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左宗棠家训
44858400000020

第20章 交友篇:处理好人际关系(5)

这个官员的这番话,让左宗棠好久无语。从这一点上讲,曾国藩的气度的确比自己要好得多。但自己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这样的性格加上多次不第的境遇,有时就显得很敏感。所以,在收复新疆论功行赏时,左宗棠的老毛病又犯了。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清廷想封左宗棠一等公爵。但慈禧太后把左宗棠和曾国藩一比,认为曾国藩克复金陵,仅获封侯,左宗棠在新疆建立功业所依靠的将领刘松山和湘军又是曾国藩所派遣的,于是封左宗棠一等恪靖伯晋二等侯。这样,左宗棠就显得稍逊于曾国藩。这件事令左宗棠很不快,所以,逢人便骂曾国藩,经常是喋喋不休。

现在,曾国藩去世了,左宗棠思前想后还是亲笔撰写了挽联送了过去: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左宗棠已经感到,从前的怄气真是不值得。

后来,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出任驻外公使,还没回国时,左宗棠就上奏朝廷,举荐曾纪泽为两江总督。也算是对自己与曾国藩这些年争论不休的愧疚做一点点补偿吧。

有一次,左宗棠与幕僚们闲聊,他突然问:“你们说,为什么人们喜欢说曾左,而不说左曾呢?”一个年轻人抢先答道:“因为曾国藩心中始终有左宗棠,而左宗棠心中却没有曾国藩的缘故。”众人以为左宗棠会生气,但左宗棠一反常态,他语气沉重地说:“你说得太对了。曾公生前,我常轻之;曾公死后,我极重之!”

左宗棠的这句话,是不是体现了他当时的愧疚之情?

【感悟】

不让朋友把伤心带进坟墓:人生几十年,满眼是敌人,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好事。何况,在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还没有分清是敌是友,就已经张开了喷火的嘴巴。就像左宗棠,无论他怎样内疚,他曾经的老朋友都不会知道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实在是太多了。

众人相助登巅峰

【家训】

“观今之大臣志虑忠纯、畅晓戎机、善谋能断者,无如督臣左宗棠……委以军国之大柄,使之内修政事,外揽兵权……拯今日之急,守宗庙社稷……当今要务,莫逾于此(御史邓承修语)。”

【故事】

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881年2月27日),从西北回来的左宗棠一进京,就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并管理兵部事务。这在朝野之中激起不小的波澜。

这天早朝,几个官员躲到一边窃窃私语。

一个说:“别看左宗棠坐上了高位,其实是朝廷的一颗棋子,只是用来牵制李鸿章的。”

另一个却说:“你说的有点道理,但不全对。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曾国藩难道就不能牵制李鸿章,他为什么就没有走到如此高的巅峰?”

“那你说因为什么?”

“依我看,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轰动京城,让在都察院和翰林院供职的士大夫们所组成的‘清流派’佩服,他们才以左宗棠的德才为理由,向朝廷积极建议;当然,一些王公大臣的支持也起了作用,太后本来就很赏识左宗棠,别人一再推荐,这事不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人说的确实有点道理。三年前,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当时在翰林院任职的张之洞就写了一份奏章,说,这次钦差大人去俄国,不应走海路,而应从新疆过去,看看当时新疆的形势,和左宗棠商议后,再去俄国。虽然这个建议清廷最终没有采纳,但张之洞对左宗棠的垂青已经跃然纸上。第二年崇厚擅自签订《里瓦基亚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已任司经局洗马的张之洞非常气愤,立即上奏提出武力收复伊犁。张之洞的主张代表了京师清流言战和对左宗棠予以支持的倾向。光绪六年(1880年),清流派更主张调左宗棠进京辅政,以改变由奕为首的军机大臣软弱无能的局面。他们认为,从国家社稷着眼,没有比左宗棠再合适的人选了。

一天早朝后,慈禧太后把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留下,商讨这件事。慈禧太后说:“这段时间,不少人举荐左宗棠,我想问问你的意见。”

奕说:“这还用说啊,依我看,左宗棠比李鸿章要强得多。再说,俄国在中国东北和西北耀武扬威,我们确需要他这样的大臣当朝廷的顾问。干脆就让左宗棠入赞纶扉吧。”

慈禧太后说:“好吧,传旨让左宗棠择日进京。”

其实,就左宗棠而言,当不当军机大臣无关紧要,他品性正直,既不善于而且也根本不愿意阿谀奉承、曲意为官,他并无借此飞黄腾达的奢想。但对于清朝统治中枢的腐败,左宗棠心里跟明镜似的。以他的秉性,他不能容忍清政府对洋人的一再退让。严重的民族危机感和试图改变军机处、总理衙门一向“积弱”的高度责任感,使左宗棠毅然走上新任。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听到这个消息也是高兴异常。他与左宗棠交往不少,对这个具有豪迈之气并俯视一切的人很是钦佩。他对家人说:“此次左相当上军机大臣,就不会对洋人一味低头哈腰了。”

果然,左宗棠一上任就提出了三个必须做的事情:“河道必当修,洋药必当断,洋务必当振作。”事实证明,大家的眼光是亮的,他们用力把左宗棠推上事业的巅峰,左宗棠也不负众望,做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大事。

【感悟】

点旺人气:很多人终日想着当官发财的,官和财不一定找他。还是塌下身子干点实实在在地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钦佩,并水到渠成的完成自己人生的蜕变。

