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4332000000018

第18章 口才的表达方法与运用(1)

逻辑推理技巧

所谓逻辑推理技巧,就是如何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话说得更准确、更清楚的一种技巧。逻辑推理技巧在口语表达中应用十分广泛,有的人说话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就是因为他掌握和运用了一定的逻辑推理技巧。

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真实反映现实的概念都具有内涵和外延这两种基本性质。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亦即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那一对象或那一类对象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如"劳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人们使用生产工具以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外延是:指工业劳动、农业劳动、服务性劳动及家庭劳动等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在口语表达中正确运用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给事物下个科学的定义,这个定义应是严谨的、无懈可击的,否则观点站不住脚,容易被对方反驳。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是有两条腿的动物。"有人指着一只鸡反问:"这是人吗?"苏格拉底发现给人下的定义有问题,又补充说:"人是有两条腿而无羽毛的动物。"那人又反驳道:"这么说来,拔去羽毛的鸡就是人了。"苏格拉底再也无法回答。正是由于苏格拉底给人下的定义不科学,因而才遭到了别人的反驳而无言以对。"人是有两条腿的动物"定义过宽;"人是有两条腿而无羽毛的动物",没有揭示出"人"的本质属性。反驳的人正是抓住这一点,进行了驳斥。

(2)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时要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外延方面考虑,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种:

第一,全同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的关系。如"北京"和"中国首都"。

第二,交叉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内涵不同,而外延有部分重合的关系。如"青年"和"企业家"这两个概念就有交叉,有些青年是企业家,有些不是;也有些企业家是青年,有些企业家不是青年。

第三,从属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在两个概念中,一个概念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的关系。其中外延宽的那个概念叫属概念,外延窄的那个概念叫种概念。在说话中,属概念和种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否则就犯了逻辑错误。例如:我们这次展销会,不仅接待国内和本市的用户,还欢迎世界各地贸易界人士光临。这里,"国内的用户"和"本市的用户"是属种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造成了语意重迭、含混不清。

第四,并列关系。这种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的关系。如"发光物体"与"不发光物体","商品"和"非商品","马"和"非马"等。

(3)由一个概念上升到另一个概念,程度要适当。要对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扣大帽子,不能无限上纲。如有一位青年工人搞技术革新,将一台钻孔机拆坏了。车间主任批评他:"你这是破坏集体财产、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这种批评就不是实事求是的,让人无法接受。

(4)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某厂有一位团员迟到了几次,有人提出批评说:"团员违反劳动纪律,这个共青团支部还能称为先进青年的组织吗?"这便是以偏概全,显然不符合逻辑,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运用判断必须真实恰当。

具体来说,运用判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用事和理来检验判断的真假。客观实际是检验判断真实和虚假的标准。真实的判断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虚假的判断就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例如:

1967年在一次政治局碰头会上,张春桥认为上海的形势一派大好,并天花乱坠地进行介绍。李先念反驳道:"你那个大好形势我看不到,我只晓得上海的存粮只够吃7天了。搞到最后,大家一起饿饭。"谷牧拿出了一系列统计数字,补充指出:"上海有一半的工厂停工,铁路半瘫痪,港口堵塞,这样乱下去,上海这个工业中心就要垮了!"

康生隔着会议桌,用多疑的目光盯着谷牧:"你说的都没有夸大吗?"

谷牧一句话就把康生挡了回去:"你是要我缩小吗?"

既是事实,无需夸大,也无法缩小。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张春桥的判断是虚假的。

(2)防止判断自相矛盾。判断或是肯定,或是否定,都是不变的。不能前面肯定,后面否定,否则就是"自相矛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对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要发明一种万能溶解剂--它能溶解一切物质。"爱迪生回答说:"那么,你打算把它放在什么容器里呢?"爱迪生抓住了对方自相矛盾的地方。既然万能溶解剂能溶解一切物质,它当然能溶解掉装它的容器,那么这种溶解剂又何处安身呢?

推理必须合乎逻辑。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人们说话,不能老是堆积概念,也不能老是简单地判断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尤其是演讲或辩论之类的系统讲话,需要把一些有某种关系的判断联系起来,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这就离不开推理了。

推理有正面推理和反面推理两种方法。正面推理包括:

①演绎推理。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首先提出一个正确的观点作为大前提,然后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要论证的问题作为小前提,再通过引申发挥,使两者充分地统一起来,得出结论,使论点成立。

②归纳推理。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特殊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完全归纳推理是由一类对象的每个分子都具有某种属性而推知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对象的部分分子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③类比推理。这种推理就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或者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而推论出它们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间接推理形式。这样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是或然性的,但它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相同点用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所以能起到启发联想和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种逻辑技巧,类比推理在说话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反面推理包括:

①反证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反的论题是正确的,从而推翻对方论题的一种逻辑论证方法,叫反证法。反之亦然。

②归谬法。按照逻辑规律,任何推理,必须有正确的前提,才能推出正确的结论。而"归谬法"却违反"前提必须正确"这一规律,故意假设对手的错误观点是正确的,并以此假设为前提,一步一步进行推论,引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使对手的论点不攻自破,达到驳斥对手的目的。

概述与详述的技巧

在口语的表达技巧中,叙述是最基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达技巧。而概述与详述,则是叙述技巧中比较常用的两种技巧。

概述又称略述,简述,即对人物、事件、事物、情况等作简括的陈述、交代,只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注重于事物的总体和全貌,一般呈快节奏的流动,给人们留下的是大概、简要的印象。例如,香港特区政府第一任最高行政长官董建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上的讲话》的开头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崇高而庄严的时刻:1997年7月1日。香港经历了一百五十六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重新跨入祖国温暖的家门。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

