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门艺术,其中最为精要之处便在于,行事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知衡量,明界限。自己做自己的事,涉及到他人利益时,千万不要去插手。越俎代庖只会遭受别人的忌恨。别人会认为你是在炫耀,像是在有意告诉对方,我比你会得多。这样只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遭到朋友的弃离。
所以说,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切勿越界或者提出过分的要求。那样的话,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遭到他人的唾弃,最终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下场。
公元1368年,一介草民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被世人称为明太祖。
明朝初期时,朱元璋想要修建首都南京城的城墙。由于刚刚建朝,国库资金有限。正在为建款发愁的时候,江南有位叫沈万三的巨富主动提出要报效朝廷,提供资金,将三分之一修整城墙的费用全部承担下来。同时还进献给朱元璋一大批黄金白银,并且花巨资在南京城内修建了豪华大酒楼以及长廊等。朱元璋作为回报,就给沈万三的两个儿子都封了大官。
在修完城墙之后,沈万三突然觉得还是有点不满意,又主动找到朱元璋,要求陛下犒赏三军。朱元璋听了非常地生气,愤怒地说到:“一个乡野匹夫,就因为修筑城墙之事而邀功,竟然还想犒劳天下的军队,这不是想要乱民造反吗?”朱元璋马上下令,要将沈万三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幸亏马皇后及时劝谏,她对朱元璋说:“沈万三这样的不祥之民,自然会有上天来惩罚他,何必脏了陛下的手呢!”朱元璋余怒未消,但碍于皇后情面,就把沈万三发配到了云南,将他的第二个女婿也流放到了潮州。
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终止。在洪武十九年,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至、沈庄又因为田地税赋而坐了牢,沈庄当年就在牢中死去。接着,在洪武三十一年,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又被牵扯到了蓝玉谋反一案中,被抓捕审讯。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包括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近八十多人全都被凌迟处死,田地也被朱元璋全数没收。
就这样,曾被称为“财神爷”的一代商贾沈万三,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一败涂地、穷途末路了。
凡事讲求一个度,要适可而止,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纵观沈万三的没落史我们就会发现,正因为他不懂得衡量与节制,越俎代庖,做了得寸进尺的事,才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果。在君主制度的社会里,沈万三不明白君王的地位是不可威胁的。作为子民,有幸承担修筑城墙的费用已是皇家的恩赏,虽然立了大功,却不应该向君王要求犒赏军队。但沈万三却兴奋过了头,自以为有了很大的功劳,就越俎代庖,企图行使只有君王才拥有的权利。做了他不该干的事情,还能期望有什么样好的结局呢?
很多事情不能仅凭主观意识去判断,要懂得结合外部的客观环境去权衡,适可而止。即使你帮助了别人也不应该一直“恃宠而骄”,什么都会有达到极限的时候。要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侵害到他人的利益,得到了回报之后,就不要得寸进尺而越过他人的底线,去强求更多的东西。否则失去的不只是朋友,或许还有更多。
很多人往往会出于好心,在没有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帮别人做了一些事,但是等到最后,不但没有得到别人的夸奖,反而受到了一通斥责。这就是越俎代庖的结果。越过了自己的职责,越过了自己的工作范围,在没有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就下手去做,即使做成了,也是受累又遭骂。
在涉及到他人事情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会分析、学会权衡。不能盲目地去做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事。这样只会遭人反感,让自己的人际关系逐渐紧张,少了很多朋友。更不要把自己看得有多么重要,以为帮助过他人就应该得到对方无限制的包容。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时刻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过度,谨记适可而止的道理。
§§第9辑 人心难测,知人最难活用历史之“驭”智慧
“驭人”,也就是管理之道,在于相处之道。与人相处并非简单,正所谓人心难测,知人最难。
欲知人心,就要会察言观色。接着,知人性后再辅以相应的方法:或远离,或深交,相处之道不尽相同。最后才是管理,方法也是各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长处,每个人都能对你有不同的帮助,这就是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