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象助你认识自己
自我认知的能力
古希腊德尔斐城的帕提农神庙里,镌刻着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它是这座神庙里唯一的碑铭,它要求人们在情绪产生的时候,即能感知它的存在,进而有目的地调控它。
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为什么不高兴?……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不断地问自己,然而至今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即便如此,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动物园里生活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上有个大包?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无水无食的环境。”
小骆驼又问:“妈妈,那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的身子不至于陷进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哇,原来我们的身体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上文中的小骆驼对自身的许多困惑皆来自于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我们常常会说某人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这里所谓的“自知之明”也_是自我认识的一个普通说法。
认识自我包括的内容如下:我对身体外形的认识——有什么优势,有哪些缺陷;我的情绪个性——易冲动,还是沉着;我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我有哪些长处,哪些短处……
比如一些人对自己的身高或胖瘦而不能坦然面对,那么他的自我认知就出现了障碍。
也有一些人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位置认识不清,导致命运的悲剧发生。
清朝咸丰年间,金融业受控于两大集团,北是山西帮的“票号”,南是宁绍帮的钱庄。安庆人胡雪岩年轻时就在钱庄当学徒,与官宦子弟王有龄结为“生死之交”,利用王有龄的官场与社会关系开设钱庄。胡雪岩曾在王有龄穷困潦倒之际给予其资助,因而后来王有龄得志后常想着对胡雪岩报恩。胡雪岩通过不断网罗人心,层层投靠,精于谋划,采用灵活的手段,靠经营丝绸、茶叶和军火发了大财,渐渐成为江浙巨商。
后来,太平天国李秀成兵围杭州,胡雪岩的家业即将毁于一旦,但他把危险看成机会,购置了大批粮食支援守城清军抗敌。不料清军无能而失守,好友王有龄自缢。胡雪岩于是投奔左宗棠麾下,为其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军,以保家业。但所耗钱财巨大,一个商人财力终归有限,他又以灵机应变之能与洋人谈判,开我国近代史借外债之先河。此举深得左宗棠赏识,遂保荐二品顶戴和黄马褂。胡雪岩还受赐紫禁城骑马之殊荣,成为清末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春风得意,又协助左宗棠购办武器镇压回捻起义,成为军火商人。一夕间获利百万,官助商势,商助官银,使他家业飞升,成为官场、商场的红人。此时,胡雪岩开始大兴土木,妻妾成群,生活腐化,当然也没能脱开古训:树大招风,福兮祸依。
左宗棠与当权重臣李鸿章矛盾尖锐,作为左宗棠财政支持人的胡雪岩自然也就成了李鸿章的眼中钉,“排左必先除胡”成为李鸿章的重大策略。同时。胡雪岩与外商之间的勾当也暴露天下,引发左宗棠之疑,他的败相已经显露。尤其他想维持江南蚕业,与洋人竞争,孤军奋战,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渐渐支撑不住。而当年他用钱支持过的清政府,见他抵挡不住,便弃之而去。到了此时,胡雪岩完全败北,妻离子散,人去楼空。人生亦曾富贵,亦曾凄凉,宛若黄粱一梦。
胡雪岩作为一代徽商的杰出代表,他本来可以荣华富贵地过一生。然而其大起大落,败在其成功之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作为一名商人,越俎代庖,干涉朝廷的“内政”,做了许多本该是政府做的事,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成为左李二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与之相反的另一位清朝“名人”——李莲英,却享尽荣华,富贵一生。
李莲英当时深得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喜爱,被封为大总管,权倾朝野,许多大臣也怕他三分。然而,李莲英时刻警醒自己只不过是个大太监,深获慈禧太后宠爱而已。在一次随同李鸿章、七王爷出巡之时,李莲英没有乘坐为他准备的“专车”,而是坐了一顶不起眼的小轿,晚上也是先服侍李鸿章、七王爷睡下,甚至为七王爷洗脚。
这些并没有白做,因为回朝之后,李鸿章与七王爷争相向老佛爷夸李莲英会办事,说得慈禧太后一高兴就赏了李莲英不少珍宝,还连呼“没白疼他
慈禧去世之后,隆裕皇后即位,李莲英请求告老还乡,并把慈禧太后生前所赐最名贵的几件珍宝交出来:”这些本是国家的宝物,奴才私自珍藏了几十年。现奴才还乡,请求皇后娘娘收回宝物!”
