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园林建筑小品中,还常常以匾额、楹联、碑刻、书画进行修饰。江南人文荟萃,爱好诗词书画者不胜枚举,或定居,或客居。很多园主本身就是精工书画者。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当时的文人学士孙绰、谢安等41人在兰亭雅聚,写下了着名的《兰亭集序》,唐代颜真卿,宋代苏东坡、米芾,元代赵孟頫及其后来的徐文长,祝枝山、唐寅、文征明以及于右任、刘墉、吴昌硕、沈尹默、启功等大量书画名家均留下了不朽名作,他们的作品在江南古代园林中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作品还反映了园主的思想、人品和趣味。
(四)景栽重视多样性
景栽系园林花木的统称。用于区别自然之林木花草。景栽在园林建筑中由来已久,早在囿、园时期,人们已注重花果的培植和动物的饲养。景栽除了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鉴赏需要外,还能起到保护环境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所以园主非常重视庭园景栽的选种、规划、配植与组合。江南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非常适宜花木生长,所以,园林中的植物种类繁多,春、夏、秋、冬均有不同品种的花木与盆景可供游人欣赏。其中杭州西湖最具代表性:玉兰、牡丹、荷花、紫薇、桂花、菊花、枫叶、天竺、腊梅,构成了四季不同的美景;垂柳、碧桃、竹子、雪松、龙柏、樟树、山茶等婀娜多姿,古雅苍劲,浓郁蔽天,清爽袭人。
三、江南古典园林建筑中构景手法的不同风格
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型不同,特征也不相同。就构景手法来看,江南古典园林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立意讲究创造性
所谓立意就是园主或设计者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经过综合考虑所产生出来的总的设计意图。立意既关系到设计的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构图手法的根据。
江南古典园林在立意上的主要特征是:顺应自然,情景交融,层次幽深,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及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等。如“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它的出名是与民间故事《白蛇传》联系在一起的。“苏堤春晓”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府时的政绩,南宋时已将其列为西湖十景之冠。它与另一景“平湖秋月”景点成对,后人称为“春秋对”。这样,以人名堤,以堤传人,苏东坡与苏堤也就千古留芳了。
园林如果只有景而无意,那只能是花草、树木、山石、溪流的堆砌,充其量不过是无生命的形式美的构图,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浙江古代园林都有深邃的立意,正是这个“意”牵引了旅游者的情思意蕴,从而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二)选址重在目的性
所谓选址就是园主或园林设计者根据本人的思想情趣、造园目的和意图等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作为造园场所。俗话说得好:“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所以,选址在园林建筑立意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就园林环境而言,自然式园林一般选择有山林、湖沼、平原三者具备的地方。因为山林地势有高有低,有隐有显,有曲有伸,自然空间层次较多,只要因势铺排便可使空间变得富有变化。傍山的建筑也因有山林为依托,构图景色跌宕起伏,富有天然之意。同样,在湖池、平原较多的地方造园,可使景色变得丰满,视野开阔,波光粼粼。像兰亭、西湖之类的景点就很有代表性。而规整式的园林由于采用对称式的平面布局,一般选在空旷的、有水源的平地或坡地上,人工气息较为浓厚。浙江平原地区多采用挖湖堆山的办法来改造环境,使园内具备摹拟的山林、湖沼、平原三种不同的地形、地貌。比如,莲花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就园林的作用而言,江南文人园大多为隐居、藏书、读书之用,为此,园主喜欢选在郊区拓地造园。一百多年前创建小莲庄的刘锦藻先生在《小莲庄记略》中写道:“同治十二年,先光禄府君购得之,锦藻读书余暇,时偕伯兄虞衡君散步其间,荒池丛薄,足音跫然,耽其幽默,辄思结庐以资习静。”显然,刘锦藻的先父、清光禄大夫(一品官)刘镛从朱氏手中购得这块风水之地兴造这座庄园巨构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耽其幽寂”、“以资习静”。
