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江南市镇旅游文化研究
44859800000021

第21章 江南私家园林文化探析(4)

嘉业堂藏书楼环境幽静,风景秀丽。总体布局分藏书楼和园林两部分。藏书楼成一大“口”字形,砖木结构,为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厅堂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阔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后两进,共有五十二大间库室。中央大天井有300多平方米,便于晒书之用,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有落地长窗,窗木均有“嘉业堂藏书楼”雕刻。窗多,利于通风与采光。书楼底层正厅称“嘉业厅”,上挂“钦若嘉业”九龙金匾。楼上正厅称“希古楼”,匾额系郑孝胥题写。两侧分别设置“宋四史斋”、“诗萃室”、“求恕斋”、“黎光阁”四室。其中,“宋四史斋”主要珍藏的是《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记》四本史书的刻本。刻本是用红梨木雕刻而成,因而保存时间较长。“诗萃室”放着一本刘镛大儿子刘安澜与刘承干合写的《国朝诗萃》。当时,《国朝诗萃》的正本是由刘安澜写的,而续本则是刘承干写的。余各室均为藏书之所。楼中书架,都是玻璃木橱,书箱镌有书名,刻工精美,整齐美观,明亮宽,气派非凡。

藏书楼布局合理,便于藏书、保管、使用。主楼东侧建有平房四进25间,是木刻书版库房以及管理人员生活起居场所。

藏书楼正面辟有精小园林一座,小桥流水,树木扶疏。其结构类似于小莲庄,临池而建。莲花池约三四亩大小,池周有假山环绕,内蕴十二生肖像。池中心土墩上建有“明瑟”小亭,荷池东西两侧各有一亭,名曰“漳红”与“浣碧”,它们与池中心的“明瑟亭”正好构成鼎足之势,为典型的“三山一池”的构图手法。花园西南有块奇石,高一丈有余,名曰“啸石”,为南浔三大奇石之一,原是清代学者阮元的故物。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体仁阁学士。曾在杭州建精舍。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啸石”置于精舍内,“啸石”二字为阮公亲题。后移到榨溪,继又从榨溪移到南浔述园(1872)。数十年以后,此石由刘翰怡以500银元购得,并置于藏书楼花园内。

啸石有一小孔,人吹之,其声音似虎啸,所以,此石又叫“虎啸石”。 书楼与花园有外围河道环绕,以一衣带水替代围墙,使书楼建筑、花园景色与四周村野浑然一体,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东侧有桥临水,桥内拱形大铁门,以通出入。刘承干在《嘉业堂藏书楼记》一文中写道:“围之四周,环以淡水,平临块莽,直视无碍。”“春花秋月,梅雪荷风,景物所需,取供悉办。”

嘉业堂藏书楼不愧为清代以来私人藏书家之巨擘,它与宁波天一阁藏书楼遥遥相对,是浙东、浙西两大文化宝库。

(三)颖园

位于皇御河畔的颖园是个很小的花园,占地仅为11.08亩,为俗称南浔“八牛”之一的清朝陈熊住宅花园。它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经十三年,于光绪元年(1875)落成。现基本保存完好。人们赞美它有苏州狮子林的风韵以及网师园的小巧玲珑、精致素雅,形如手卷。

园主陈煦元(1821-1889),原名熊,字竹坪,侨居沪上数十年,为丝业领袖之一,亦为有名的丝通事。据李经芳撰《陈公行状》说:“我国出口以丝为大宗,而洋商来华贸丝实繁有徒。煦元能通译西语而出于诚笃,中西丝商倚之如长城。”所谓“中西丝商倚之如长城”,正说明了陈熊当时在上海丝业市场上有他独特的领袖地位。他还开设了“裕昌”丝经行,加工辑里湖丝,专销外洋,故本地人称陈家为陈裕昌。陈熊既是丝通事,又是丝经行老板,因而生财有方,终成巨富。他在经营湖丝暴富后,在皇御河建大住宅,前通哈巴弄,后临船场浜,宅内筑有小花园,取名“颖园”。另外,他还热心慈善事业,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是个公认的慈善家。

颖园布局极其精巧、幽深。园内古木参天,有百年以上的广玉兰、香樟及紫藤。还筑有一池、一阁、一楼,倒影清澈,玲珑剔透,清幽雅致,紧凑多姿。由太湖石堆垒而成的假山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并可拾级登临。“赏月楼”出挑在池面一侧,楼边有一排紫红木的玻璃长窗,画梁雕柱,古色古香。池的北边筑有一幢乌瓦粉墙的“养心榭”,原是陈熊吟诗作画、弈棋抚琴之所。“玉香阁”建在水池西畔,为砖瓦木结构的建筑,线条流.;登楼可饱览园中全景。园内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映衬,小径峰回路转,使人有回味无穷之感。清·董汉策有诗曰:

