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心理
43659700000005

第5章 禁止毒品危害自己(2)

好奇心是初尝毒品的原因之一,亦称为尝禁果心理。调查表明,由于这种心理而吸毒的人占30%左右。在深圳市戒毒所,对200名吸毒者染毒原因的统计中,这个数字竟高达85%!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一些涉世不深、天真幼稚的年轻人,极易成为毒贩猎获的对象。从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看,他们的人格尚不稳定,心理也较易失衡,外部世界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同时,他们又具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冒险心理。因此,青少年吸毒者占了吸毒人群的绝大多数。

从调查统计发现,那些从中学开始就吸香烟的人,最容易因好奇而染上吸毒的毛病。一位中学生吸毒者曾这样说:“我原先就吸烟。一天,一个朋友给我一支烟。我看它与别的烟有点不同,就问他这是什么。他诡秘地一笑,只是让我试试,并不回答。我想反正都是烟,吸就吸呗。谁知那里面有海洛因。吸了没几支,就再也戒不掉了。”

实际上,每个学校的守则中都有不准吸烟的规定,可还有一些青少年吸烟。在校不敢吸,就回家吸,或者在外面吸,甚至一伙朋友组成“烟友”一块吸。他们似乎认为:吸烟不算什么,不是许多大人都吸吗?然而,从吸烟到吸毒只有一步之遥。吸烟吸毒,同样都是吸。吸烟者,最容易对吸毒产生好奇心。所以,一位戒毒专家曾经这样说:“吸烟者都是吸毒者的预备军!”

防吸毒也要从防吸烟开始,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牢固地筑起拒绝毒品侵害的第一道防线。

李建,16岁,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父母对这个独生儿子也十分宠爱。

上学后,李建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放学后,李建在一所废弃的破房中看到两个高年级同学正要抽烟。那种神秘兮兮的样子使他好奇心突起。

“喂,你们在干嘛?”

“小建,是你啊!来抽一支吧!这是带海洛因的,抽了特别舒服。”

海洛因,老师讲过,李建心里不由得掠过一丝恐惧,向后移了两步。

“没关系,抽一次不会上瘾的。”

好奇心和试图冒险的欲望占了上风。他想反正就一次,试试吧!于是,他镇定下来,接过一支,点燃了打火机……

仅这一次,就注定他要为自己的好奇付出惨痛的代价。

虽然呕得翻江倒海,但那种飘飘欲仙的神奇感觉还是吸引着他吸了第二次、第三次……他渐渐觉得吸纸烟不过瘾了,便改用烫吸。

从此,李建的精力日益不济,整天绵软无力,昏昏沉沉,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严重的还是经济问题。开始他借同学的钱。不久他就偷家里和同学的钱。老师的训导、父亲的棍棒、妈妈的眼泪,都无法将他挽回。他在死亡的歧路上越滑越远。

毒瘾越来越大,每天需要100~200元。父母每月工资不够他吸两天。家里的积蓄、电器、家具也陆续流入贩毒分子手中。山穷水尽之后,李建开始在社会上游荡。他伙同几个吸毒者坑蒙拐骗,溜门撬锁,无所不作。多少次,他被人当场捉住。拳脚雨点般落在他那瘦弱不堪的身躯上。他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牙齿掉了几颗,肋骨断了几根,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另外,从众、赶时髦和一些环境因素,也是一些青少年染上毒品的原因。

青少年极易受到社区内的团体影响,而且在交往中也很容易形成“哥儿们”或者“姐儿们”的亲密关系。往往是,“哥儿们”或者“姐儿们”干的事情,他们都觉得自己也不防干一干。吸毒也是如此。许多青少年吸毒者对我们说:“我是看到别人吸,我才吸的。他们吸得,我为什么吸不得?”

对特别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的青少年,无论是中学毕业了,还是没毕业,我们都要忠告:如果你的“哥儿们”或“姐儿们”拿出毒品来请你吸,那不是在关心你,而是在害你。海洛因的价格是很昂贵的,他请你吸毒,目的是为了把你变成再也离不开毒品的人。相当多的吸毒者“以贩养吸”,从黑市买来毒品,再高价卖给别的吸毒者,赚钱供自己吸毒。如果你有个“哥儿们”或“姐儿们”是吸毒者,那么,他(她)肯定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你只有做这样的选择:要么报告老师或有关部门挽救他,要么远远离开他,这是我们总结了大量毒品受害者的惨痛经历和教训得来的忠告。

许多青少年吸毒者是因幼稚的权威崇拜心理染上毒瘾的,只是他们的崇拜对象不尽相同:有的是团伙的头目,有的是家中父兄,也有的是歌星、影星等。例如,有一个少年吸毒者崇拜一位足球明星。当他从电视上知道这位球星是个吸毒者时,他毫不犹豫地吸上了。

权威崇拜是青少年时期一种显著的心理状态。盲目的崇拜导致盲目的追随。从“追星族”到“吸毒族”无不如此。这是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意并加以引导的。

在一家戒毒所内,我们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哥哥把弟弟送进戒毒所来戒毒。这就是说,同样生活在一样的家庭中,哥哥不吸毒,而弟弟不幸染上了毒瘾。我们于是和他们交谈起来。

问:“为什么弟弟吸毒,哥哥不吸毒?”

