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看就懂的博弈论
45081000000005

第5章 历史上的博弈术——用博弈思维来解读历史(1)

博弈论不是历史创造的,但却在历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历史中的博弈思维,发现历史的连续性和历史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与智慧。因此,我们要能够从历史中发掘博弈智慧,并将之用于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以更好地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利益小博弈与命运大博弈

刘伯温虽然输了一盘棋局,但却赢了命运。并不是所有的博弈双方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当我们面临不平等博弈的时候,取与舍都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

历史上很多人物的博弈,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力量比拼,有时还会涉及博弈双方的命运转折与走向。在这个时候,谁输谁赢,往往要看人物对命运的取舍与把握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开国皇帝对辅佐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常常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雄才大略的他为了世代保住朱家天下,登基伊始便手段残忍地诛杀功臣。

有这样一个关于朱元璋和刘伯温的民间故事,相传在火烧庆功楼之后,朱元璋认为该消灭的人都死了,只是还剩下个刘伯温。此人博通经史,善识人才,曾为朱元璋一统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刘伯温还是当时著名的围棋棋圣,棋艺非常了得。朱元璋对此非常不悦:“我就不信我赢不了他。”

于是,朱元璋在奎星楼上摆下棋局,召刘伯温上楼。刘伯温正要向朱元璋行跪拜大礼,朱元璋拦住他说:“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吧。”然后赐座给刘伯温。

两人面对面坐下,朱元璋面无表情,不动声色地说:“这楼,从现在起改叫定局楼了。”刘伯温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不知道朱元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朱元璋接着说:“今日请你来,是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刘伯温默不作声,平静地看着棋局。

朱元璋执黑,先落一子。刘伯温执白,随之落下。黑白子如同两方军马,立刻厮杀得难分难解,互有伤亡。半晌,朱元璋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里就放松下来,遂抬头,直腰,端茶啜饮。刘伯温始终端坐,神情专注地看着棋局,良久未作行动。

朱元璋等得不耐烦,就放下茶杯,扫一眼刘伯温,又看一眼棋局。这一看让朱元璋立刻冷汗直冒: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中了刘伯温的埋伏。自己的黑棋看上去咄咄逼人,实则危机重重。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刘伯温只要将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

朱元璋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可能看不出,心里便有些发紧。

棋圣果然并非浪得虚名,刘伯温活动了一下僵直的身躯,伸手从罐里取了一枚白子。朱元璋觉得刘伯温的手简直是在捏着他的肉,刘伯温的手每动一分他的心就疼一下,但不知为何刘伯温的手却悬在了半空。

日影在悄悄地移动,时间慢慢过去,刘伯温的手始终悬着。

朱元璋的面孔似铜铸铁浇,胸中有口长长的气一直憋着未吐。这时朱元璋忽然想起件事,他拿过玉玺朝案上一墩,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准备好了。”

刘伯温微微笑起来。他手一松,白子落人了罐中。他缓缓站起身,从容地下楼而去。

朱元璋站在定局楼上,看着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夕阳的余晖里,心里如释重负却又苦涩万分。

朱元璋与刘伯温下的这盘棋中,双方是平等的,决定胜负的是落子。但在这个棋局之外,朱元璋与刘伯温又同时进行着一场生死博弈。朱元璋为了试探刘伯温,用下围棋来赌江山,他希望击败或除掉刘伯温。而刘伯温则希望尽可能地保全名声和性命,如果自己赢了,他固然可以在棋局上击败朱元璋,但同时却可能因此而丢了性命;如果他故意败落而输,他又会因此而丢掉棋圣的名声。于是这场博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双方是不平等的,一方拥有强大的权力,另一方则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对抗强权。但聪明的刘伯温先拿起那枚决定名利的棋子,最终又选择了放弃,而选择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朱元璋本已输棋,又岂会不明白刘伯温之意,只好让其全身而退,回归山野。

可以说,刘伯温虽输了一盘棋局,却赢了命运。

思前想后,算无遗策

精彩的历史是由一系列的博弈组成的。读三国就是读历史,但更是读博弈的智慧。

曾经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版的“孙子兵法”,因为很多经典的军事战略思想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其实《三国演义》不仅是军事斗争的范本,更充满着政治博弈,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古代的博弈论著作。比如书中描写的赤壁大战,其间不仅有火烧赤壁的精彩,更有曹、孙、刘三家背后的政治博弈,其中所透露出来的博弈思想与现代博弈论思想不谋而合。

