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醉里挑灯读历史:那些厉害人物
43727000000025

第25章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孙膑权衡利弊智灭魏军

如果想要掌握命运,首先要有掌握命运的勇气,其次就要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所向披靡。在生活中,要善于衡量自己,衡量对手,这样才能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不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盲目较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根本无法取胜。

为人处世,还要有大局观,要善于权衡双方的优势与劣势,然后再采取行动。谋定而后动,才是王道;纸上谈兵,只能让自己灭亡得更快。权衡之时,要做到事无巨细鞭辟入里,对整个局面了解得越多越清楚,取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方诸侯划地为界,逐鹿中原。在四百年的金戈铁马的征战中,权术计谋的应用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孙膑就是春秋战国时一位机智果敢、善于统揽全局的有志之士,他与当时魏军的统帅庞涓是同门学生。当年,孙膑曾投奔过魏惠王,为魏国效力。但是被庞涓诋毁,说他私通齐国。为此,孙膑双脚膝盖骨被剜掉,后来侥幸逃到了齐国。

公元前445年,魏国开始迅速发展,并且很快发展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魏惠王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就不断发动战事来向外扩张。就这样,魏国和秦国、赵国、齐国相互之间起了争端,春秋之战慢慢拉开帷幕。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亲自率兵攻打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情急无奈之下,赵国国君急忙派人去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马上召集谋臣们开会,但是大家的意见却没能达到统一。丞相邹忌极力反对出兵,相反,大将段干朋则主张出兵救赵。他说:“如果我们不去救赵国,就会失信于赵国,等到我们今后有危难的时候,就没有人愿意救我们了。所以,我们只能出兵救赵国。”

段干朋同时建议说:“如果我们马上出兵去救邯郸,赵国不会受到多少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多少实力,这样做对我们也没什么好处。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先派少量兵力去攻打襄陵,用来牵制魏国。等到魏国和赵国两败俱伤的时候,我们再正面出击。这样既可以向赵国表示了援助的姿态,又能削弱魏国和赵国,这才是上策!”

齐威王听完之后非常高兴,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齐威王派一些军士联合宋国、卫国向襄陵发动进攻,主力部队则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这样的僵持局面持续了一年多。赵国、魏国都被这场战争拖得疲惫不堪。看到时机成熟,齐威王就命田忌任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去救援赵国。

田忌打算亲率大军直接进发邯郸,与魏军主力进行决战,但却遭到了孙膑的反对。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术,仔细分析说:“现在魏国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而国内却只有一些老弱残兵。所以,我们应该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切断魏军的后勤补给。这样一来,魏军必然被迫回师自救。到那时,我们不仅解了赵国之围,更能大力打击魏国。”

孙膑这一番话让田忌茅塞顿开,于是,他二人率领齐军主力向魏国国都大梁挺进。魏军得知都城告急,不得不马上派大队人马回国救援,只留下少量兵力控制刚刚打下来的邯郸。

孙膑的兵马早已等候多时,就等着庞涓带领队伍回国救援了。而魏国的部队由于长期作战,再加上长途奔袭,士兵们都已经疲惫不堪;而齐军却是气势如虹。中了埋伏的魏军很快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此次战斗,魏国不但损失惨痛,而且原已占领的邯郸等地也都被赵国趁机一一收复了。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像孙膑这样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全面地审视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清对立。孙膑的取胜之道,就是在于他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避其锋芒,找到对方的劣势,迂回作战,从大局着手,最后大获全胜。权衡敌我双方的利弊是一种战术,要对整体局势心知肚明,然后采取行动,才能百战不殆。

孙膑权衡利弊的做事风格,和孔子在《论语》中说的颇有异曲同工之意,即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这并不是说“三思而后行”就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深谋远虑的表现。无疑,这才是最有智慧的!

所谓登高望远,只有对当前形势了解透彻的人,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瞭望得更远,从而决胜千里。了解敌我双方形势,实实在在地分析优势和劣势,然后统观全局,找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法。只有真正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才能一举击中。

看待问题切勿以偏概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凡事要考虑周全,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对待自己的劣势,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到别人的劣势,要主动出击,直接进攻,这就是权衡的智慧!权衡之下才能找到对方薄弱的环节,从而抢占先机,一举击中。所以,只有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结合自身情况予以衡量,才能审时度势地采取行动,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