哥哥:“我们哥俩儿从小都喜欢学习。后来长大了,各自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每天放学后,我们都扎到自己朋友堆中。我的朋友们是一群科学爱好者。我弟弟的那群朋友就不同了。要我看,他们都有一身的坏毛病。我多次劝弟弟,不要和他们来往,但他就是不听。”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往往只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会发生作用。某些恶劣的环境因素,是诱发青少年吸毒的可怕外因。

一是交往的影响。前面说到的从众而吸毒的不健康心理,就只有在交往不良的环境中才会导致吸毒。不论在学校还是就业后的新旧朋友,只要过从甚密的两个人中有一个吸上毒的话,另一个往往很容易受到感染。异性朋友更是如此。

二是家庭的影响。吸毒者往往是“近亲繁殖”,害了自己还不够,还要祸害家人,直到家破人亡。调查发现:在已婚吸毒者中,夫妻同吸的占80%以上;亲属共吸的超过70%。

某地住着这么一户人家:母亲和3个女儿个个骨瘦如柴,目黯脸黑。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她们有什么遗传病。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海洛因“瘾君子”家庭。母亲从小便被用鸦片烟喷染上了毒瘾,几十年未戒掉。在她的熏陶下,3个女儿也先后吸上了毒。她们虽然正值青春年华,却皮肤发黑,嘴唇发紫,一副鬼模样。更为严重的是,大女儿的年仅3岁的小孩因生活在这个吸毒世家,也深受其害。他只要一闻到大人吸毒的气味就安静,反之则烦躁不安,又哭又闹。

一个15岁的少年,因受父母、姐姐影响,吸毒上瘾。可怜他小小年纪,已有4年毒龄。听听他的控诉:

“我曾是一个好孩子,有过幸福的童年。我家爸爸、妈妈都吸烟。每当他们吸时,我就好奇地看着他们,不止一次产生过‘吸一次玩玩’的念头。”

“终于,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从爸爸的抽屉里偷了一支香烟。吸了以后,除了呛人,没什么感觉。后来我又吸了第二次、第三次,感到似乎有点儿舒服。后来我才明白,原来这不是普通的香烟,而是含有海洛因的烟。我后悔了,但已经不能控制自己。”

“爸爸把我送到戒毒所时对我说:‘你一定要戒毒,不要像我一样。’可戒毒后回到家里,我却发现长辈们还在吸。后来,爸爸妈妈因贩卖毒品被逮捕了。爷爷也管不了我。每当毒瘾发作时,我就失去了理智,变本加厉地用毒品折磨自己。”

“15岁的我现在已是第三次进戒毒所。我真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进戒毒所,从此和毒品决裂。可是,我担心自己的期望会成为泡影。我禁不住大声疾呼:大哥哥、大姐姐们,你们有吸毒的吗?如果有,请你们悬崖勒马。不要到毒瘾入骨后才流下悔恨的泪水。叔叔、阿姨们,你们也吸毒吗?如果吸,就从现在起戒掉吧!为了你们的孩子,为了更多的像我一样的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上学机会的孩子,请不要再吸毒了!”

三是社区的影响。吸毒者较多的社区,就是诱惑青少年吸毒的温床。

云南南部的一个村寨,几乎全村人都吸毒。20%的人已经进入注射阶段,其他人都是海洛因和鸦片混合成瘾者。他们个个身体瘦削,精神萎靡。全村土地荒芜,死气沉沉。

按照社会学的划分,学生一般生活在这样三种环境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因此,社会也被称之为“第三环境”。

在一个社区中,只要发现一个吸毒者,追下去就往往能发现若干吸毒者。许多人难以理解吸毒者为什么会如此集中。其实这很简单。吸毒的人在经济上不堪重负,就要发展新的吸毒者,把毒品高价卖给他们。但他们知道这是违法的,所以往往首先在同一个社区中的朋友圈内寻找。因此,要提高自己抵制毒品的意识。

在这样的社区生活,只有一种方法可取:一旦发现了吸毒者,就告发他,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你自己,也是为了保护你的家人和朋友。

四是大众媒介的影响。有些报道和文艺作品,对吸毒行为加以渲染,使一些无知的青年受到诱惑,间接起到了诱导吸毒的作用。

在一家戒毒所,一个青年吸毒者对自己是如何染上毒瘾的回答发人深思。

他说:“我看一些录像片,里面的毒品贩子都很有钱、很潇洒的样子。”

我们问:“你不知道那是犯罪吗?”

他说:“不知道,里面没讲。”

我们问:“可你又怎样吸上毒的呢?”

