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4332000000021

第21章 口才的表达方法与运用(4)

第二天,戏台两旁换了一副对联:

乘风敢破千层浪

抗日全凭一片心

横批:

军民同乐

这副对联,用的就是"串对"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修辞方法,而且极受人们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形式整齐,结构匀称,音调和谐,语气连贯,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诵。除此而外,它概括力强,能使相似的意思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相反的意思相互映衬相反相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为口语表达的常用技巧。

运用夸张的技巧

夸张又称夸饰、扬厉、增语,是在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主观的想象,用语言把所要描述的客观事物合情合理地给予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段。它能加强语言的表达力量,从而激起昕者的强烈共鸣。

夸张可分为夸大、缩小两种类型:

夸大。

夸大,是有意将事物的形态、性质、作用、程度、数量、速度等加以扩大。例如:

一位顾客正在饭店吃饭,突然,嘎蹦一声,他咬着了一粒大沙子。于是,他把沙子吐到碗里,高声喊道:"服务员,快来帮忙!"在场的人吃了一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纷纷朝他望去。服务员也赶忙跑到他的面前。谁知,他竟指着饭碗,不慌不忙他说:"碗里有块石头,请您帮忙把它抬出来!"

"碗里有块石头"是真,但要"请您帮忙把它抬出来",显然是夸大了"石头"的形体、重量。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夸大,才造成了强烈的幽默讽刺效果。

缩小。

缩小,是有意将事物的形态、性质、作用、程度、数量、速度等加以微缩。例如:

在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位小青年对使劲挤他的人高声说:"别挤了,再挤,就成照片了!"

公共汽车上"挤"是真,但再挤也不至于把人挤成照片。这里是有意将事物的形态缩小了。

夸张,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段,但它也有两面性。运用得好,可以渲染强调你所描述的事物,给人留下突出的印象;而运用失当,则会让人觉得你是主观臆造、随意浮夸,给人留下笑料。因而,在运用夸张这种修辞方法时,有几点不能不注意:

其一,夸张不能脱离客观现实。夸张虽是言过其实,但必须是以客观现实作为基础,决不能无中生有。不然的话,就失去了夸张的作用,成为笑谈了。

其二,夸张要适度。夸张除了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外,还要掌握"度"的分寸。既不能夸张过头,也不能夸而不足。夸张过头,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夸张不足,又会让人误以为是真事,起不到渲染强调的效果。

其三,夸张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没有真情实感,捏造出来的夸张,只会使人感到生硬、不自然。

运用双关的技巧

双关。就是有意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的修辞方法。运用双关,可以使语言幽默,含蓄,富有风趣,耐人品味。

根据表现形式和语义内容,可把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类。

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就是利用词语或语句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949年国共谈判时,毛泽东分别接见国民党政府的一些代表。4月中旬的一天,刘斐先生得到接见,他忐忑不安,不知怎么开口。毛泽东说:"你是湖南人吧"刘说:"是,我是醴陵县人,与你是邻县,老乡。"毛泽东高兴他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一来,刘斐的紧张心情就减去了大半。接着,毛泽东又和刘斐谈起共同关心的问题。刘斐对于和谈的前途尚有疑问,就试探地问毛泽东:"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回答:"晓得些,晓得些。""您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听出刘斐话中之意就笑言道:"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了。"刘斐忧虑和谈的前途,却又不好直言相问,所以就借"打麻将"来个"投石问路",一语双关地探询毛泽东对谈判的诚意。毛泽东明察秋毫,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然而他理解对方的心理,便接过对方原话题,也来了个一语双关--"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含蓄而诚恳地表达了对和谈的诚意。寓意深长的一番谈话,终于使刘斐疑虑顿释。

这里,毛泽东和刘斐所用的,就是利用语句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语。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有一年,周恩来到云南西双版纳视察。当时的景洪城还没有铺上柏油马路,路况非常差。周总理对陪同的州委负责人说:"你们这个路啊,下雨是"水泥路",天旱是"扬灰路"。"这里,周总理就是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对当地道路提出了批评。

在口才表达中,运用双关要求做到:其一,要巧妙运用语境及其相关条件,赋予言语以双关内容,从而收到出语惊人的效果;否则,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给人以卖噱头、耍贫嘴之嫌。其二,不可单纯追求风趣和含蓄,又不能过于直露,而要用得恰到好处,使人能体会得到、寻味得出即可。

