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药王孙思邈
43710600000037

第37章 动静之中求长寿

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伏尔泰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早已众所周知。的确,运动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提高肺活量,使气管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器官的衰老变化,增强体质。然而事实是慢腾腾的大象能活70余年,其寿命远长于能奔善跑的虎、豹。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经调查统计5000名已故运动员,发现许多人在40岁至50岁即患上心脏病,不少人寿命反而不如普通人。而终生以静养为主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等,活到80至90岁者不乏其人。专家认为,“静养或静坐,实际上是静止的运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动”。因而有学者提出:生命在于静养。

德国现代健身跑创始人阿肯博士认为,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跑步运动,已被许多专家质疑。有些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溃疡病,需要以静养辅助治疗。50年代苏联推行过“冬眠疗法”,就是用药物强制病者进入冬眠状态,使呼吸、心跳、血压均降低,头脑深抑制。但这是被动强制性的静养方法,不如现在气功疗法自然,合乎生理。

此外,许多医学家也认为,肥胖者比清瘦者抗御疾病更为持久,而“笑比哭好”也被“哭比笑好”的观点取代,哭能将体内的某些毒素排出去。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又在于静养。宇宙间万物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究竟是“动”好呢?还是“静”好呢?其实,运动与静养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应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职业和习惯,区别加以对待,年轻人体质好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中年或体质较弱者,则应以静养为主,对老人而言,美国的“要散步不跑步”似乎是更为时尚的提法,每日散步两小时备受推崇。

掌握运动量。在运动的过程中,一种是操之过急,运动量一下子超过了身体负荷能力,反而不好。一种是小心翼翼,运动量太小,起不到锻炼的作用。怎样的运动才合适呢?应该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必达功益。一般规定运动时心跳量率是:小运动量为180×60%=108次/分,中运动量为180×70%=120次/分,大运动量为180×80%=144次/分。心跳180次/分是健康的极限心率。因此,氧的传送者——血液必然要加快循环。血液加快循环的动力是心脏每搏一次输出血液50—70毫升,而运动员一次可达100毫升以上。由于血液流量大,所以冠状动脉扩张好,能改善心脏营养,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保持血压稳定。

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人体约含水分55%—75%,蛋白质15%—8%,脂肪10%—15%,无机盐和糖类4%—6%。运动能促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身体化学组成,使其更加合理。以脂肪为例,人体多余的脂肪会使血脂、胆固醇含量升高,引起某些心肺病,而脂肪又是运动时主要热量(能量)的供应者。因此,运动能增加脂肪的消耗,是减肥的最有效的办法。

另外,从人类衰老的规律来看,衰老首先始于大脑,故又有人提出:“生命在于脑运动。”大脑是主宰人体各个器官的司令部,大脑的衰老必将导致各个器官的衰老。因此,提倡多用脑,勤用脑,确是延寿之良药,还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饮食”也是很有道理的,据目前研究,人类的大敌——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均与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由此看来,为一日三餐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动静结合、脑体交替、合理营养、生活规律、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融洽和消除环境污染等,对于延长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