这段话一共只有77个字,却将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了精炼的叙述,言语十分概括,充分体现了概述简洁、明快、节省时间的特点。

详述又称细述、具体叙述,即对人物、事件、事物、情况作详细、具体的述说、交代。叙述中既有时间、地点、状态、特征的具体交代,又有发展过程和场景的详细说明。详述,一般呈慢节奏的流动,给人留下真切、翔实的印象。

在口语表达时,特别是在作学术报告、发表长篇讲话和法庭辩论时,概述与详述一般应配合使用,方可收到繁简适当、疏密有致、伸展自如、有张有弛、节奏感强的效果。这种叙述技巧的运用规律是:凡与主题关系密切的要详述,反之就要简述;事件、问题的关键、要害处要详述,反之则要概述;凡高潮处要详述,过渡处要概述;能创造气氛、打动或激励听众处要详述,反之则概述;鲜为人知的东西要详述,众所周知的东西要概述。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如一味采用概述,容易流于空泛的概念化,令听众反感;如一味采用详述,则必然导致说话啰嗦、拉杂、不得要领的弊病。

顺叙和逆叙技巧

顺叙和逆叙也是比较常用的叙述技巧。

顺叙是按照一定的时空发展顺序来叙述人物、事件、事物、情况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技巧。顺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人物成长过程或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顺序加以叙述;一种是按照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空间顺序加以叙述,如由近到远,由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等。口才表达大多采用顺叙。这是因为顺叙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其长处是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能突出人物、事件、事物、情况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听起来顺当,易于理解和接受;不过,顺叙也有不足之处,即容易流于罗列,平铺直叙,成为流水帐,显得平板单调。因此,在口才实践中,运用顺叙,一定要善于剪裁,处理好详略、主次、轻重的关系,切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逆叙,又称倒叙,是将事件的结局、高潮或某个突出的片断提到讲话的开头,然后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一一道来。倒叙并非将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只是将最吸引人的场面、情节,或矛盾的焦点甚至结尾提前告诉听众,其他的仍然按顺叙来说。逆叙的好处是有利于造成悬念,使听众急于探本溯源;前后易位,还有助于造成整个讲话的主导性氛围,定下讲话的基调;一开头就波澜骤起,能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但要注意,使用逆叙的技巧,一定要从口才表达的实际需要出发,不可片面地追求奇突,为逆叙而逆叙,矫揉造作,故弄玄虚。

合叙和分叙技巧

在叙述技巧中,还有两种技巧,这就是合叙和分叙。

合叙又称总叙,就是在叙述人物、事件、事物、情况时,先作一个总的概括,然后再分头陈述;或先总括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下面再分别用典型实例来论证;或先叙述总的情势,再分叙各种新的发展状况,最后再作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合叙与分叙是密不可分、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在分叙之前和之后都有合叙。例如,李燕杰的《国家、民族与正气》的演讲,第一个小标题《爱国之心》是这样开头的:

祖国是神圣的。

爱国主义就是对于祖国的热爱,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热爱或感情根深蒂固地埋植在人民的心里,成为道义上的一种巨大力量。翻开世界史,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不主张爱国?又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不把爱国主义精神看作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心灵美呢?

李燕杰在例举了国内外的典型实例后,最后又作了这样的概括:

历史上,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把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始终跳动着一颗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爱国之心。

这两段话都是合叙。合叙的功用,在于做到观点鲜明、线索清楚,使口语表达内容的结构纵横交错,变而不乱。

分叙又称平叙,指叙述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几件事。由于口语交际的限制,不可能将两件以上的事情同时叙述,于是就出现了评书中常用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这就是分叙。上面所举李燕杰的《国家、民族与正气》演讲第一部分《爱国之心》中,在前后合叙之间,例举了肖邦、贝多芬、屈原、文天祥热爱祖国的典型事例,就采用了分叙的手法。

合叙与分叙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严谨、完整的逻辑结构。采用分叙的手法,可将作为论据的不同典型实例安排妥贴,为共同论证基本论点服务;或将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说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且有波澜起伏的变化。

特叙和复叙技巧

特叙和复叙,也是常用的口语叙述技巧。

特叙,指在口才表达中,对意思侧重的内容,进行特别详尽、着重的叙述,以示强调。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就运用了特叙的手法: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采用特叙的技法,能突出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功用和意义,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一切丑恶事物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复叙又称复述,它不同于重复啰嗦,而是为了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方面的内容,表达深切、浓烈的感情,增强话语的节奏感,往往有意识地连续或间隔地反复使用某一词语或句子。如景克宁的《诗人与诗》的演讲,就运用了复叙的手法:

所以,我认为:

诗,应该像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天火,给人间带来温暖与文明。

诗,应该像司美和爱的女神维纳斯,给人间带来幸福与花朵。

诗,应该像太阳之神阿波罗,给人间带来光明与生命。

……诗人的笔,要敢于醮着自己的血,让诗篇鲜红,向黑暗宣战。

诗人的诗,要敢于捧出自己的心,像燃烧的火焰,为光明献身。

这里由于采用了复述的技巧,形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使话语回旋迭宕,层次分明,语脉连贯,构成了言语的反复美、整齐美和韵律美。

归纳说理技巧

说理是以立论为主,即以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决违从为宗旨的口语表达技巧。归纳说理是其中的技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