他说:“一个朋友请我吸毒。开始我也害怕,怕不能自拔了。可后来我看那些录像片里的吸毒者,好像吸毒很有味,而一旦不想吸了,到戒毒所去一趟,就又成了好人了。”

这真是可怕!一些文艺作品极端地不负责任,渲染吸毒,甚至渲染毒品贩子的英雄和潇洒,在客观上起到了诱惑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染指毒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个别的纨绔子弟,为了寻求刺激而开始吸毒,如有一个青年,他有一个当县委书记的父亲。在小小县城里,他优越感特强,在哪儿都很气粗。由于条件优越,他从玩百货生意到玩服装生意。不到两年,他便成了县城“大腕”。可是玩去玩来,有点乏味,干脆玩起极富刺激的海洛因。一玩则不可收,越吸瘾越大。这位自诩为黑白两道的“大哥大”最终玩进了法网。公安机关抓他时,他还抖抖“威风”,威胁干警。后来,他被强制收进戒毒所。再后来,他在管教干部面前甘拜下风,并感激涕零地说是戒毒所让他重获新生、走出灵魂的“怪圈”。

(三)珍惜青春,严防毒品

青春只有一次,生命亦是如此,在大好的春光中,青少年朋友们何不去加倍珍惜自己的青春。拒绝和严加防范来自毒品的危害。

提高警惕,防止坏人陷害

一些人为了害人,便假装好意,给你吃喝抽的东西,结果使你产生毒瘾而不能自拔。因此,青少年朋友们在有人神秘地告诉你海洛因的“好处”,劝你服下或抽一支时,你要绝对地拒绝,万不可一试。同时,更不要接受人家的食物或香烟之类的东西。因为有人为了害你明着害不到,但却在暗中做手脚。如前所述,受害的结果同所有吸毒之后的结果是一样的,万不可粗心大意。

别灰心,人生的路有千万条

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上,经常会出现挫折。挫折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它考验一个人的信心和毅力。在这种时刻,有人经不住考验,在挫折面前动摇了,便借毒品的麻醉作用来安慰自己。他可能只想得到一时的“放松”,却没想到因此毁灭了自己的前途。青年朋友们要对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考验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最容易使人成为毒品俘虏的,首先是升学挫折。初中毕业能否升入重点高中,高中毕业能否考上大学,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考验。所有的老师都看着你,父母热切地期望着你。你似乎也觉得,如果让老师和家长失望了,就再也没脸见人了。对老师和家长来说,这是一种误导;对你个人来说,这是一个误区。既然你自己知道,人生的道路很长,那么机会也有很多。为什么要认定此外便无出路呢?

有些青少年就是在考场失意时吸上毒品的。如果没考上大学,没考上重点高中,没关系,不必惭愧,也不必垂头丧气,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还可以做许多其他事情。千万别因情绪低落,便去沾毒品的边。一旦吸毒,即使一时没死,一生也是一个废人。其次就是就业挫折。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还要经受就业的考验。求职不见得一帆风顺,工作环境不见得让你十分满意,工作条件也不见得符合你的要求。

有一些青年,就是因为对就业不满,心情苦闷而吸毒的。我们在采访中得知:许多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职业目标,当教授或做医生;有的觉得自己很有天赋,今后能成为一个名演员、名作家、名导演。当这些目标达不到时,他们就觉得生活没意思,没有前途了,灰心丧气,萎靡不振,往往就容易到毒品中去寻找什么解脱。到头来,只有把自己解脱到死路上去。

家庭的破裂,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是一种挫折考验。我们曾在戒毒所遇到一个17岁的少年。他的父母离了婚。法院将他判给了母亲抚养。家庭的破裂,给他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不久,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紧接着,便是母亲焦虑的规劝和咒骂。他情绪低落,孤零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他的家门口就是一个喧哗嘈杂的世界。舞厅、影剧院、电子游戏室,比比皆是。孤独、茫然而不想再学习的他,被电子游戏机上太空人激烈的对枪战、幻化无影的变形金刚给吸引住了。他玩了一段时间,还是不能驱逐缠在他心底的痛苦。于是,他又频繁地出入电影院、录像厅。

就在这时,他结识了一个吸毒者。对方“关心”地对他说:“吸了这个(海洛因),你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为了摆脱家庭破裂所产生的孤独、茫然和烦恼,他接受了毒品的诱惑……

家是青少年朋友最可靠的心灵的避风港。一旦这个避风港内风雨飘摇,对他们肯定是重大的心灵打击。但为什么要去吸毒呢?吸毒并不能减轻你的痛苦,相反,只会加重你的痛苦。家庭破裂的痛苦往往是一时的,而吸毒后不能自拔所产生的痛苦却会伴随你一生。用沉重的痛苦来缓解一时的痛苦,这不是太不值得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不健康心理都会导致吸毒,并非所有的不良社会环境都会引发吸毒,并非所有的挫折都会使人向吸毒中寻求解脱。但是,一个人存在这样那样的消极悲观、惶惑迷乱的思想和情绪,就等于放弃了抵抗“敌人”入侵的武器。一有机会,毒品就会趁其精神防线之“虚”,用一把毒火将其生命焚毁。毒贩子们总是寻找对毒品缺乏警惕的人,把他们引入歧途。只有时刻注意,防患于未然,才能不让毒品有可乘之机。

最后的衷告:毒品,万不可一试!毒品中尤其海洛因为最甚,只要抽上一次便是你人生的永久性灾难。青少年朋友们不论在主动性的或非主动性的环境中,万不可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