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讲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内心的反省对于道德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孔子也曾经说过:“五日三省吾身也.”可见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和自我反省是有很大关系的。人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所做的事情很多,有时候在特殊的情况下,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而不自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闲下来的时候回头反省自己一天的行为,是否有错的地方,若是有,就要立刻改正,否则错误不断累积,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那个时候就很难改正过来了。因此李叔同强调“静坐常思己过”,若非静坐的时候,也很难把问题想清楚。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都在反省自己。他留下的百万字的日记里,大多数都是对自己行为的反省。
初到京师为官的曾国藩耽于应酬交际,而忽略了学习,于是曾国藩在日记里痛批自己的行为,并决定谢绝应酬,减少交游。
曾国藩年轻得志,因而高傲,喜欢与人争论,结果经常使得朋友之间不欢而散。于是曾国蕃也在日记里反省这样的行为。
创办团练的时候曾国藩一时急功近利,伸手向朝廷要官,结果被雪藏了起来。这让曾国藩后悔不已,在他的日记里也有这方面的自我反省。
曾国藩几乎每天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这些使得他不断改过迁善,优化自己的行为,在官场中也越来越顺畅,终成一代中兴之臣。
然而,我们很多人在闲下来的时候,要么就休息不去思考,要么就想自己受了什么委屈,什么人对自己不好,别人怎么样成了自己思考的对象。这种看似不正常的现象是很正常的。首先,人总是对自己很有信心的,总是相信自己不会做错的,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从自身找原因的,即使有时候能够隐约感觉到,也会给自己找借口,掩盖过去。其次,人们对于伤害到自己的人或事记得总是最清楚的,因此,当我们开始反思的时候,首先进入脑子里的就是那些事情。再次,人们总是喜欢找出别人的毛病,并以此为乐。别人的毛病会成为自己的谈资,也会成为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的有力证据,因此人们在反思的时候多会去思考别人的行为。不反思或者是反思别人的行为对于自己的道德修养都毫无意义的,反而有害,不反思会累积自己的错误,反思别人的错误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以别人的错误和缺陷来证明自己的优秀本就不符合道德。
修身养性就是在不断地知错改错的过程中进行的,若是我们连第一步知错都不能做到,又何谈修身养性呢?人没有天生是圣人的,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面对自己的错误,我们不应该回避,而应该主动寻找,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通过不断反省,逐渐使自己战胜错误,在修养上更进一步。纵观历史,那些知道反省的不仅在道德修养上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而且能够做出一番大成就。唐太宗知道反省,开创了“贞观之治”;康熙知道反省,为“康乾盛世”打开了局面。而那个一生不知反省的项羽则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因此说,自我反省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保障。
邹忌长得漂亮,他周围的人包括妻子、小妾和朋友也都夸他漂亮,甚至比齐国最漂亮的城北徐公还美。邹忌在赞扬声中自我陶醉。直到有一天,徐公来访,他才知道自己“不如徐公远甚”。
邹忌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同时,联想到了国家的境况。于是邹忌向齐王建议,广开言路,一时之间,齐国是门庭若市。一年之后,再也没有人能提出什么意见了。其他个诸侯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纷纷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人们常说:“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知反省的人,别说两次,可能一辈子都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因为不知反省,他永远也不知道绊倒自己的究竟是什么,又怎么可能在下一次的时候避过去呢?进德修业是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情,“进”和“修”都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词语,如果我们不知反省,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骄傲挤满,自高自大。既然已经满了,又怎么能再“进”呢?瓶子里装东西的试验告诉我们,满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反省自己,使自己在反省中不断进步。
8.嫉妒之心不可有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李叔同