曹操平定北方后便挥师南下,率领百万之众,意欲击败孙、刘,征服江南。当时,刘备手中只有江夏这个弹丸之地,军士还不足两万。孙权虽然拥有江东六郡,但与曹操相比还是处于劣势。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枪手博弈”中所说的那样,三者中曹操集团的实力最强,孙权集团次之,刘备集团最差。但如果三方决斗,最先受攻击的定会是曹操集团。因为曹操集团的实力最强,所以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就会联合起来先对付他。也就是说,联手抗曹是孙刘两家的最优策略。

当然,孙刘联盟的形成也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要知道,无论是刘备集团还是孙权集团都有两个选择——降曹或抗曹。毫无疑问的是,无论对于哪一方而言,降曹其实都是最次的策略,在三者之中,如果孙权集团或刘备集团中的任何一方选择先和曹操合作,那么曹操就能很容易干掉另一方,之后曹操便会调转枪口对准自己。刘备集团的实际决策者诸葛亮对其中的利害关系非常清楚,因而选择了与孙权集团合力抗曹。而孙权集团却因为实力相对刘备集团来说较强,所以决策层中有两种意见,以张昭等文官为主的人主降,以周瑜、鲁肃为主的人主战。在开始时,孙权在应该降曹这是抗曹这个问题上左右为难,难以抉择。后来,在诸葛亮舌战群儒以及周瑜的影响下,才选择了联刘抗曹的决策。

不过虽然孙刘两家联盟了,但他们之间的博弈并未结束。诸葛亮前往东吴之前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今操引百万人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到此,亮愿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实际上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第一,若孙权胜,那么刘备可以与之一起消灭曹操,并霸占荆州;第二,若曹操胜,那么刘备可以乘机占领江东。作为一个理性的博弈者,诸葛亮理智地选择了前者,为刘备谋得了荆州九郡,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孙刘联盟既已形成,那就要考虑如何联军抗曹了。在这个问题上,刘备集团可以选择出兵与曹操作战,也可以选择只是做做样子。这有点类似“智猪博弈”,刘备集团就是孙刘联盟中的小猪,如果刘备集团真的出兵,一定会蒙受很大的损失,如果和强大的孙权集团相争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捞不到多少好处。这时,刘备集团最好的策略就是“搭便车”,让孙权集团全力出兵作战,自己则坐收渔利。所以在整个赤壁之战中,除了最后伏击溃败的曹军,刘备集团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行动。毫无疑问的是,孙权集团的决策者周瑜也知道刘备集团会“搭便车”,但为了保住江东,他必须全力出击抗曹。也正因此,才埋下了最终孙刘联盟破裂的种子。

与此同时,诸葛亮、周瑜和曹操之间也发生了一场博弈。事实上曹操集团是知道如果对方用火攻,自己将全军覆没的,程昱曾经提醒过曹操:“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这时曹操有两个选择,将船连在一起或者不将船连在一起,而结果是胜还是负只取决于孙刘联盟的策略。如果孙刘联盟选择用火攻,那么曹军就会惨败,但如果对方不用火攻,那么将船连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战术。这时,曹操并没有掌握完全信息,他认为在当时的季节不可能会有东南风,因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判定对方不会采取火攻战术。而孙刘联盟则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而拥有更多的信息,得知几天之内风向会变化而最终选择了火攻的战术。可以说,曹操的失败就是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在一系列的博弈之后,周瑜火烧赤壁,孙刘联盟大败曹军。随后,便上演了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但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不过是诸葛亮故意设下的又一个局而已。

事实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后,他可以用来逃跑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大路,一条是华容道。这时,诸葛亮既可以在大路设伏,也可以在华容道小路设伏。如果曹操走大路而诸葛亮在华容道小路设伏,曹操就会逃脱,但如果诸葛亮在大路上设伏就能抓住曹操。在这个博弈中,双方所选择的策略只能根据对方的策略而定。一般来说,小路更可能有伏兵,对此曹操很明白,但他也明白诸葛亮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猜测对方一定不会根据常识在小路设伏,而自己走小路就会更安全。但遗憾的是诸葛亮比曹操想的更远了一步,他反其道行之,不仅在小路设伏,还要“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结果,曹操一步步走进了诸葛亮设的圈套。

不过诸葛亮此时不能除掉曹操,因为他知道,一旦曹操集团灭亡,刘备集团就要和孙权集团争夺天下,但此时刘备集团的实力完全不能与孙权集团对抗。如果曹操集团存在,就可以对孙权集团形成牵制,刘备集团也可以借机获得发展。也就是说,诸葛亮要尽可能削弱曹操集团的实力,但出于自身考虑又不能使曹操集团灭亡。因此他先派赵云、张飞劫杀曹操,重创曹操,然后使曹操死里逃生。

