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因为相处长了,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陈"等。在人的亲属、职称、身份等称谓前,加上"老"、"大"等词,是更为尊敬的称谓,如老厂长、大姐等。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后加"老"字,如"李老"、"张老"等,这种称呼是很恭敬的。
(3)对陌生人的称谓。对陌生人的称谓,一般来说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叫"小姐",对方也决不会反感。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是极不尊重了。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一般说成年的女子都可称"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比较稳妥。
运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民族、时代、地域的差异。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人的称呼都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如在日本,对妇女也可不称"女士"、"太太"、"小姐",而称"先生",如"米费子先生"。而汉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分敬称和谦称。有的民族语言就没这么讲究,如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遵从各民族的习惯。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注意方言间称呼的异同。如在大陆用得最广泛、最普通的"同志"称谓,而在港澳台同胞中,几乎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与港澳台同胞打交道,不宜用"同志"这一称呼。
(2)要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口语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显得通俗、随便,更为亲切。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对象,可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称呼,如爸爸(口语)、父亲(书面语)。在口语中,如果面对称呼对象时,运用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不亲切。但是,在口语中,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可以作为他称用语出现。如"我的祖父"、"你的母亲"等。
(3)要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对其称呼就可随便点,甚至可叫别人小名、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这样显得较亲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会场上、课堂上,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就会显得不严肃,太放肆,应当以"××同志"或"××同学"相称。对不太熟悉的人,对长辈、领导和老师,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绰号",否则,就会显得不尊敬。所以,运用称呼语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称呼对象,应运用适当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体现与自己恰当关系的称呼语。
自我介绍的口才艺术
在日常交往中,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从交际心理上看,人们初次见面,彼此都有一种了解对方,并渴望得到对方尊重的心理。这时,如果你能及时、简明地进行自我介绍,不仅满足了对方的渴望,而且对方也会以礼相待,自我介绍。这样,双方以诚相见,就为进一步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在参加社交集会时,主人不可能把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介绍得很详细。为了增进了解,你不妨抓住时机,多作几句自我介绍。时机有两种:一是主人介绍话音刚落时,你可接过话头再补充几句;二是如果有人表示出想进一步了解你的意向时。你可作详细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自信心。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怕见陌生人,见到陌生人,似乎思维也凝固了,手脚也僵硬了。本来伶牙利齿的,变得说话结巴;本来笨嘴笨舌的,嘴巴更像贴了封条。这种状况怎能介绍好自己呢?要克服这种胆怯心理,关键是要自信。有了自信心,才能介绍好自己,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第二,要真诚自然。有人把自我介绍称为自我推销。既然推销产品时需要在"货真价实"的基础上作宣传,那么推销自我时也不能不顾事实而自我炫耀。因此,作自我介绍时,最好不要用"很"、"最"、"极"等极端的词汇,给人留下"狂"的印象;相反,真诚自然的自我介绍,往往能使自己的特色更闪闪发光,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三,要考虑对象。自我介绍的根本目的是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印象,因此要站在对方理解的角度来说话。比如第一次参加某方面的研讨会,你站起来说:"我叫××,我来发个言。"此时在场的人一定会这么想:这是什么人?怎么从来没见过?他代表哪方面?他的意见值得听吗?所以,面对有这么多想法的听众,你只介绍"我叫××"是不行的,别人不会安心听你的发言。如果你理解了听众的心理,就可这样介绍:"我叫××,是××大学的教师,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望大家多多指教。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介绍,才不会使听众心中结下疑团,也才能使听众安心听你的发言。