朋友一生一起走

【家训】

“转运输将毫无贻误,其经手购买外洋火器必详察良莠利钝,伺其价值平减,广为收购……现在陆续运解来甘者大小尚存数十尊,后膛马步枪亦数千杆,各营军迅利无前。关陇新疆速定,虽曰兵精,亦由利器,则胡光墉之功,实有不可没者。”

【故事】

对于左宗棠一生的功勋,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

1862年春天,左宗棠在浙西衢州府郊外的关帝庙里,见到了高高瘦瘦的胡雪岩。在见面以前,关于胡雪岩这个人,左宗棠听到的都是辱骂胡雪岩的。什么富埒封君了,什么荒淫奢侈了……反正是什么难听就骂什么。更重要的,有人说,当年胡雪岩在王有龄危困之时,竟然假冒去上海买粮之名,侵吞巨款而逃。

所以,胡雪岩进来时,左宗棠坐在椅子上,目不斜视。过了一会,左宗棠犀利的目光扫过垂首站立的胡雪岩,冷冷地说:“我知道你已经很久了!”

就这一句话,胡雪岩直觉的后背凉飕飕的。但他以商人特有的耐性,称赞左宗棠收复杭州,是为黎民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一招还真奏效,左宗棠阴冷的脸上稍微有了一点笑意。他示意胡雪岩坐下,两人的尴尬局面终于打破。

接着,左宗棠问了胡雪岩当年杭州购粮之事,胡雪岩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当说到王有龄以身殉国时,胡雪岩禁不住失声痛哭。

经过一番长谈,左宗棠才发现,自己差点听信了谣言,把忠义之士当作刀下鬼。

见左宗棠态度大变,胡雪岩连忙掏出二万两银票,说是当年购粮的余款,他现在交给左宗棠,并请求左宗棠为王有龄报仇,上奏惩治见死不救、弃城逃跑的薛焕。左宗棠欣然答应,并收下了银票。

左宗棠让人给胡雪岩上茶,二人开始闲聊。胡雪岩夸人的功夫可是一流,既让左宗棠听着舒服,又不言过其实。左宗棠非常高兴。

胡雪岩见时机差不多了,突然话锋一转,生气地说:“曾国藩只顾自己打算,抢夺地盘,真乃卑鄙无义。而李鸿章不去乘胜追击,占领唾手可得的常州,而把立功的机会让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这样的人请,送的真是不可理喻。”

胡雪岩的一番话,引起了左宗棠的共鸣。他想,此人不仅会做生意,还对官场非常熟悉,这正是我要找的人啊。于是,左宗棠亲自将胡雪岩送了出去。胡雪岩也不含糊,知道左宗棠缺军粮,迅速到上海,筹集了上万石大米运回杭州,一部分救济灾民,一部分送到左宗棠大营。

胡雪岩这一“雪中送炭”的举动,使晚清历史上官商结合的好戏拉开了帷幕。这一年,胡雪岩39岁,比他大11岁的左宗棠也刚刚从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里走出来独挑大梁。

那个时候,虽然胡雪岩靠王有龄迈向了从事官办买卖的第一步,但充其量还只是个地方政府的小帮办,要想成就大事,还要寻找一棵大树。后来证明,胡雪岩这步棋走对了,他的个人资产在高峰期超过清政府国库储备金,达到白银3000万两。这是后话。

当时的清廷因为对付太平天国运动,军费开支几乎耗尽清政府国库,但国内外的危机并没有因为政府没钱就就自动消失。另一方面,外国的银行进驻中国,但外国人发现资本对中国内地的渗透并不如想象那样迅速而顺利,他们必须经过买办人之手,才能把自己的商品渗透到中国市场。这个时候,胡雪岩们就出现了。胡雪岩在认识左宗棠之前,就几乎和上海的所有洋行和著名买办人物打过交道了,于是,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外资乐于合作的官员经纪人。

胡雪岩和左宗棠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他先是帮助左宗棠购买军火,筹措军需,又不遗余力地帮着运到前线。太平天国时是这样,收复新疆时也是这样。当时的地亚士洋行、麦登司洋行、新泰来洋行、拿能洋行、马德隆洋行、琼记洋行、太古洋行、泰来洋行、德生洋行、香港南利洋行等都和胡雪岩有业务往来。不过,胡雪岩并没有因为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发不义之财,而是尽心尽力,在各洋行之间来回穿梭,仔细比较,讨价还价。就这样,大批军火被运往前线。

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但国库空虚,清廷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给左宗棠。如果西征军粮饷问题不能解决,收复新疆能否成功就成了未知数。在这个关键时刻,胡雪岩坚定地站在了左宗棠身后,仅从外国人那里,胡雪岩就借款1595万两。接着,胡雪岩又帮左宗棠从国内募得175万两。

左宗棠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收复新疆,胡雪岩功不可没。当然,左宗棠也没忘了给老朋友请功。这位当初的小帮办,在左宗棠的提携下步步高升,最后提为布政使衔(从二品)。胡雪岩的实力也大大增强,他经营的钱庄在京城也开始名列前茅。

【感悟】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做完世上所有的事情。更何况一些对自己来说纯属外行的事情,更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有朋友帮忙就好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也可以帮个人场。记住一句话:“朋友是永远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