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醉里挑灯读历史:那些厉害人物
43727000000015

第15章 谦益满损莫自傲——刘邦自愧不如赢拥护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谨慎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个人的成名与成功不是偶然的,除了他自己的奋斗、拼搏外,也与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都具有谦虚的美德。他们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因而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周公论谦虚、孔子谈破满、晏婴谦躬、车夫改错等,这一段段生动而形象的事例无一不在揭示谦虚处世的真谛。

谦虚是人的思想修养,能让一个人更好地认清自己。其核心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乐于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写好一首诗,首先是念给牧童和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快才算好。正因为此,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广为流传。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率领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楚军大败,项羽自刎于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为期4年的楚汉战争终于结束了。

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越王。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

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招待群臣,和大家总结汉军取胜的经验和楚军失败的教训。

谋士高起、王陵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招降攻占的地方就分给原来的守城之将,能与天下人利益相共;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的加以陷害,贤能的受到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取了土地不与分利,这就是他失去了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朕一介草民,起事时仅区区一驿亭亭长,多次濒临于灭亡。之所以能获取天下、立朝建国,并不是我有什么超人的本领,更不是有什么神灵保佑,其实最大的功劳是你们,尤其是子房、萧何和韩信三人。”

“此话怎讲?”高起问道。

刘邦回答:“在帷帐中运筹策划,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率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处处礼待像张良、萧何、韩信这般能人,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才得了天下。”

顿了顿,刘邦又说道:“而项羽却相反,他认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见别人的才能。其实他手下也有许多有才能的人,由于他容不得人,有的跑到我这里来了,有的销声匿迹了。连范增这样有本事的人都不予使用,所以就失去了天下。”

刘邦不把建立政权的功劳记在自己身上,而是充分肯定“三杰”的重大作用。这种“三不如”的谦虚求实的精神,不仅彰显了他胸襟之宽阔、气度之轩昂、识见之深刻,而且教育了文武百官不应只求虚名,更应该明白“谦受益,满招损”的深刻含义。只有谦虚,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

谦虚表现的不光是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对于管理者来说,那更是一种管理的智慧。人都是感性动物,都喜欢那种做事谦虚、知道推功揽过的人,与这样的人共事会有一种成就感。但实际上,往往这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因为他们凭着自己谦虚的态度而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戴,从而更宽泛地笼络了人心。

谦虚是一种务实的精神,更注重的是脚踏实地地做事。人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去,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从而以威信取得成功。

谦虚的人,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想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有谦虚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去做每一件事。

§§第5辑 与人为善,以礼待人活用历史之“礼”智慧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处世的必要条件,是发于心、形于外的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涵养的标杆。以礼待人,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古代的关系、现在的人脉,都离不开一个“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