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戏曲
44879100000007

第7章 戏曲综述(4)

世界上许多珍贵的东西,往往要等失却了它,或渴求而终不可得时,才会越发体会其珍贵。而拥有珍宝者,却常常容易忽视它的存在,他们讳于短,失于志,惰于身,欲进而畏难,爱眷而怕苦。而“三怪”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在不幸面前,处逆境而不馁,痛己短但不甘于短。在心血和汗水的考验中,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成功。

“梨园”挂牌

梨园挂牌形式不外三种:横排平着为“睡字型”,竖排立着为“站字型”,叠排坐着为“品字型”,且以字体大小示别档次。但若论牌序则大有考究,或按演员声望来定,或视戏中分量而言。

梨园界将生旦净丑喻为房屋结构之四梁四柱,那些艺高望重的头牌被誉称为挑大梁。往往从何行当演员挂头牌便可看出该剧团的剧目特色。

的确,最引人注目莫过于头牌了,旧时艺人对此尤为重视。早年一倚有“后台”的男旦特邀马连良搭班,头牌一席,僵持不下,最后协议由专人每十分钟即将票房并列的两牌左右换位,方始开戏,可谓挂牌奇闻。当然,头牌还因时因地因人因戏而异。梅兰芳与花脸名家金少山合演《霸王别姬》,欣列头牌。但和武生宗师杨小楼并挂此剧就退居次位了。50年代初,周信芳赴京与梅兰芳联袂《二堂舍子》,双头牌也分上下首,自然是梅领风骚。

而梅至沪同周共挑两场此剧时,两位大师谦让再三,只好主客轮冠一场,传为佳话。又如久负盛名的活曹操袁世海来汉与湖北省京剧团同台《群英会》,头牌就非君莫属了。再看新秀郑子茹独挂《对花枪》,小老旦挑大梁实乃领异标新,因剧中百句“反二簧”着实吃重。有趣的是,梨园伉俪耿其昌、李维康在汉献演《四郎探母》时,理应老生为先,但李的艺术及名望均在耿之上,只好“妇唱夫随”了。

早期京剧“十三绝图”

在昔日摄影术尚未普及的时期,靠手工描容是一门留下容貌的原始工艺。人称其为“画影”。

清代光绪年间,驰名的描容画家沈蓉圃是一位很出色的工笔“画影”圣手。他手下所描珍品,尤以其专为清代京昆剧名家“十三绝”所作的《同光十三绝图》最具价值。20世纪20年代,上海“戏画”大师杨俊生先生曾根据该图进行缩绘,以工笔抹彩临摹,由当时的上海彩印公司开张印刷,大量发行。

所谓“同光十三绝”,即清代同治到光绪年间,京昆剧最具代表性的13位名伶:程长庚(须生)饰演《三国志》鲁肃、卢胜奎(老生)饰演《战北原》诸葛亮、张胜奎(老末)饰演《一捧雪》莫成、杨月楼饰演《四朗探母》杨延辉、谭鑫培饰演《恶虎村》黄天霸、徐小香(小生)饰演《三国志》周瑜、时小福(花旦)饰演《桑园会》罗敷、梅巧玲(花旦)饰演《雁门关》萧太后、余紫云(花旦)饰演《红鬃烈马》王宝钏、朱莲芬(昆曲闺门旦)饰演《琴挑》陈妙常、郝兰田(老旦)饰演《钓金龟》康氏、刘赶三(丑生)饰演《探亲家》乡妇、杨鸣玉(昆曲丑生)饰演《思志城》闵天亮。

这帧荟萃十三绝于一图的巨作,据画家杨俊生所附说明,乃系20世纪20年代末期由京戏名宿马连良在北京首先发现,视为难得之文物至宝,后来,马连良通过一些曲折手段,翻印出来,向梨园挚友广为赠送。因此,这件至宝方得以流传四方,未至湮没。杨俊生喜得一帧,遂再作彩画。

女乐倡优

女乐和倡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业表演艺术家。女乐,又称乐伎,乐是音乐、乐舞;精通乐舞技能的演员就称伎。倡指擅长歌唱的演员,优是杂戏艺人。但当时艺人只是有所侧重,而一般是通家,所以,这些名称在使用上没有严格区别了。

奴隶社会中专以表演歌舞技艺供人消遣娱乐的乐舞奴隶,就是后世女乐倡优的发端。传说夏桀的宫中有“女乐三万人”。春秋战国至两晋南北朝,是伎乐倡优的成长发展时期,隋唐达到繁盛的顶峰,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在洛阳举行一次演出,就集中了乐舞伎3万人。唐时,皇室宫廷中有宫伎,军队中有营伎,地方政府有官伎,官僚富户有家伎。宋以后,除宫廷贵族还有部分伎乐遗留外,大部分伎乐倡优转化为职业的戏曲、说唱、歌舞、杂技演员,还有一些则沦落为以色相卖笑为业,倡伎变成了娼妓。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指的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四种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因为作者是临川(今江西省境内)人,这四种传奇又都有梦境的情节穿插其间,故有此称。

