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舞蹈家
45069500000012

第12章 中国民族舞蹈(1)

中国民族舞蹈

(第一节)汉族民间舞蹈

成语寓意——成语是人们经常使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短句,包括民间流传的谚语、俗语等词组、短句。汉族民间舞蹈常以成语作为表演形式、舞蹈动作的名称。由于成语寓意广为人知,成语命名的舞蹈会引起美好的联想,使观众与表演者的审美心理得到满足。舞蹈动作用成语作为名称,可突出动作的目的性及其含义。舞蹈很强调队形、场面的组织变化,以吉祥用语、古战阵名、雅俗共赏的诗句作为名称,使画面、路线变化更富诗情画意。这种成语寓意的艺术手法是源于传统的民族心理。

缘物寄情——凭藉一种物品寄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象征吉祥、幸福,是汉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趣味。所缘之物中有传说里的神兽、神物,有宗教色彩的法器和用品,有现实生活的器物、工艺品。在艺术手法上有实表其物、虚实结合、虚拟写意等。在形式上有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演的道具舞,如龙、凤寄寓对吉祥、富贵的渴求,麒麟有多生贵子之意。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折扇,是以实物做成的小巧美观、张合方便的道具,演员通过它在舞中以虚拟写意或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刻划各种人物形象,抒发细腻的感情变化。它还可以表现特定的环境与情节,如花园中捕蝶、春风中放风等等。

载歌载舞——广为流传的各种秧歌、花灯、花鼓,大多都属于这类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歌词中有传统的部分,也有即兴创作的部分,如安徽花鼓灯中的花鼓歌,都是极优美动听的口头文学,并以歌舞相间的形式,使歌舞两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民间歌舞追溯其源,与古代踏歌有关。宋、元两代戏剧的兴起,又受戏剧表演的影响,尤其是清代地方戏盛行之际,汉族民间舞蹈吸取戏曲的情节曲折、戏文动听、服饰美观、道具精致等优长,加强了表演性与艺术效果。民间舞蹈与地方小戏关系密切,前者重舞、后者重戏,各有所长。道具舞蹈中边唱边舞的形式也很多。

技艺求精——各种民间艺术多是在祈年、祭祖、庙会、迎神赛会中表演,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称赞。由于艺人们不断从地方戏、杂技、武术、器乐、民歌中广收博采,原有形式内容更为丰富,技艺上精益求精,成为在广场演出的大型节目。如花鼓灯就是从由会表演发展成包括歌、舞、技、戏的表演形式,善唱者的歌声随着夜风可远飘一二里外,善舞者的跟斗越翻越奇,艺人们也形成各自的专长,为群众所熟悉和爱戴。汉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

(第二节)能歌善舞的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善舞:25个少数民族1095种舞蹈6718个套路

作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块”云南,人口达7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和23种文字,民间文化形式的丰富令人惊叹。仅舞蹈一项,就有1095个舞蹈的品种,有6718个舞蹈的套路。人们都说:“云南善舞”。

当身边充斥着牛仔裤、好莱坞、肯德基的时候,我们发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文化实力的竞争,甚至有人断言:经济文化的侵略大于纯粹战争的侵略。发达国家将自己的发展动脉由“工业经济”转成“知识经济”,各国越来越把发展的目光转向文化产业,一些经济强国,特别是美国在输出商品、技术、资金和管理的同时,也大规模地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甚至有的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输出,作为国际经贸往来的附加条件,很多国家也开始了反文化侵略。善舞的云南人开始了另一种舞蹈。

世界经济发生重大转变的当口,云南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建造影视基地,欢迎合理开发影视资源;我们拿出100万,奖励优秀的文化创作;他们建设文化艺术生产基地,培育、发掘更多的文化市场;他们支持热爱家乡的舞者,让《云南映象》跳上北京的舞台、跳上世界的舞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位先哲在学富五车的状态下提出了这样的看法,组成民族文化的点点滴滴不能束之高阁,不能孤芳自赏,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用自己的方式准确表达自己,才能真正实现先哲的理想。一部《云南映象》再次证明:“云南善舞”。

多元的文化潮流中,单纯的抵制并不能阻止结果的发生,只有拿出好的东西填充自己、感染他人,而后才能笑看风云。《云南映象》就是举着属于云南灵魂的旗帜,令我们在多元的文化面前回归本真。杨丽萍说,《云南映象》就是“村民们普通的生活”,这些普通的东西登上舞台后,能给人带来“流泪的震撼”。不是落后打动了人们,不是专业的舞蹈技巧打动了人们,不是一场接一场的“真跳”打动了人们,而是民族的激情、生命的激情,是来自心底深处涌动的激情。

我们需要“舞”的,不仅仅只是《云南映象》,云南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国内外人士来说都很具吸引力,把这些好的民俗文化、文化产品带出去,让世界更了解云南。善舞的云南知晓,文化产业是精神生活要求日益提高的老百姓的需求、是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云南善舞,在21世纪新鲜的空气中。善舞的云南,在21世纪发展的机遇时。