运用易色的技巧

易色,就是在语言表达时,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语体风格色彩的修辞方法。

易色一般分为两类:

感情易色。

有些词语在表达基本意义之外,同时还具有褒贬色彩。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所说事物的褒扬、赞许、喜爱的态度;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所说事物的憎恨、厌恶、贬斥的态度。一般说来,我们在表达时,所选的词语应褒贬得当,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打破这一规律,让褒贬"反串"。这就是感情易色。感情易色能表达一种更为强烈的爱憎喜恶情感。感情易色可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化褒为贬。

化褒为贬就是将原来具有褒义感情色彩的词变为贬义词用。例如--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

"创作"本是一个褒义词,作者在这里是作贬义词用的。

另一种是化贬为褒。

化贬为褒就是将原来具有贬义感情色彩的词变为褒义词用。例如--

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顽固"本是贬义词,作者在这里是作褒义词用的。

语体易色。

有些词语在表达基本意义外,同时还带有很强的语体风格色彩。一般说来,在语言表达时,词语的语体色彩与某一类语体要适应,这样才能造成与被表达内容相吻合的言语格调和气氛,提高交往效果。但有时则有意违背这种适应关系,以造成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这就是语体易色。例如--

从前,有个姓朱的财主制定家规,他对长工们说:"在我们家里,说话要文雅。叫我要称"自家老爷",不要随便说出"朱"字;吃饭要说"用餐",睡觉要说"就寝";生病要说"有恙",病好要说"康复";死了要说"逝世",杀死坏人要说"处决"。这样,才显得我们家有教养。"

可是,这一套不是所有长工都马上能学会的。一天,财主家的一头猪忽然得了瘟疫,一个小长工就急匆匆地向朱财主报告说:"有一头"自家老爷""有恙",叫它"用餐"它不用,叫它"就寝"它不就,恐怕不得"康复"了。"

朱财主一听,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小长工见财主没作声,接着说:"要不赶快"处决"了它,这头"自家老爷"马上就要"逝世"了。"

这段幽默就是用语体易色修辞方法造成的。"用餐"、"就寝"、"有恙"、"康复"、"逝世"都是庄重、文雅、规范的词语,拿它们来描述粗俗低级的事物,显然"违反"了语体色彩与某一类语体的适应关系,让你不由得不笑。这就是运用易色技巧所产生的作用。

其他表达技巧

在口才表达技巧中,除了叙述、说理、反驳、修辞等基本技巧外,还有几种常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有:

委婉曲折法。

在人际交往中,说话直来直去,固然是个优点,但不分对象、场合地直言,就有可能变成缺点。在某种情况下,话不可不说,又不可直说,还要让对方听懂,这就应学习兵法上所说的"奇胜"之术,放弃正面强攻,采用迂回战术,从侧翼、从背后、从其意想不到的方面出奇兵,最后突破对方防线。也就是运用委婉曲折的言词,即婉言,来顺利达到说话的目的。其特点是不开门见山说话,不直截了当表态,避免同对方作短兵相接的交锋,而是用某种载体或外衣,将所要表达的意思作些伪装和掩饰,使对方能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运用这种口才表达技巧,要善于避开对方的忌讳点,绕道而行,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过早暴露说话的意图,而是按照预定的迂回路线,步步靠近。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的时候,他已经不自觉地向你的观点投降了。这种口才表达技巧,有曲径通幽之妙。

无效应对法。

在口才实践中,对于那些不能或不愿明确回答的问题,可以采用无效应对的表达技巧。所谓无效应对,就是在答话中不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对所提问题不作实质性回答,回答了等于没有回答,但又不致使对方难堪。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尤其是在外交事务中,无效应对是经常使用的。在不能说、没得说却又非说不可的情境下,就只能说些无效应对式的废话来加以应付、搪塞。运用无效应对的技巧,一定要注意目的非常明确和把握对象、场合这两点,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反感甚至恼怒;同时还要注意在对方可以理解、接受和自己不得已而为之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无效应对的技巧。例如: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日本记者问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中国的第三颗原子弹什么时候爆炸,陈毅外长回答说:"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第三颗原子弹何时爆炸,属于国家机密,不可泄漏。称"无可奉告"亦可,但显得太正儿八经。于是,陈毅外长用了无效应对的方式,用开玩笑的口吻说:"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说了等于没说,但毕竟说了。记者心领神会,为陈毅幽默诙谐的谈吐所倾倒。

