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说:“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往往,很多智慧和善言并不会以你喜欢听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就需要提醒自己:忠言逆耳利于行。所谓善于倾听,就是不要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别人说的话,而应换位思考,客观地审视一下对方说话的初衷。只有摒弃了主观色彩,不要一听到逆耳的话就怒目变色,才能充分理解别人说话的内涵,才能使自己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能够听得进逆耳话,这对于一个领导者或决策者来讲尤其重要。你应该能分辨出进言者的初衷,大多数都是从大局出发,为事业着想。有的是深思熟虑,有的是忧国忧民,总之,绝非是图个人一时一事的私利,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群众的牢骚,同样也会包含着从正规渠道搜集不到的信息。对查找不足、寻求对策、纠偏补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领导者如果都能以一代名君唐太宗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为借鉴,经常照一照、想一想,就容易去掉几分怨气、浮气、骄气和傲气,从而避免在从政之途上迷失方向。
唐朝时期,魏征以他直言敢谏而成为一代贤臣,又称谏议大夫。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他敢于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李世民也善于倾听。君臣两个人相得益彰,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贞观元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捕,依照大唐的相关法令,要没收庞相寿的全部财产,并且革职查办。
唐太宗当即就传召了庞相寿,怒从心中起,把庞相寿大骂了一顿。
等到唐太宗骂完,庞相寿哭诉道:“皇上,臣追随您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犯了罪,还请您宽恕为臣这一回。”
唐太宗怒不可遏,当即制止了庞相寿,不让他再说下去了。
等到晚上,唐太宗想起庞相寿的事,心里不由泛起了几丝涟漪。想到他白发苍苍,忽然想起他为自己立功的光辉岁月,顿时心就软了下来。于是,就找人给庞相寿传话,说不治他的罪了,还让他做刺史,只要今后不贪污就可以了。
魏征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求见唐太宗:“皇上,奖罚分明,就是要不考虑职务高低、地位尊卑。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才能约束住天下人,才能堵住百姓的悠悠之口。如果上面有罪不加治理,必然导致上行下效,那时,天下便会动荡不安。对于这样事情的处理,还请皇上再仔细斟酌一下!”
唐太宗听后沉默不语,他权衡了一下利弊,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失偏颇。于是就按照魏征的要求维持原判,不再豁免庞相寿了。
贞观四年,农业丰收,百姓富足,天下太平。这时,很多大臣建议唐太宗去泰山封禅,来表彰自己的功绩。唐太宗也认为应该如此,举行庆功大典是对自己几年来取得成就的最好总结。
但是魏征却不同意,直言上书。这不禁遭到了唐太宗的驳斥,非常生气地把魏征召来,说:“现在天下太平,这么多大臣都同意封禅,为什么只有你要扫了朕的兴致?”
魏征不慌不忙地说:“皇上在治理国家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百姓还没有到衣食无忧的地步;天下虽然安定,但是种种隐患仍然没有根除。现在国库空虚,封禅是大事,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会让各国使节来到这里祝贺。等到他们看到我们的现状,就会心生攻占中原之心了。”
听了魏征的劝告,唐太宗最终放弃了封禅。这样一来,为国家省了一大笔开支。
还有一次是在贞观中后期,国家呈现一片太平盛世,唐太宗早已经忘记了当初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唐太宗渐生的奢侈作风,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当时正赶上唐太宗去洛阳寻访,地方官吏准备了简陋的茶具和普通的食物。唐太宗大为恼火:“朕是当今皇上,你们就拿这些招待朕吗?”一怒之下,唐太宗革了那个官吏的职位。
魏征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二天就来找唐太宗了:“皇上,我听说您为了官吏招待不周经常发脾气,这样很不好。”
“现在,百姓富足、天下太平。朕是一国之君,多享受一点,有什么错误吗?”唐太宗反问魏征。
魏征摇了摇头说:“正是因为您是一国之君,就更应该以身作则。如果您产生奢靡的风气,文武百官、天下百姓必然会上行下效,到那时就晚了。”
唐太宗说:“朕是一国之君,朕怎么做,别人谁敢效仿呢?”
魏征继续劝谏说:“隋炀帝巡游的时候,每到一地,就要奢侈一番。正因为他无休止的欲望,百姓才会负担不起,从而丢掉了江山。现在,臣看皇上的表现,和隋炀帝也差不多。”
唐太宗当即惊出了一身冷汗,回想起自己的种种作为,觉得实在是犯了很多错误,当即便决定改掉自己的奢靡作风。
所以,后人评价唐太宗不但是个英明的君王,更是一个善于广开言路的贤主,他得到了世人的称颂。
唐太宗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从善如流,并综合归纳,及时调整战略思路,使得他几乎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当魏征发出逆耳的声音时,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于他,而是悉心听取了有道理的意见。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一种声音,就多一份不同的智慧。
倾听是一种修养,而听得逆耳之言则是一种智慧。它可以让你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忠言逆耳,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应该以欣赏的态度,不计较进言者的态度和方式,满腔热情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真心诚意地对待别人的忠告,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走出越来越宽的道路。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汪清泉,时时洗涤自己的心灵;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对耳朵,用来倾听智慧的声音。其实,在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只要时时倾听、客观分析,从别人的镜子里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一定能够不断完善自己。要知道,容言是大智者必备的素质,是容人、容事的基础。正所谓“人无大量,必无大成”。
所以,如果只习惯于好言好语,听不进刺耳逆言,说到底是气量狭小、神经过敏、缺少自信的表现,注定难以成就大事。要想真正修正自己的形象,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必须能够敞开心胸,善于广纳雅言。这样才会听到越来越多的真话,从而便于自省,不断进步。
§§第17辑 遇水搭桥,遇山开路活用历史之“变”智慧
何谓强者,善“变”者为之。变,即变通、不死板。
变通,就是指遇事能够随机应变,选择最好的解决之道,而不是一味地恪守教条。这是一种智慧,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随机应变能让自己掌握主动,反客为主;能够遇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才是随机应变的精髓所在,更是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的方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