像李莲英这么有自知之明的人又有谁不喜欢呢?
所以,千百年传下来的一句古话:人贵自知,在如今的时代还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你和你心中的人一样
如果眼睛是太阳,那么看到的也是太阳,如果眼睛是黑暗,那么看到的也是黑暗;看待人生和社会,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不能追求完美无缺,不能求全责备。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边。
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停下车打开车门,向老人问道:“老先生,请问这个城镇叫什么名字?住在这里的人属于哪类人?我正在寻找新的居住地!”
老人抬头看了一眼陌生人,回答说,“你能告诉我,你原来居住的那个小镇上的人是什么样的吗?”
陌生人说:“他们都是一些毫无礼貌、自私自利的人。住在那里简直无法忍受,根本无快乐可言,这正是我想搬离的原因。”
听了这话后,老人说:“先生,恐怕你又要失望了,这个镇上的人和他们完全一样。”陌生人怏怏地开车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另外一位陌生人来到这个镇上,向老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住在这里的是哪一种人呢?”
老人也用同样的问题来反问他:“你现在居住的镇上的人怎么样?”
陌生人回答:“哦!住在那里的人非常友好,非常善良。我和家人在那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我因为职业的原因不得不离开那里,希望能找到一个和以前一样好的小镇。”
老人说:“你很幸运,年轻人,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们那里完全一样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是成功者必备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情商者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会过低或过高地判断自己的价值,从而导致没被挖掘或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样的事情发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你不妨从认识和判断物品的价值人手。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你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天,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收到孙子乔治亲王的一封信:我亲爱的祖母,昨天下午我在玩具店看见一匹漂亮的木马,我非常想买它。可我一分钱也没有,我请您寄点钱给我。
维多利亚女王第二天就回复了一封信:我亲爱的孙子,看到你不知道省钱,我非常难过。你父亲对我说,你一收到钱就把钱花个精光。你玩具买得太多了,你现在是到了明白东西的真正价值的年纪了。
第三天,维多利亚女王收到乔治亲王的回信:我亲爱的祖母,我把您的信以25法郎的价钱卖给了一位手稿收藏商。我是明白了东西的真正价值了。
再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好看。但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回来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这个人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以做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这当做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后说:“它最多只能卖到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只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元钱。”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但不要卖掉它。”
他去到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元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元。但是这个人说:“我不打算卖掉它。他们说:“我们出20万元、30万元,或者你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这个人说:“我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他不能相信:“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上人们出的价已经足够了。
他回来了,师父拿回石头说:“我们不打算卖了它。现在你应该明白了,这主要是想培养和锻炼你充分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如果你是生活在蔬菜市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
看到自己的人性弱点
有一天晚上,丘吉尔应邀到广播电台,发表一则重要的演说。
因为车子送修了,所以他出门后,就随手招了一部计程车。
丘吉尔客气地说:“司机先生,可不可以麻烦您载我到BBC广播电台。”
计程车司机摇下车窗,伸出头来说:“先生,很抱歉,我不能载您去。请您另外招一部计程车吧!”
丘吉尔疑惑地问:“为什么呢?难道您不载客了吗?”
计程车司机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不是啦!因为BBC广播电台太远了,如果我载您去,那么我就来不及回家打开收音机,收听丘吉尔的演讲了。”
丘吉尔听了之后,感动地由口袋里掏出五英镑交给司机。
司机看到丘吉尔给他那么多钱,一时兴奋地叫着,“先生,上来吧!我载您去BBC广播电台吧!”
丘吉尔诧异地问:“那么您将无法收听到丘吉尔的演讲了!没关系吗?”