模糊其说法。

话要说得清晰准确,这是就一般言语环境中的表达需要而言的。但在某种特定场合,运用模糊其说比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谓模糊其说,并不是糊里糊涂,不知说的是什么,而是在言谈中留有余地,使听者无懈可击。众所周知,在中美建交谈判时,讨论到台湾问题,双方分歧很大。由于双方互不妥协,一度使谈判陷入僵局。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启发引导下,基辛格改变思路,采用了模糊其说的表达方式:"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基辛格说出这段话后,颇为得意地问:"怎么样?"周恩来略作沉吟,答道:"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这可是一项绝妙的发明!博士到底是博士。"从而打破了僵局,使谈判获得成功。可见,模糊其说可使言辞富有弹性,以虚避实,留有余地,进退自如。

耻辱同受法。

面对对方侮辱人格、损害尊严的言行举止,除反唇相讥外,还可采用耻辱同受的表达技巧。所谓耻辱同受,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立、连带关系,提出一个反映事物之间紧密联系的命题,将对方与自己关联、纠缠在一起,造成耻辱同受的态势。这样,就能消除对方的攻势,迫使对方放弃所提出的无理要求和行动,或者反辱其自身。大家熟知的"晏子使楚"、"刘邦对项羽所说的"吾翁即若翁""的故事,都是耻辱同受的典型例证。不过,运用耻辱同受的口才表达技巧,首先要注意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能够委屈自己,以甘愿自辱来达到辱及对方的目的;其次,要注意关涉交往双方耻辱的命题立论正确,能从事理、伦理、道义、气势上制服对方。请看下例--

沈醉在《我这三十年》一书中,回忆了这样一件事:小说《红岩》中的反面人物徐鹏飞的生活原型徐远举,曾被江姐严词痛斥。解放前的一天,沈醉去重庆找徐远举。徐正在审问江姐。他连珠炮似地提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江姐却一句话都不回答。徐远举黔驴技穷,使出了他审讯女"犯人"的又一花招,就是把她的衣裤当众全部剥掉,使她害羞之极而不得不招供。根据他多年的经验,用这种"刑法"审讯女人,是十有八九能成功的。只听见徐远举朝一再拒绝回答的江姐大吼一声:"给我把她的衣裤全部剥下来!"话音刚落,一直缄默不语的江姐突然大喊一声:"不准你们乱来!"一听这话,徐远举乐了。他以为江姐害怕了,就阴阳怪气地说:"你害怕了?那就赶快说!"江姐怒目圆睁,举手直指徐远举,厉声喝道:"我是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怕你们用剥掉衣裤的卑劣手段来侮辱我吗?不过,我要告诉你,你不要忘记,你是女人养的,你妈妈是女人,你老婆、女儿、姐妹都是女人,你用这种手段来侮辱我,遭侮辱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世界上所有的女人,连你妈妈在内,也被你侮辱!你不害怕对不起你的妈妈、姐姐和所有的女人,那你就叫人来脱吧!"一席话,如飞瀑奔流直下,似狂风席卷千里,痛快淋漓,势如破竹。徐远举惊得目瞪口呆,尴尬万分。站在一旁的沈醉也只能劝徐暂且作罢了。江姐大义凛然,采用了耻辱同受的口才技巧,痛斥了无耻的敌人,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称呼的口才艺术

称呼,就是对人的称谓。用什么称谓称呼人,既有个礼貌问题,也有个态度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说话人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社会交往中,必须讲究称呼的艺术。

日常惯用的称呼语。

(1)亲属之间的称谓。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称呼长辈的姓名、职务、身份、职业等都是不礼貌的。对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呢称,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公开场合使用;年长的平辈可直接称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则用亲属称谓较礼貌。对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但当晚辈有了他自己的成年晚辈时,直呼其名也就不妥当了。

(2)熟人之间的称谓。对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一些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称呼熟人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赵厂长"、"向真校长"等等。

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常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称呼姓名,这种称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对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不称姓而直呼其名,是最亲切、最随便的一种称呼。但这只限于长者对年轻人、老师对学生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没有这种特殊关系而直呼人家的名字就不礼貌,甚至还会使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