是,在灾难的情况下,资源能源已经耗尽时,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明延续。如果把人类的体积缩小到十亿分之一会怎么样?这样人类社会的尺度也缩小到十亿分之一,只要有很微小的生态系统,消耗很微薄的资源就可生存下来。这个设想以两项技术为基础:其一是基因工程,在修改人类基因后,人类将缩小至十微米左右,只相当于一个细胞大小,但其身体结构完全不变;其二是纳米技术,这是一项在20世纪就发展起来的技术,那时人们已经能造出细菌大小的发电机了,后来人们可以用纳米尺度造出从火箭到微波炉的一切设备,只是早期的纳米工程师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的产品的最后用途:把人缩小。

微型化使人类在宇宙中的生存能力增强了上亿倍。一听罐头就够一座城市的全体居民吃一到两年,而那个罐头盒,又能满足这座城市一到两年的钢铁消耗。

以上这种情况,便是被科幻作家刘慈欣称作的“微纪元”。人类迟早要进入这么一个纪元。从理论上讲,这会给各个民族带来双赢:中国人如果都把自己变小,则可以少消耗很多能源,谁还敢嚷嚷说什么“中国威胁论”呢?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如果把自己变小,就可以少从中国进口好多衣服鞋子,谁还会叫喊什么贸易不平衡呢?可是,谁先带头呢?这是一个面子问题。很难设想,在中国人都还是“巨人”的时候,发达国家的人会把自己统统变成“侏儒”。那样的话,他们的总统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央视的摄像师找起来会很麻烦,而“空军一号”之类的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很滑稽的东西。但根据刘慈欣的想法做个推理,只要谁先变,其他人也会变的。因为谁要是不变,另一方就可以派出几千名“微人”的特种部队带着激光钻头空降到他们的视网膜上。而“巨人”们除了使用消毒液外,对此是一筹莫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