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在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当地幕僚,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得其便可安天下也。冶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助自己打天下,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可是诸葛亮恰巧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去了,刘备只得留下了一封信,表达发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难局面的意思。又过了几天,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却说诸葛亮也许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无名小辈,未必有真才实学,建议他不要去。而性情急躁的张飞却主张由自己一个人去,如果诸葛亮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没有说话,最后还是决定自己一人前去拜访。到达诸葛亮居住的茅屋之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坐下谈话。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茅庐而感动,于是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形成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冶请诸葛亮出山呢?这还要从人才的概念谈起。
人才不仅是经济范畴的事,还有其社会性、文化性和政治性,从经济学的视野来观察人才,或许有助于对人才的决策选择。
首先,人才作为生产要素,同样有其商品性。从供求的角度分析:人才是在市场需求前提下的产物,由需求导致供给。但人才不同于其他要素。其他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后,都能达到供求先是平衡、后是供大于求(甚至如土地这样的基本上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先进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后,也不例外)。但是人才、只有人才,作为先进科技的开发者,精益求精,永远供不应求,是不折不扣的稀缺资源,始终处于卖方市场。
其次,作为劳动者,人才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人才不同于一般劳动者。人才具有特殊的、专门的高质量、高素养和高能量,在劳动力这个总体内居于较高或最高层次。在为数众多的劳动力群体中,人才有其特殊性能,总是脱颖而出。
第三,人才既是商品又是稀缺资源,与其他商品化的要素同样属于交易对象的范畴。人才在供求驱动下,要交易,或者说必须流动,才能实现其人才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包括人才在内的劳动力进行指令性分配,基本上排斥流动,由于信息不对称,难免以产定销、产销脱节,人才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实现其价值。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通过自由流动,即供求双方的自由选择,才能得到优化配置。所谓“人尽其才冶、“各得其所冶,无非是对人才流动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由交易的结果。
第四,在经济领域尤其是过去崇尚的生产力领域,人才又是什么?从生产要素分析,人才从一般劳动力中区分出来后,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一起,仍旧是要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这个要素在生产力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位置不断得以提升。作为科学和技术(广义的包括管理)的载体和所有者,当科技被认定为第一生产力后,人才也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主要表现为先进的科技成果,这离不开人才的创新劳动。
第五,人才同样具有价格。人才既然是要素和商品,自然有价。这种价格也决定于供求,而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人才价格的总趋势是高走即高价并且高涨。科技成果卖高价达千百万元,是人才价格的转化,也归人才所有。这使人才本身的定价发生困惑,任何高薪都难以具体核算其所值。尺度在于实际效益,但在未实现前有不确定性。于是,要采取其他方式如技术入股特别是期权,把报酬与效益挂钩于其结果,使买卖双方都不吃亏,防止了市场风险。
第六,在加入WTO后,人才市场与国际融合,会带来什么效应?人才与其他商品和要素一样,在国内区域市场、统一市场被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也不排除多极化)打破后,市场范围走向无限,流动性更自由、更广泛,对各国、各集团、各地区和各企业都提供着越来越平等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同时,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国内的、国有的人才,其流失空间扩大了。这在表面上是公平的,而在实际上,由于国家有发达和发展中之分,企业有强、弱之别,这又不是真正平等的。
第七,讲效益,对应于成本,人才也有成本问题。当代劳动力,也要受教育,也要有投入,并由国家、社会和家庭分担。人才却不同,虽然要有高学历(那是为了获得较高层次的基本知识,只是起点),但是其投入产出比例不寻常,是非线性的。这个成本与人才价格的市场形成相关,反映为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报酬方式。在多数场合,对人才的“雇佣冶,都是高成本、高效益,并有较高风险,否则,就会发生“跳槽冶。
最后,在上述情况下,各地区、各企业怎样留住人才、延揽人才?构建人才高地,绝不是简单的事。这在优势地区、优势企业和弱势地区、弱势企业,情况不同,对策各异。总的说来,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是激励档次不能不高,二是发展环境一定要好。在优势地区和企业,有其先发效应,出得起高价;而在弱势地区和企业,同样有其后发效应。特别是在人才蜂拥到先进地区和企业后,会形成有限的买方市场,这为后进地区和企业提供了另一种机遇。特别是在各地区和各企业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后,就有可能出奇制胜,为更多的人才创造更好的用武之地。
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1919~?)美国经济学家。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价格、收入与公共政策》(与艾伦·克拉克·李等人合著)、《个人投票选择和市场》、《公债的公共原则》(1958年)、《财政理论和政治经济学》、《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