李叔同在这里强调了如何对待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他认为,妒忌他人的长处是非常不好。会造成“己短”。妒忌之心的产生主要原因就是自傲。为什么这么说呢?自傲是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它容不得世上有能够和自己平起平坐或者是超过自己的人,一旦出现了这种思想,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或因为德行受到别人的赞叹的时候就会非常难受。
妒忌就像是一条毒蛇,一旦沾染上就很难根除,他会紧紧地缠绕在我们的心灵上,直到迫使我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由妒生怨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我们妒忌他人的时候,就会生出对他人的怨恨之情,有的时候,甚至会采取一些行动伤害他人。
在我们的周围必定也存在着很多妒忌的人。他们看不得别人取得成就,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妒忌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会使得我们的行为失控。有那么一部分人总是不希望比人超越自己,爱慕虚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不择手段。当别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就在背后说三道四,造谣中伤,甚至诋毁别人的名誉。这样的人在群体里,经常会搞一些小动作,以不公平的竞争方式取得所谓的胜利,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妒忌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伤害自己,一旦产生妒忌的心理,就会经常处于焦虑和愤怒的状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愤怒,想方设法而不能超越别人的时候就焦虑。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最终伤害到自己。妒火一旦燃烧起来,首先伤到的是自己,在自己受伤的前提下,才能伤到别人。如果我们不能将妒忌之心消灭,最终将会被妒忌之火烧成灰烬。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名叫庞涓的兵家,曾与齐国的孙膑同学兵法。孙膑非常有才,庞涓十分嫉妒。后来庞涓当了魏惠王的将军,就设法把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孙膑因此不能率兵打仗,魏王只得任命他当了军师。庞涓处以孙膑膑刑,全因嫉妒之心作怪。
孙膑装疯卖傻,麻痹庞涓,在齐国的帮助下,离开了魏国。齐王拜孙膑为军师。后来庞涓于公元前342年迎战援救韩国的齐军,中了孙膑的增兵减灶之计而冒进,于马陵遭到齐军伏兵攻击,庞涓兵败自杀。
妒忌心理严重的人,精神长期受到压抑,会影响身心健康。生活中存在竞争,但是我们要把竞争当作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而不应该把竞争当作是人生的全部。一旦我们把竞争看得非常重要的时候,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非常注意竞争的结果。一旦结果不如意,我们就会非常难受,这个时候妒忌之心就很容易侵蚀我们的内心。在妒忌之心的唆使下,我们可能会做出很多不是出自本心的行为。当我们做完之后,可能就会后悔,在这种长期的精神折磨之下,人很难保证健康。
李叔同说:“莫妒他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当我们看到别人的长处的时候,应该本着学习的精神,从中获益,而不是想办法抹杀掉别人的长处,以彰显自己的长处。事实上在你想要抹杀别人的长处的时候,你的短处也就暴露在别人的面前了,别人就可以利用你的短处轻松地将你击倒。
曹操取得荆州后,兵力达八十万。曹操立刻挥师东进,准备将东吴消灭。这个时候,东吴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他们主降;一派是以周瑜为首的武将,他们主战。这个时候,诸葛亮来到东吴,“舌战群儒”,将江东的文臣儒士全部驳倒。在加上周瑜和鲁肃的劝导,孙权下定决心要与曹操一战,孙刘联盟就此形成。
诸葛亮作为刘方的代表留在东吴,帮助东吴出谋划策。东吴大都督周瑜看出诸葛亮才智不凡,胜过自己,因此,心生妒意,决定将他除掉。于是向诸葛亮问计,让诸葛亮打造出十万支箭,并让他立下军令状,若是十天之内不能打造完成,就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只要了三天的时间。周瑜早就计算好,不让别人给诸葛亮提供造箭的材料。诸葛亮在第三天早上,趁着大雾,开着船前去向曹操索战。由于大雾,曹军看不到究竟有多少人,只能以弓箭阻挡,结果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弄来了十万支箭。这一来,更是增加了周瑜的妒意。
后来,周瑜确定用火攻的时候,突然想起没有东风,激怒之下,生了大病。诸葛亮前去探视,一语道破天机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虽佩服诸葛亮的才智,但是对他的妒意更增。于是派吕蒙埋伏,等诸葛亮借来东风之后,就把他杀了。诸葛亮早就料到了这一点,提前离开了江东。
周瑜恃才傲物,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的缺点被诸葛亮看透,后来三气周瑜,将他活活气死。周瑜本也是聪明之士,只因妒忌之心太盛,结果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