(三)布局讲求合理性
“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这就是说,有了好的立意和基址环境条件还不够,如果布局零乱,不合章法,那么,所造之园就不能成为佳作。而园林建筑布局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局部设计均要涉及到布局问题。江南古典园林在布局上往往受诗画意境、诗文之形式与结构的影响比较大。
从空间组合形式来看,江南古典园林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由独立的建筑和环境相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的形式,主要起点景的作用。如南浔小莲庄的内园,位于东南角,主体是一座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山巅筑“放鹤亭”,山脚辟池水,坡地植枫松,形成了一幅青松苍翠,秋枫红醉,翠山倒影,山水清幽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
二是由建筑组群自由组合的开放性空间的形式。该形式常见于江南的名胜风景区中。如杭州的西泠印社、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等。
三是由建筑物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这是江南古典园林普遍使用的一种空间组合形式。庭院可大可小,围合庭院的建筑物可多可少。在布局上可以是单一庭院,也可以是由多个庭院组合而成。在结构上常常用廊、院墙等将单体建筑诸如厅、堂、楼、阁、榭、轩、亭等围合而成。如嘉兴南湖的烟雨楼、南浔皇御河畔的颖园等极有代表性。
四是天井式的空间组合。这种形式由于空间较小,所以仅适于景栽,作为点缀或装饰使用。一般常见于江南的宅院之中。如述园快阁、张石铭故居里的芭蕉厅等。
从空间序列上来看,江南古典园林与诗文结构颇为相似,既有引子,又有令人目不暇接的发展系列,其间高潮迭起,最后还有令人回味的余波。兰亭、沈园、莲花庄等均有相似之处。
另外,江南古典园林在布局中十分重视对比、渗透与层次的构图手法的运用。其中对比中常用的手法是体量对比,即庭院空间大小之间及单体建筑物大小之间的对比;形状对比,比如方圆;对称与非对称、色彩的搭配、明暗虚实的对比;建筑与自然景物的对比等等。在渗透与层次手法上,江南古典园林常见的构景手段有借景、框景、对景、障景等。借景,一般指将园外之物,如声、色、香等借入园中,仿佛园内之物。比如西子湖畔的柳浪闻莺,在初春和煦的阳光下,水波荡漾,柳絮花飞,黄莺鸣唱,景色自然动人,这是“借声”;在微风徐徐的夜色下,皓月当空,游人在“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赏月,画面楚楚动人,这是“借色”;金秋八月,人们在石屋洞、满觉陇品茗赏桂,这是“借香”;在苏堤遥望保俶塔,这是“借物”等。同时,在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的构景手段中还能看诸如对景、流动框景、障景等多种多样的构景手法。
四、江南古镇私家园林赏析
(一)小莲庄
位于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鹧鸪溪畔的小莲庄是秀丽的,也是相当迷人的。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也是至今镇上保存最完整的园林之一。它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小莲庄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刘镛和次子刘锦藻规划和营建,最后由刘镛的长孙刘承干于1924年建成的,前后共费时四十年。小莲庄占地27亩,因慕元代湖州籍着名大书法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
刘锦藻(1862-1934),原名刘安江,字徵如,吴兴南浔人。
父刘镛,虽然有钱但自感少文无门弟,于是力促儿辈努力读书,盼子成龙。清光绪元年(1875)刘锦藻中秀才,十四年(1888)中举人,二十年(1891)进京赶考,与南通张謇同榜甲午科进士及第,并一起参加殿试。张中状元,刘则为两榜进士。经张介绍,刘锦藻与汤寿潜结为好友。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
