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叔同大师的人生历练课
45087300000004

第4章 历练平和之心——闻谤不辩,宠辱不惊(3)

生活就像一杯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你在里面加盐还是加糖,都又你自己决定,这是你的生活权利。但同时你也应该知道,你要懂得适可而止,毕竟杯子的容量是有限的。人生也一样,适可而止,给自己留有余地。英雄迟暮是一种悲哀,而急流勇退、适可而止才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公元前522年,公子光因为属于他的王位被吴王僚所得,一直预谋伺机夺回王位。而当时伍子胥为躲避楚平王追杀,投奔吴王僚。公子光发现伍子胥有过人的才智,为了完成夺权大业,公子光派伍子胥四处访贤,寻找人才。

伍子胥受命后,不辞辛苦地到处奔波,几乎走遍了吴国的大城小镇。孙武隐居在吴国,伍子胥对此已有耳闻。于是伍子胥寻找适当的机会,十分诚恳的态度和孙武交谈。通过这次交谈,伍子胥越发感到,要想使吴国强盛起来,父兄之仇得以雪恨,非孙武不能。

在伍子胥的精诚感动下,孙武这位有着盖世奇才的军事家,终于走出山野田园,步入政坛,到吴国做了吴王的军帅。孙武励精图治,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吴国的日渐兴旺强盛,尤其在伐楚的战争中,更是功高盖世。战争结束后,吴王大宴君臣,论功行赏,封官晋爵。他征求众臣意见,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这也正合吴王心愿,所有受赏的将臣中,孙武是赏赐最丰厚的。然而,孙武对于吴王给自己的封赏坚决不受,而后又提出辞呈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

功成名就,厚禄高官,不但能够耀祖光宗,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是许许多多人的毕生追求,孙武却将这些看得十分淡漠。那么,孙武所追求的是什么呢?在给吴王的辞呈中,他说道:“臣本是乡野之人,承蒙大王厚爱,深感荣幸。吴国的强盛,征战的业绩,我只是尽了一点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高官厚禄,实在不敢领受,这些战功、政绩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如今,我年事已高,要做的事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留在大王身边,恐怕误了大事。请求大王恩准,让我回归田园,过清静平淡的生活。”

一代英豪,就此激流勇退,留得一世清名与人间。功成身退作为一种处世的智慧,它不仅仅可以宽解人于一生终结之事,也可以宽解人于一事终结之时。古语有“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朱子也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这些都说明了功成身退,却为“大智若愚”,实乃明智之举。

半开的花,才让我们期待它明天的更美。李叔同大师的一片苦心就是要告诫我们凡事当“知止”,给自己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方可避免走向极端。要知道,完全绽放开来的花怎么能够持久?只有半开之花才“最为亲切有味”。

8.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李叔同

戏曲舞台上,一出《将相和》,历千古而不衰,其原因除廉颇憨直豪爽、知错即改、诚心服理外,恐怕就是蔺相如不计私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非凡气度了。面对寻衅而来的武将,蔺相如不气不恨,不以牙还牙,而是一再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使他自动“负荆请罪”,最后结为生死之交。它宣扬的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让”是我们从小就接触到的品德修养。在我们小时候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上就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人人都能够说出来。“让”人不是怯懦,而是一个人平和心的表现。《菜根谭》中有云:“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有理让人三分,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定会快乐安详。

有一次,皈依佛门后已是弘一大师的李叔同生病期间,听众们明显地感觉到,弘一法师的讲演,已不如先前那般声宏力足了。于是,在感激其涵育化导的同时,也在为他的健康担心着。

此时的弘一大师已经整天断食,只饮开水。但对于药品亦一律拒绝。众多崇敬者得知弘一法师有病,又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都很着急。有一位在俗时的好友罗元庆居士雪中送炭带来了十二粒时下正是紧缺的奎宁丸,交与他的弟子黄福海,当黄福海把药送到弘一大师下榻的温陵院时,弘一法师只收了别的几种普通药品,就是不收奎宁丸。他说:“这药目下是很贵的,我不是疟疾,请带还罗居士转施他人为宜。”

黄福海见弘一法师坚决不收,便说:“罗君既然让我送来了,请法师收下一半,留着以后也许用得着。”弘一法师只好收下了六丸。过了两天,又托人将这些奎宁丸送了一位正在患着疟疾的小和尚。

这正是弘一大师的谦让之风,苦海无边,把福音让给了他人。生活中,大家在一起交流工作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但是,如果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服软认输,那么最终会因为这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彼此伤了和气。其实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如果当时能够彼此谦让一下,忍让三分,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就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荡,富有修养,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我国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如果老百姓做错了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此举深得人心。

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说的那样仁厚,曾经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肉汤打掉在他的身上,看刘宽会不会发怒。结果,夫人的良苦用心落空了,如果是换了别人,不是把婢女责打一顿,也一定会把婢女怒斥一番。而刘宽不仅没有发脾气,反而主动去问婢女:“肉汤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可见刘宽为人宽容的度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还有一次,有人认错了牛,硬说刘宽驾车的牛是他的。这事要是换了别人,不将那人拿到官府去治罪,也要狠揍他一顿不可,可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还给刘宽,并向他赔礼道歉,而刘宽非但没有责怪那人,反而好言安慰了他一番。

很多时候,我们无论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就不肯给人方便,让人一步,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让自己到处碰壁,到处遭受阻碍。不肯让人三分,结果自己也到处不方便。如果大家都能像李叔同大师那样,在自己面临问难之时,心中想的仍是别人的需要,把自己急需的福利让与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在就变成了“美好的人间”。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应该主动显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容人之雅量。大部分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面子,强词夺理。一旦自己得了“势”,便决不饶人。在这种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刘宽那样,即使自己有理,也应让谦让三分。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让出了台阶,也是为自己攒下了人情,留下一条后路。

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争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争论。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因此,做一个能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相反,那些只知道对人吹毛求疵,又没完没了地批评说教的人,怎么会拥有亲密的朋友呢?人们对他只有敬而远之!

学会谦让别人,别人才会在自己理短时谦让你。所以无论如何请记住,哪怕你的“理”再大,也要记得谦让三分。

9.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骤时立得定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李叔同

在花繁柳密、欲望诱人的境地,不为所获,能够拨得开,丢得下,这才是英雄的做法;在风狂雨骤,危难袭来的关头,无所畏惧,立得定,站得住脚,这才是志士的本色。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执着于我们所追求的一面,却忽视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如果我们能够不为繁花沾心,不被密柳缠身,来去自如,心灵自由,就不会因为好景不留而伤心。这样,我们也才能得到自然界更大的生机和趣味。弘一法师李叔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灿烂至极必将归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