计程车司机打开后车门,说了句:“去他的丘吉尔,现在您比他的演讲重要多了。”
后来,丘吉尔的每回演讲,都会讲述这个故事。一方面娱乐听众,一方面消遣自己,并借机提醒自己,千万不能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有名的人,要看到自己的缺失,因为,有些时候自己是经不起考验的。从此之后,丘吉尔在人前也就更加谦虚了,不但尽量地充实自我,不让自己成为拥有虚名的名人,也试图增加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及知识,以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及考验。
有这样一个说法,每个人出生以后,上帝都会在他的脖子上挂两只袋子。一个挂在胸前,里面装的是他人所犯下的错误;另一个大袋子背在背后,里面装的是自己的过失。
所以,人们总是容易注意到他人的过失,并习惯性地将其他人的错误装进胸前的袋中,久久不能忘怀。但是,却压根忘了背在自己背上的袋子里,装满了自己的缺点。
不错,人的确有这样的毛病,无论自己是好是坏,都能容忍自己。我们对自己过错的审视。往往不如看待别人所犯的过错那么严重。即便我们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过错,也总觉得自己的过错是可以宽恕的。
可是到评判他人时,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会用另外一副眼光去品评他人,爱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总认为别人的错误是无法原谅的,总习惯用最苛刻的语言批评别人,就好像自己从没犯过类似错误似的,这就是人很少看到自我缺失的毛病。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代制作“浑天仪”与“地动仪”的科学家张衡到了地府,阎罗王知道他颇具智慧,就问他:“人间有许多的官员陆续来到地府,我要查看他们为官是否公正不阿,相当费事。你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一试便知?”
张衡拿了一个特制的天秤给阎罗王。阎罗王一看。那天秤一头的盘子极其巨大,另一头却很小。
张衡对阎罗王说:“凡有做官的来到地府,你只要把他的乌纱帽作为砝码,往小盘子上一放,他所管辖范围的老百姓立即被摄入了另一头的大盘子里。如果放乌纱帽的一头比装老百姓的那头重,那他一定是个坏官。反之如果百姓那头比乌纱帽这头重,那他就比较好。”
天秤在阎罗王那儿放了一晚。第二天阎罗王上殿时没有戴乌纱帽,因为他嫌那顶帽子太重了。
判官难为,连阎王都不一定公正,在批评别人之时,难道不应慎之又慎吗?
是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公平不阿的,谁都有可能犯一些小错误。富兰克林曾说过:“平凡人的最大缺点,就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其实,人性中掺杂着伟大与渺小、善与恶、崇高与卑微,我们彼此都差不多。只不过有些人性格较强,机会较多,有些人性格懦弱,机会较少罢了,但在骨子里。人性是相似的。
不要总以为自己有多么好,如果细致地记下自己生活中的每个举动。每个意念,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许多在自己眼中只有别人有的错误呀!高情商者能够看到自己的缺失;而低情商者则只看到别人的缺失,不知道审视自己。
既然责己不必太严,对于他人的一些小过失,即使是名闻天下的贤达,也是可以宽以待之的。
自我认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常常会一味地认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却无视这样的认定是否正确,也就是因为这样死命的认定,却大大地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有一个人,参加同学会时,突然被要求谈一些有关最近盛行的海外旅游话题。由于这是他头一次在众人面前讲话,所以话中常有断续和紧张的情况出现。但是同学会结束后,其中有一位老同学跑来跟他说:“你所讲的内容非常有趣,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再听你演讲。”在被这位老同学恭维之前,他从未想过尝试在公众面前讲话。于是他开始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差劲。对自己的演讲才能又多了一份信心。后来,这个人竟然成为企业经营问题的专门演说家了。
人生实在是奇妙,不管我们是怎么认定自己,哪怕那种认定是不好的或有害的,最终我们的人生必然会跟着那种认定走。
如果你在生活中一直尝试做某些特别的改变,可是却一再地失败,不用说一定是你所希望的改变跟你的自我认定不符所致。自我认定可以从一再尝试改变着手,只要你能表里如一,最后必定能够成功。如果你还有信心,更可以扩展这个自我认定,它必然可以迅速且奇妙地改善你的人生品质。
当你明白自我认定的演变过程,那么就有机会去拓展你的自我认定,乃至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