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帝王互相较量争夺天下的方式除了血与火,最主要的还有发现人才、运用人才的本领。强者得天下为帝王,弱者失天下为贼寇,而这强与弱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用人。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换言之,领导拼的是知人善任。而任用人,又贵在选人,所以要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然后再去经过考验委以重任。同时,也只有经得起考验、经得起“刁难”的人,最终才会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汉朝时期,汉文帝刚刚登基就决定跟匈奴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自此之后,双方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可没想到好景不长,后来匈奴单于听信了奸佞的谗言,跟汉朝绝交了。
公元前158年,匈奴单于起兵六万,分两路入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和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先头部队直逼太原郡,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边境的烽火台都点起了烽火报警,火光耀眼夺目,连长安都看得见。
为了阻止匈奴继续南下,汉文帝连忙派三位将军率领兵士前去抵抗。他还另外派了三名将军来保卫长安,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谦虚谨慎的皇帝。为了慎重起见,他亲自到灞上和棘门视察。所到之处,军中全都倾营出动,恭迎天子。汉文帝看到他们如此疏于戒备,不禁非常忧虑。唯独到了周亚夫的军中,情况有所不同。
且说汉文帝来到细柳后,周亚夫军营的岗哨看见远远有一队人马过来,就立刻报告周亚夫。将士们披盔带甲,取出弓箭和刀剑,完全是一副准备战斗的样子。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先遣队官员大喝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守营的岗哨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将军没有下令,就不能放你们进去。”官员正要再次争执,这时汉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兵将依旧把他们拦住。
汉文帝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天子要进营来察看军营。”周亚夫听闻后,仔细查看了皇帝的符节,这才下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说:“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进来奔驰。”官员们都很生气,汉文帝却吩咐大家缓步前进。
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盔带甲,拿着兵器,拱手作揖,说:“臣披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臣按照军礼朝见。”汉文帝听了,大受触动,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回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了他的慰问。
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随从的官员都非常生气。周亚夫虽是为国治军,没有越轨的地方,但他对皇帝却有些傲慢无礼,不如其他军营的将领那么恭敬。谁知汉文帝却称赞不已:“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看到的在灞上和棘门的驻军,与周亚夫的细柳营一比,真是形同虚设。如果敌人来偷袭,肯定会大败而归。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么敢来侵犯呢?”
过了一个多月,汉军的先锋部队攻到了北方,匈奴退了兵,防卫长安的三路汉军也撤了回来。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为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提升他为中尉。
第二年,汉文帝得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叮嘱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动乱,一定要让周亚夫带领,必定能马到功成。”
汉文帝病逝后,太子继位,是为汉景帝。不久,就发生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牢记先皇的遗言,命周亚夫率军平叛。而周亚夫也果然不负众望,领兵一举拿下了叛军。
汉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大风大浪见得多了,曾经一纸书信就让南越王率其数十万兵马俯首称臣。周亚夫在细柳这块弹丸小营里摆摆排场,就能让文帝感到有所震慑吗?实际上,汉文帝擅长的,绝非普通管理,而是黄老之学的要诀,即绵里藏针、翻云覆雨、降龙伏虎的帝王管理;这也才是善用管理智慧的表现。
军队最注重的就是军纪严明,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所向披靡。汉文帝是中国少见的贤明之主,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于汉文帝来说,是人才就培养,是良才必重用,善用管理方能稳得天下。正当匈奴犯边的用人之际,他深知军纪严明的重要性,不但不在意周亚夫冒犯自己的权威,而且还重点提拔了周亚夫这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也正是因为遇到了汉文帝这个伯乐,周亚夫才有了后来平定七国之乱的功绩。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朝代更替都是因为人才的流失所致。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列国争雄,从初期开始的140多个诸侯国到了后期的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战国七雄”虎视眈眈,都想统一天下。然而,原来落后弱小的秦国最后却灭了六国而一统天下,其关键原因就是重视人才,起用英杰。
领导者,只有注重培养发现人才的智慧眼光,才能不让任何一匹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中。管理下属不仅要从实际行动中着手,更应该权衡对方的心理,从而发现每个人不同的优势与劣势,然后为己所用。只有善于发现人才、管理好人才,才能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