酒浇五岳何方去,坐对志言唯有汝。

嶙峋天外解飞来,占断松筠最深处。

墨池影动天边雨,洒遍龙门和砥柱。

傍人休笑此山孤,犹有云峰相伴住。

颖园几乎是一座小型雕刻艺术馆,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比如,人们在“养心榭”的门窗上可以看到一幅幅刻工精细、造型逼真的黄杨木雕,每幅均配有名人书法。其中一幅耕织图,男耕女织,粗犷与细腻相结合,形象栩栩如生。原陈氏会客的“清风厅”的落地长窗上,尚保存着部分《西厢记》黄杨木雕。该厅的两侧还有石雕漏窗嵌镶在砖墙之中,既有艺术之美,又有通风透气之功能。

园内假山上还有一精巧的小亭,名曰“梅石亭”。亭中有一块梅石碑,碑高138厘米,阔79厘米,碑上梅石图为清代着名书法家王礼(1813-1879)的晚年力作,石刻刀法苍劲,是石雕中之上品。石碑落款为:“拟汉阳太守孙雪居士笔法,乙亥立秋前三日白蕉研立王礼作”。

解放后,颖园几经修缮,主景保存完好。原住宅部分已改建为招待所,是游客住宿、游览的绝佳去处。

(四)退思园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光绪十年(1884),内阁学士周德润劾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己。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劾都不实,部议革职位。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园占地仅九亩八分,既间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走进退思园,这座占地仅九亩八分的小园像一个扑朔迷离的舞台,引领你去欣赏江南一座座十分珍稀的建筑。也许是为了不露富的缘故,退思园一改以往园林都是纵向的结构,而变为横里建造,自西至东,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宅分内外两部分。外宅有前后三进,由门厅、茶厅、正厅组成。门厅又称轿厅,轿子到此便要停下,轿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硬牌执事,一旦重门洞开,自是一片森严,令人为之却步。茶厅为接待一般客人所用,只有正厅才是用来接待高贵客人和操办婚丧喜事的地方。内宅东侧是以主人之号命名的“畹芗楼”,南北两幢,五楼五底,很是气派,为主人与家眷居用。楼与楼之间由双重走廊与之贯通,廊下东西各设楼梯可供上下,这种雨天不湿脚、晴天又遮阳的环形建筑,民间又称之为“走马楼”。园主为使居室冬暖夏凉,底层东西间的地板均制成长方形条块,随气候变化而或装或卸,灵活自如。楼南六间平房供侍者所用,称“下房”。住宅虽分东西,但布局紧凑,可分可合,分则各成院落,合则浑然一体,可谓匠心独具,思之缜密。中庭内园以高墙相隔。庭中古木掩映,清雅幽静,樟树朴树华盖如云,年岁已高的广玉兰在阳光下送来阵阵清香。庭中另一吸引人的建筑是“旱船”,它是主人迎送宾客、舞文弄墨的场所。中庭与退思园的主体花园之间有月洞门相通,穿过方砖做成的洞门,便可一窥花园全貌,园址虽小,但集中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轩、曲桥、回廊、假山、水池等,而且春、夏、秋、冬、琴、棋、诗、画,各景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坐春望月楼”前踏月,有春花娇妍欲语;“菰雨生凉”内纳凉,有四面荷风习习;“桂花厅”中品茗,处处金桂飘香;“岁寒居”内围炉,松竹梅相伴,更有那“琴房”可供焚香操琴,“眠云亭”高距山巅(亭实为两层,外包湖石,外观似山亭)。“天桥”与小楼相联,堪称江南一绝。“揽胜阁”

上扶栏学画。园内建筑都紧贴水面,故又有贴水园之称,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是另一景点的对应,颇有步移景异之妙。

(五)醉园

醉园位于水乡古镇西塘塔湾街31号,系一明代古民居,现为西塘王氏版画馆。醉园的意思有三层:一是“醉经堂”,即醉读经书之意;二是园内景色醉人;三是沉醉于版画艺术。

醉园共有五进院落,面积四百多平方米,是一个老宅花园,游客举步寻游,池石玲珑,回廊通幽,翠竹生妍,秀色醉人。园小而别致,尤其是在花瓶门对面朝南的墙上刻着“醉经堂”三个大字,为老宅增添了不少文化韵味。醉经堂为王氏世祖王志熙修建,王志熙是清乾隆年间的着名书画家,工楷、行、草,擅诗、画,园内至今还留有他的墨迹。

现醉园主人王亨的先父王慕仁也擅长书法,园内有一鸡毫对联“烟开兰叶香风暖,岸爱桃花锦浪生”就是他的作品。如今的醉园是“醉经堂”的沿续,书厅“艺香斋”现辟为“水乡风韵”版画陈列。主人的版画作品以反映江南水乡风情为主,如《江南雨》、《遥望环秀桥》、《静静的长廊》、《里仁港小景》。这些版画是水乡西塘的缩影,从版画上看西塘,可以找到水乡的另一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