所以,在介绍自己时,一定要重视那个或那群与你打交道的人,要随机应变。如你面对的是年长、严肃的人,你最好认真规矩些;如与你打交道的人随和而具有幽默感,你不妨也比较放松地展示自己的特点,作出有特色的自我介绍来。
介绍他人的口才艺术
在交往中,经常需要介绍他人,这里也有一个如何介绍更得体的问题。一般来说,介绍他人时应先向双方打个招呼:"请允许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或"我介绍你们相互认识一下好吗?"这样,可以使双方有思想准备,不会感到突然。
按一般的习惯,作介绍时,如是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应该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如果男士年纪比女士大很多时,则应先把女士介绍给男士;如是不同辈分、职务的两个人,应先介绍晚辈给长辈,先介绍下级给上级;把一对夫妇介绍给他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先说丈夫,后说妻子;把两个群体相互介绍时,一般只介绍带队的、职务高的,随员笼统介绍即可。
有时,需要把某个人介绍给很多人,应该先向全体介绍这个人的姓名、职业,然后再依照坐着或站着的次序一一向这个人作介绍。如:"各位,这是电视台的记者刘方。小刘,这是公司董事长××,这是总经理×××,这是……"
有时,向大家介绍新来的领导、来讲课的老师或作报告的专家学者,只要把这个人介绍给全体人员就可以了,不必再一一向他作介绍。被介绍者要站立,向众人表示谢意,众人一般应鼓掌致意。介绍的内容,一般只包括姓名、身份。如有必要,也可介绍籍贯、个人性格、爱好、工作成就、所熟悉的老师、同学、朋友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双方能够很快沟通。
在介绍他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介绍时要热情诚恳,面带微笑,神情要镇定自然,落落大方,充满自信。即使遇到意外情况,也不要慌乱,从而造成一种融洽随和的气氛,给被介绍的双方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二,介绍时口齿要清楚,并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便使听的人能够很快记住双方的姓名。
第三,介绍方法要灵活,要随机应变。面对长者或领导,要使用尊称,如说"请允许我向您介绍……"。在朋友之间,可用轻松活泼的方式,有时不妨幽默一点。如:"这是我们单位有名的大胖子,外号"肥仔"。"这样能使气氛活跃。
寒暄的口才艺术
寒暄是人们见面时所说的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应酬话,但它在与人交往中却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气氛。那么,怎样寻找寒暄话题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以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寒暄话题。
一句"今天天气很好",可以使车站上两个索不相识的人交谈起来。在生活中,这种寒暄话题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宴会上你可说,今天的晚餐很丰盛;在朋友家中,你可说,这房间的布置很好;在公共汽车上,你可说,今天的车真挤……。另外,我们还可以以身边的人尤其对方亲近的人作为寒暄话题。比如你初次到朋友家去做客,如果朋友家有老人或孩子,老人或孩子便是你与朋友寒暄的最好话题。这样,既能引起对方的兴趣,也能使对方觉得你这人随和,容易接近,于是很自然地与你交谈起来。
以对方感兴趣的事作为寒喧话题。
如你有事要求别人,最好先了解对方的兴趣,以对方感兴趣的事作为寒暄话题。如对方喜欢音乐,你不妨先与他谈谈贝多芬、莫扎特、《第二交响曲》,谈谈流行歌曲、歌唱家、红歌星等。如果你对音乐略知一二,你们就会谈得很火热,对方就会以你为知己;如果你对音乐不在行,也不要紧,你可趁机向对方求教,这样既显示出你的谦逊有礼,又学到了音乐知识。
如果你有事要会见一位陌生人,那就先要尽量从朋友那里了解一些那人的情况,为成功的寒暄作好准备。对于那些沉默寡言的朋友,你最好在平时就注意观察他的一些兴趣爱好,注意他平时喜欢参加什么活动,有什么特别的嗜好。这样,碰到这种朋友时,就可以挑那些他熟悉而有兴趣的话题与他寒喧。
以时事、新闻作为寒喧话题。
时事、新闻是大家比较了解的客观情况,以此作为寒喧话题,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大到国际国内大事,小到家庭琐事,都可与对方交谈,但注意以此为话题时也要因人而异,也要以对方的兴趣爱好为条件。如对一位大字不识的家庭妇女大谈国际国内局势,而对某位关心时事、知识渊博的领导又东家长西家短的,必然难以找到共同点,有时这样的寒暄话多了,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在以时事、新闻为话题与人寒暄时,一定要观察对方是否感兴趣,能否引起对方交谈的兴致。
找好寒暄话题后,就要考虑采取何种寒暄形式了。寒暄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以眼前的景物作为描述对象的描述式,嘘寒问暖的问候式,对人与事物进行简单评论的评论式,对对方的优点、长处为赞美对象的夸赞式等等。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恰当的寒碹形式,使寒喧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聊天的口才艺术