(第三节)傣族舞蹈

一、孔雀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

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

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诏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娶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如下三类:第一为雄孔雀舞。民间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第二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第三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轻巧。

二、鱼舞

鱼舞,傣语叫“戛巴”。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解放后才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

鱼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鱼形道具起舞。鱼舞比其他傣族民间舞更为柔和、细腻,灵巧而活泼。主要表现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脚掌碎步动作上,小跳敏捷活泼,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常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步行走,没有起伏,双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急流搏斗时,常采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形象生动逼真。

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式(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双手向外画圆和双臂在后摆动为典型动作。

鱼舞的鼓点比较缓慢、轻盈,丰富的鼓语不亚于孔雀舞。

三、鼓舞

傣族的鼓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面鼓,傣语称“光腊楞”。另一种是双面鼓,傣语称“光双腊”。因为单面鼓状似大象的腿,因而起名为“象脚鼓”。

(一)象脚鼓舞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

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关于象脚鼓及其舞蹈的民间传说很多,据传:古时有一对夫妻,劳动后在水潭边小憩,突然风把熟透了的芒果从树上吹落水中,发出“嘣——嘣”的响声,这声音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回家后,便依照大象的脚将树镂空,蒙上牛皮制成鼓。在赶摆时,他们背着鼓去跳舞,不久象脚鼓舞就传开了。又说:在很早以前,有两个驯养大象的小伙子依照大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

在明代《百夷传》中也有:“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的记载。

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脚趾等敲打。

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丰富,有“前点步半蹲”、“后点步半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还有以一腿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脚等姿态的动作,以及吸腿跳、踢腿跳、弹腿跳、跨腿跳等。

象脚鼓有长、中、小三种鼓形,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法。

第一种,长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耿马的孟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和孟连一带。鼓身长二米左右,由于鼓身比较沉重,多为舞蹈伴奏用。舞时步伐缓慢、稳重,膝部起伏有力。鼓点最为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心情。

第二种,中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县、盈江县、耿马县、景谷县、勐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鼓身长约1.5米,较轻便。其主要特点是舞时要将鼓尾摆起来、甩起来。由于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摆动起来十分好看。摆鼓就是让鼓尾左右晃动,甩鼓就是将鼓首向下压,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脚鼓舞不只是在节日跳,每年还有专门的赛鼓日子,以鼓音长短、音色好坏和鼓尾摆动大小为取胜标准。

第三种,小象脚鼓舞。仅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鼓身长不到一米,动作丰富,经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动作幅度较大,有吸腿跳、弹腿跳、撩腿等步伐。

(二).戛伴光

“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地舞动。一般以“蹉步”、“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

年轻人与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动作缓慢,膝部起伏明显,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后仰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他们的动作任意自由发挥,而在圈外的年轻人,则要求动作统一整齐。戛伴光的鼓点非常丰富。

(三)双面鼓舞

傣语叫“光邦”、“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瑞丽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和耿马县、沧源县的勐懂地区。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种鼓舞。此种鼓一头大、一头小,两面均蒙有皮。小双面鼓长一尺半左右,可横挂在身上,舞时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三道弯造型较突出。大双面鼓身筐米,直径六十七公分。需要两人用竹杆扛起来,舞者双手抡槌,做云手转身,吸腿、跪蹲等动作打鼓。有的鼓则放在地上打,鼓声铿锵有力。众人围成圈,手持鲜花或手巾载歌载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四、大鹏鸟舞

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相传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区不下雨,大地一片枯焦,大鹏鸟置抱蛋的妻子于不顾,和雨神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数日后,大鹏击败了雨神,迫使其降了雨,但大鹏鸟的妻儿早已饿死。傣族人民为了表达对大鹏的敬意,遂产生了大鹏鸟舞,流传至今。

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

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五、鹭鸶舞

鹭鸶舞,傣语叫“戛央”、“戛洛央”。是青年人在喜庆佳节时跳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潞西县一带。过去,舞者要身着雪白的衣裳,双肩披上两条鲜红的绸带起舞,现在已不多见。

在傣家村寨附近的竹林里或水田中,常见到雪白的鹭鸶鸟。关于鹭鸶舞的来源民间传说不一,有一种讲:古时有一个很穷的小伙子,每天劳动不止。鹭鸶非常喜爱他,为他跳起优雅的舞蹈,以后小伙子就与鹭鸶亲切地对舞起来。后来,人们把这一舞蹈编成了青年人的对舞。又说:一种叫“央”的民族曾到过德宏一带,此种舞是表现他们在田间劳动的过程。

鹭鸶舞一般以对舞为主,动作相对,队形多是两横排分左右出场,相遇后变成两竖排、四排、两个圈等。常由一人指挥变换各种动作和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