失败后,刘锦藻倡议办浔溪书院,邀汤寿潜出任院长,崇尚新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7月,以刘锦藻为首的南浔财团,创办浙江铁路公司,积极参与保路运动。同年11月,集资100万元,在杭创办了浙江兴业银行。刘还参与倡议在杭举办高等工业学堂,培养工业技术人才。刘锦藻承父业,经营淮盐。在通州设垦牧公司,在上海设大达轮船公司和码头,还经营房地产,开当铺、电灯公司、绸缎局等等。刘关心社会慈善事业,在家乡建义仓,以救济贫民;建小学,供孤苦儿童免费入学;向清廷出资助赈陕西灾难等等。刘锦藻一生着述有《南浔备志》、《杂着》、《律赋》等多部。并继承父业在南浔西郊以“挂瓢池”为基础建小莲庄和义庄。
小莲庄群体建筑由园林和刘氏家庙等组成。园林又分外园和内园两部分。外园的主体是一个10亩大小的荷花池,俗称“鱼径池”,古时称“挂瓢池”,池中种植荷花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池东架五曲石桥,桥畔古木扶疏、藤萝蔓布。池东南暗连内园荷池。池北有六角亭,柳堤上有“小莲庄”额砖坊。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假山东坡种植松树,西坡种植枫树,青松苍翠,秋枫红醉,应该说是小莲庄的绝佳景色之一。据说此景是模仿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取景而筑。山巅筑有小亭,名曰“放鹤亭”。整个园林部分构思精巧,独具匠心。亭楼阁榭,踞山依水。各处建筑分别成景,景景之间,具界不界,内园外园似隔非隔,错落有致,幽曲成趣。
园林的西侧是碑刻长廊,它沿家庙东侧山墙构筑。长廊壁间嵌置《梅花仙馆藏真》石刻、《紫藤馆藏帖》及有关题跋四十五方,皆名家翰墨。其中,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梅花仙馆藏真》
石刻共14方(其中跋4方),系摹秦琅琊台篆朴之刻石。秦琅琊台刻石世无完本,嘉庆十三年(1808)8月,严可均按《史记》
全文,仿家藏琅琊台旧拓本式样摹写,字形大小悉依真迹。清同治十一年(1872)秋,由南浔丝商周昌富聘人钩勒上石。清光绪二十年(1894),此石归属刘镛之子刘锦藻,嵌置于长廊壁上,吴云、刘锦藻等人均作题跋。而《紫藤花馆藏帖》系清翰林待诏徐达源(号山民,江苏吴江黎里人)与二十多位文人雅士往来投赠的诗文、信函,其中有袁枚、阮元和日本诗人熊坂的手迹。其中有一幅是“宰相刘罗锅”刘墉所书,题为《颜平原刘太守序》,为行书体。刘墉真迹藏于刘镛花园,真迹上款还盖有清朝乾隆皇帝“御赐仙舫”印章,南北二刘走到一起,也算是史林中的一段趣事。《藏帖》以手扎居多,文采清丽,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秋勒石,石刻真、草、隶、篆各体皆全,刻工精细,书艺高超,堪称史料与艺术价值兼备的珍品。同治十一年(1872)由南浔丝商周昌富出重价从江苏吴江黎里购得,置于怡园内。昌富晚年时,此石刻又卖给刘锦藻。光绪二十一年(1895),此石刻才嵌置于小莲庄长廊内。值得一提的是,清嘉庆时期《藏帖》拓本曾流传日本,被珍藏在肥州孔圣庙中。日本书道家熊孤秀之谓:“满纸龙蛇,行霏烟雾,中华文物之圣,不大可见乎。”
碑刻长廊旁边有一四面厅,谓“净香诗窟”。它东临十亩荷池,西连碑刻长廊。垂脊端分别塑有八仙,形态生动。四周装有玻璃长窗,洁净明亮,月梁弯橡,曲折有致。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游客可在“净香诗窟”喝茶、观景、休息、评论。窗外荷花盛开,阵阵清风习习吹来,顿时暑意全消。在此品茗观荷,尽情欣赏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丽景观。荷花馥郁、清淡与幽香,白的像素玉,朱的像红霞。那亭亭玉立的仙女姿态,真的好美、好美。若置身于这种诗情画意、飘飘欲醉的仙境中,确有一种远离尘嚣,返璞归真之感。“净香诗窟”之雅号,也许就是出于此故吧!
“净香诗窟”又称“升斗厅”。其建筑结构堪称我国一绝,因它内部的顶状建筑非常特别,一为升状,一为斗(笠)状,故而得名。连着名建筑专家、同济大学陈教授也认为,“升斗厅”的构造别具一格,为海内孤本。在“升斗厅”外面的屋顶上有四个角,每个角上都有两个仙人,仙人在上,或许起到保护的作用吧!
“升斗厅”向南,有一西洋建筑,称“东升阁”,又名“小姐楼”。它是小莲庄唯一的一座西式建筑和中国塔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物。它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临池东西向而建,登高可览小莲庄全景,也可观日出,为刘家休闲、避暑之用。据说古时候,因大家闺秀不能与外人接触,故刘家女眷们来园游玩时都在此楼上赏景休息,故称“小姐楼”。
出“东升阁”为扇亭,因其内外建筑形状都似一把展开的扇子,所以称“扇亭”。整个建筑设计新颖别致,构造独特,亭内雕刻刻工精美。亭内壁嵌《刘氏义庄记略》四方,《记略》系刘绵藻于1925年撰写,内容是整个义庄的建筑过程。1935年,其子刘承干为《记略》题跋,并请名师书录、刻石,置于此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