聊天,也称作闲谈,是人们在业余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休息方式。工作之余,在绿荫下、庭院前、小河边,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们聊聊天,调剂一下紧张的情绪,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然而,聊天也有文雅与粗俗之分。有的人知识渊博,谈笑风生,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常说得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也有的人无所事事,仅仅为了打发时间,东鳞西爪,讲些庸俗无聊的事情,令人一笑了之。所以,聊天之中也有学问,也有艺术。
聊天可以是漫无边际地闲唠,也可以是有意识地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聊天,往往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利时生理学家科内尔·海门斯,就是从聊天中获得知识的。他有一个习惯,每当黄昏陪着父亲在庭院里散步聊天时,他总是准备了很多问题让父亲回答。有一次,他向父亲提出了一大串有关潜水时呼吸的生理反应方面的问题,父亲耐心地作了解答,使他大受启发,决心发奋攻读生理学。后来,科内尔终于攻克这一难题,写出了《血管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在呼吸控制中的作用》著名论文,还荣获了诺贝尔奖金。可见,聊天中的思想可以成为科学发现中的激励力量。
此外,还有一种讨论式的聊天。这种聊天的优点更为明显,科学家贝弗里奇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别人可能向你提出有益的建议;
2.一个新的设想可以由两三个人集中他们的知识而产生;
3.可以拨正谬误;
4.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5.帮助人摆脱习惯性思想束缚。
可以说,聊天是一种积极交流思想的办法。大文豪肖伯纳这样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自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文雅的、讲究艺术的聊天,对于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当然,由于聊天是"闲"聊,免不了有较多的"水分",话语也难以做到严密准确。所以,必须对聊天所提供的信息,加以优选和核实,以保证聊而有获。
致谢的口才艺术
我们在生活中,免不了要请别人帮忙,获得别人的帮助,这就需要致谢。致谢是对对方的好意和某种高尚行为的一种回敬。由于对方的好意或者得到对方的帮助而使自己受益,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公共汽车上别人给你让个座,某人顺便给你拿来一件东西,都应马上向人家说"谢谢"。如果"谢谢"两字还不足以表达你的心意时,还可以加上一两句表示感谢原因的话。如:"这次搬家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是你们帮忙,我真不知怎么办好","真感谢你借给我这些资料,解决了我的一大难题"等。除了别人帮助你做了某件事外,需你说"谢谢"的情况还有:当别人赞扬你的优点或功劳时,按西方人的习惯一般要说"谢谢"或"谢谢您的夸奖";当别人送你东西时;当你或你的亲人生病,你的同事、同学、朋友去探望时;当你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告别主人时;当别人向你表示关心问候时等,都应表示感谢。
另外,在喜庆宴会、授奖大会、欢迎及送别会上,在致辞以后,一般应由当事人致答辞,以表示对组织的关怀、支持和同志、朋友的友谊和帮助的感谢。这种致谢方式显得比较正规,一般是先写好底稿,即感谢辞。答谢的内容主要包括:叙说对方对自己的关心、支持、帮助的具体(或概括)的事实以及产生的效果;热情赞颂对方的可贵精神并加以致谢;简单说明自己的打算和决心。
说"谢谢"时,应注意西方人运用致谢语与中国人的不同。中国人尤其是从事涉外工作的人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要注意遵从西方人的习惯,否则就会弄出笑话和带来麻烦。如西方人真不需要你的帮忙和你送的东西,他就会说"No,thankyou"(谢谢,我不需要了),而你不要理解为他是在客气。再有,说"谢谢"时感情要真挚,表达要清楚,勿含糊咕哝,勿啰嗦繁琐。这些,都是向人致谢时应注意的事项。
道歉的口才艺术
在与人交往时,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能及时说声"对不起",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往往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日常生活中,需要道歉的事情很多,大到不小心损坏别人家的重要物品,出言不逊伤了别人的自尊心,或者一时性起打伤了别人;小到打断了别人的谈话,干扰了别人的工作,约会迟到了,公共汽车上踩了人家的脚等等,这都是难免的。问题就在于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诚心向对方道歉。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而是承认自己的言行给对方带来了伤害和损失,希望弥补这种过失,希望能与对方言归于好。
向别人道歉时,除了要有诚意外,还需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和冲突。那么,怎样向人道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