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博弈中,司马懿在攻打孟达时用了速战速决的方法,而在平定辽东的时候却采取了缓战的方式,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战争中无论采用哪种策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交战双方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放弃局部或一时的小利,从大局出发,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如果没有作好充分准备,或者还处于弱者地位的时候,巧妙地采取缓兵之策来牵制对手,往往能够以弱制强,迅速扭转局势。这也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如果时机未到,我们不妨低调行事,来一个缓兵之计,以等待时机的成熟。
智谋决定博弈的结果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智慧的力量,胜敌一筹,这样才能够扭转不利于自己的态势,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使自己成为博弈的最大利益获得者。
要想在博弈中取得胜利,很多时候只靠勇力是远远不够的,决定博弈最终结果的往往是智谋的力量。历史上的很多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并多次侵犯唐朝。唐朝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去平定契丹之乱。由于张守圭治军有方,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进攻幽州都无果而返。后来,为了探听唐军虚实,可突干派使者到幽州假意投降,表示自己愿意归顺并保证永不进犯。张守圭知道契丹此时的实力很强大,此时对方表示投降,一定是别有用心,于是他将计就计,定下了对策。
第二天,张守圭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大帐中进行宣抚,并授意王悔暗中留意对方的底细。到达契丹营中后,王悔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他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契丹诸人的一举一动。王悔发现,契丹众将对朝廷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他还从一个小兵口中得知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与可突干两人之间貌合神离,谁也不服谁。王悔特意去拜访了李过折,在谈话的时候他装作不知情的样子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原本就与可突干有矛盾的李过折听到王悔的话后果然勃然大怒,怒火中烧,他告诉王悔因为可突干大力主张反唐,契丹已经陷于战乱,人民怨声载道,他还说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的,而且可突干已经作好了攻打幽州的准备。王悔抓住机会劝说李过折脱离可突干,他替李过折分析道,唐军兵强马壮,可突汗如果进攻幽州一定会失败,此时如果李过折归顺唐朝就可以建功立业,得到重用。李过折当即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完成任务,马上就返回了幽州。
当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然袭击可突干的中军大帐。毫无防备的可突干被李过折斩杀,契丹营大乱。这时,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与李过折展开了激战,并在激战中杀死了李过折。张守圭得到消息后,马上带兵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众。正在火拼的契丹军在唐军的突袭下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大破契丹军,并生擒大将涅礼。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张守圭通过离间之策,在敌人内部制造了矛盾,引起敌人内讧,自己则趁机平息了叛乱,轻而易举地消灭了敌人,可以说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收益。西汉时期著名将领李广的做法与此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随着势力的不断强大,常常兴兵进犯中原地区。汉景帝任命李广为上郡太守,专门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汉景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在带人去打猎的途中受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重伤而回。盛怒中的李广亲率百余名骑兵去追击匈奴兵。追了几十里地之后,李广终于追上对方,并杀了其中两人,活捉一人。不料,在李广正准备回营的时候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向自己的方向走来。这时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他们看到李广只有百名骑兵,就把李广当做了大部队诱敌的前锋,遂马上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在这种情况下,李广的士兵恐慌不已,但李广沉着地说:“我们现在只有百余骑,而且离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兵肯定会追杀我们,但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就会觉得我们有大部队在后面,而不敢轻易进攻,所以我们要保持镇定,继续前进。”等到离对方阵地有二里地的时候,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士兵便马上翻身下马,并卸下马鞍,让战马四散吃草,自己则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
见此情形,匈奴部将更疑惑了,他们派了一名军官出来刺探敌情。这时,李广立即命令士兵上马冲过去射杀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休息,一直等到天黑也没有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这让匈奴部将更加恐慌了,他们愈发相信自己的判断,认定李广既然这样镇定,那么不是有大批后援部队正在赶来,就是附近设有伏兵。于是,他们为了不遭到大部队的突袭,便慌慌张张地逃跑了。第二天,李广等人见匈奴的大队人马早不见了踪影,这才从容不迫地扬长而去。
从上面的两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博弈中胜者往往都是靠谋略取胜的,而并不完全是靠实力。尤其是在李广的故事中,李广在强大的匈奴部将前是完全没有优势可言的,但是由于他知彼知己,精通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最终不用一兵一卒,吓退了对方数千铁骑,其计策不可谓不高超。所以,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智慧的力量,胜敌一筹,这样才能够扭转不利于自己的态势,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使自己成为博弈的最大利益获得者。
器忠臣与昏君的博弈
忠臣与昏君的博弈要达到均衡,忠臣就要为另一方设置一个两难的局面,这样,另一方就有可能因为有所顾忌而不至于采取过于极端的手段,从而使忠臣得以保全。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臣一向是为老百姓所敬重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想做一个忠臣,就意味着要与当朝昏庸无道的皇帝,甚至是整个官僚群体和官僚制度进行博弈。这种博弈从忠臣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值得赞颂的,但他们却不可避免地在其中成为失败者或利益受损的一方,而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或改善当时的官僚制度。但有些忠臣却不仅有“以硬碰硬”的刚正不阿,更有“灵活圆通”的技巧智谋,因此在与昏君及奸臣的斗争中,能招招皆胜,步步为赢,海瑞的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20多岁的时候,海瑞中了举人,之后他首先担任了福建南平县的教谕,后来升任浙江淳安知县。他很善于办案,无论是什么样的疑难案件,他都能查个水落石出,再加上为官清正廉明,所以海瑞很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也正因此,海瑞常常得罪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