但问题是,一旦孙权集团知道诸葛亮所代表的刘备集团故意放走曹操,孙权集团就很可能因为极度不满而放弃合作,这样刘备集团就要单独面对强大的曹操集团,所以诸葛亮既要瞒着孙权集团,也要防止自己人泄露了秘密。而关羽曾经受过曹操的恩惠,他本人也很重义气,注重报恩,于是诸葛亮就利用关羽瞒天过海地放走了曹操。同时,这一决策更是一举多得,对外既放走曹操,又给曹操集团一定的震慑,使得他们不敢再对刘备集团轻举妄动;对内又给关羽创造了一个清偿旧恩的机会,使得他以后不会再对曹操集团手下留情。所以说,诸葛亮的这一决策,实在是高明得很。

要尽力争取也要相机而行

很多事情的成败都是由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并作好面对失败的准备,才能最终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对那些努力进取的人赞赏有加,但不可否认的是,为人处世的时候既应学会努力争取,也应学会相机而动。《三国演义》中的“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一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汉少帝刘辩14岁即位以后,因为皇帝年幼,何太后临朝,外戚何进等人把持了朝政大权。当时,宦官势力也很强大,于是外戚、宦官陷入了激烈的权力争夺中。为了铲除宦官势力,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力量,何进等人只好召董卓进京。董卓原是凉州一霸,因镇压黄巾起义而被任命为并州牧。但令何进等人没有想到的是,宣召董卓进京居然是引狼入室。董卓进京之后,何进已被宦官诱杀,外戚与宦官在争斗中两败俱伤,于是董卓趁机拥兵自重,很快就控制了洛阳。等到他收服了一代猛将吕布以后,其威势越来越炙手可热。汉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废除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然后自任相国,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此后,董卓更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鸩杀少帝并少帝唐妃,还夜宿御床,其篡位之心暴露无遗。董卓的倒行逆施引来众朝臣的愤恨,很多人谋划除掉董卓,司徒王允便是其一。

王允原是文弱书生出身,他想除掉董卓,却由于董卓权势过人和气焰熏天而无计可施。考虑了很长时间以后仍然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于是,王允只好假借为自己庆祝生日之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希望商讨出一个可以除掉董卓的计策。

酒过数巡,王允突然之间掩面大哭起来。吃惊的众官疑惑地问:“司徒今日寿诞,为什么这么悲伤?”王允说:“今天其实不是我的生日,只是想请大家来商议怎样除掉董卓老贼。但如果直接请诸位,只怕会引起董卓的疑心,便只好这样做。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有谁会料到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却即将灭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痛哭,众官也相对而泣。这时骁骑校尉曹操却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道:“难道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就能把董卓给哭死吗?”王允大怒说:“你为什么不思报国,却反而大笑?”曹操回答说:“我笑不是因为别的,而是笑满朝公卿抱头痛哭,却没有一个好计策可以杀董贼!我虽不才,却愿意斩下董卓的头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愿意听听你的高见。”曹操说:“我最近一直在奉承、讨好董卓,就是为了找到除掉他的机会。我听说您有一口七宝刀,如果司徒大人能借给我刺杀董卓,我虽死无憾!”王允听完曹操的话大喜过望,亲为他斟酒敬酒,然后又亲手将宝刀交给曹操。曹操宣誓后很快离去。

次日,曹操秘带宝刀到相府拜见董卓,伺机刺杀。曹操见董卓坐在小阁床上,义子吕布侍立在一边。董卓一见到曹操就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曹操回答说:“乘马赢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就让吕布去从那批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出一匹来送给曹操,吕布便出去了。曹操觉得这正是一个好机会,便想马上动手,但他又顾及董卓力气很大,害怕自己一时难以制伏,就有些犹豫。这时,董卓因身体肥胖不能久坐,就转面向内卧在床上。曹操见状马上抽出宝刀就要行刺董卓。不料,董卓从面前的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就马上回身问道:“你要干什么?”更不凑巧的是此时吕布也已经牵着一匹西凉好马来到阁外。曹操心知今日很难再行刺成功,便灵机一动,马上从容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曹操献上的宝刀一看,发现果然是一把很好的宝刀,上面有七宝嵌饰,而且锋利无比。看完之后,董卓随手就将宝刀递给了吕布让他收起,这时曹操又顺势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随后,董卓带着曹操出去看赏赐给他的马,曹操便趁机要求试骑一下宝马。董卓没有任何怀疑,就让吕布备好鞍辔,然后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着马一走出相府,就翻身上马快马加鞭直奔东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