“临川四梦”还有一个称呼叫“玉茗堂四梦”,那是因汤显祖的书斋而得名的。

“临川四梦”,首推《牡丹亭》。它通过发生在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热情讴歌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斗争。杜丽娘生长在钟鸣鼎食之家,陈腐礼教不能压抑萌生在杜丽娘心底那对幸福韵向往和追求。花园赏春,她为良辰美景所陶醉,一种青春虚度,不得早择佳婿的怅惋之情油然而生,以至昏昏睡去。睡梦中与一年轻才子柳梦梅相遇,于牡丹亭畔结下不解之缘。自此以后,茶饭无思,形容憔悴。丽娘自知来日无多,乃自画真容,藏之园内太湖石底,以待梦中柳郎;又嘱葬梅树之下,随即溘然而逝。

三年后,柳梦梅在应举途中,因病滞留梅花庵,得丽娘遗容;而丽娘魂亦前来幽媾,并在梦梅依其言发冢之后,得以复生……《牡丹亭》情节十分离奇,但揭示的道理却很清楚,那就是,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一片钟情竟有如此起死回生的法力,今天看起来,是近于荒唐的事;但是,16世纪,正是理学泛滥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象枷锁一样禁锢着人们的精神。《牡丹亭》予“至情”以极力肯定,不啻是对理学思想明目张胆的挑战。因此,《牡丹亭》对于受到理学窒息的青年男女来说,犹如黑暗中的一线光明,鼓舞着他们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出生入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红楼梦》专有一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介绍林黛玉这位封建叛逆女性是如何从《牡丹亭》中接受启蒙的,其予当时和后代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临川四梦”的另外三种传奇,其思想艺术成就都无法和《牡丹亭》相比。《紫钗记》是汤显祖的早期作品,《南柯记》和《邯郸记》则得辞官以后的晚年之作。三剧都取材于唐人小说。《紫钗记》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抨击了权贵的罪恶,但作者不是从生活本质出发去揭露封建门第制度对自主婚姻的迫害,反映其创作思想还不够成熟。而《南柯记》、《邯郸记》二剧创作于作者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对吏治时弊的鞭笞则老辣得多。

不过,最后总是归于人生无常、超俗出世的宿命说教,也反映了作者的消极情绪。其中,《邯郸记》成就较突出,它通过卢生在黄粱梦中的官宦生涯,写出那群争权夺利、穷奢极欲之徒的秽行。这显然是作者混迹官场所见所闻、所感所怒的吏治腐败的形象的再现,它们比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早了300年。

“五调十艺”

艺术界曾有“五调十艺”之说。“五调”(音读作条),也叫“五大调”,一、单调——数来宝;二、双调——二人传;三、喷调——吹手;四、照调——驴皮影;五、明调——戏法。

“十艺”即解放前曲艺、杂技的通称“十样杂耍”。它们是:说、学、逗、唱、吹、打、弹、拉、练、变。说指说书,学指日技,逗指相声,唱指唱大鼓等,吹指吹唢呐,打指打扬琴,弹指弹三弦,拉指大拉擂戏,练指练把式,变指变戏法。

评话“八技”

评话艺人,只需一把折扇、一块醒木就能登台演出,可谓“一人一台戏”。说评话,必须掌握多种技巧方能胜任。

我国评话界古代的“八技”之说,实为八类,每类有八技,共为“八八六十四”技。

第一,为人物感情色彩显露逼真之八技。曰:喜、怒、哀、乐、愁、恨、惶、疑。

第二,为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之八技。曰:智、憨、耿、滑、奸、诈、残、恶。

第三,为人物用手动作之八技。曰:亮相、捋须、甩袖、掩袍、整盔(冠)、理甲(袍)、执械、指喝。

第四,为堂面官场礼法之八技。曰:见驾参拜、升帐开堂、虚威呼喊、发令缴令、传物递书、挥毫立状、手下呼报、行刑罚罪。

第五,为醒木使用之八技。曰:压与松、击与放、重与轻、高与低、连与断、让与抢、思与透、活与死。

第六,为崩子使用之八技。曰:与歇、展与收、替与更、转与握、抛与接、战与礼、移与定、文与武。

第七,为车水马龙之八技。行车、停舆、启航、靠岸、点马、扫马、勒马、马嘶。

第八,为战场杀敌布阵之八技。曰:击鼓鸣金、呼唤吹号、拔枪点矛、舞剑挥刀、交战呐喊、征战武套、风雨雷电、放火点炮。

戏脸壳的来历

春节期间,有不少小朋友都喜欢戴戏脸壳玩,但却不知道它是怎样来的?相传在古时候,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武艺超群,也很勇敢,但其相貌却与妇女一般,给人印象,不像打仗的人,他自以为不能使敌人惧怕,便刻木为假面,常戴面具(即脸壳)出战,消灭敌人。从此以后,戏脸壳就流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