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叔同大师的人生历练课
45087300000006

第6章 历练说话之法——无辩息谤,不争止怨(1)

说话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如何以巧妙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能够让人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如何能够营造良好的讲话氛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的能力。同时,说话又是一门艺术,做好人、做好事首先就要学会说好话。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既能为我们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使我们做事事半功倍。

1.言多必失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李叔同

俗话说:“言多必失”。一个人在盛怒时所说的话,容易伤害到别人,也容易造成磨擦,所以如果我们能忍一时之气,就不会造成无谓的纷争。人在高兴的时候,总是喜欢施与别人一些自己无法兑现的承诺,就如同一张空头支票无法支付现钱一样。尽管这是善意的,其本意也不是以欺骗为目的的。但是当人在过度兴奋时完全来不及考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当别人带着你的承诺来找你兑现的时候,你必定失信于人。

在《李叔同说佛》一书中的“改过实验谈”中他曾经提到十条为常人所不慎注意的事情,其中就有“寡言”一说。李叔同认为:“此时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子贡引孔子‘驷不及舌’之说诲人,这就是俗语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若讲了错话坏话,很难追回,后果堪忧。言多必失,要引以为戒。”

有时候,一个人不经意地说错了一句话,或者泄露了一个机密,就会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所以说:“危莫危于多言”。其实说话的目的,主要是沟通彼此间的思想、看法,一句话说出来,除了传达自己的意思,也要能够让对方喜欢接受;如果经常发言不当,造成对人的伤害,最好能学习古人的“沉默是金”。即使说的时候,你也要能先思而后发言,尽量减少说话的过失。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但总是有自以为是的人在这个道理上犯错。人多的时候,他们总是不失时宜地为获得浅薄喝彩而卖弄。说话不分轻重,只要嘴巴一张,便是狂言乱飞,甚至通过贬低他人的手段,来显露自己的能耐。舌头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祸害。舌头能帮你也能害你,所以,如果你管不好自己的舌头,就要面临祸从口出的灾难!

南北朝时期,贺若敦为晋的大将。他自以为功高才大,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惟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口中多有抱怨之词。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大发怨言。

这些怨言被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若干年后,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

隋朝当时的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但是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这时因贺若弼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对贺若粥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此时,贺若粥再也不攻击别人。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正所谓“言多必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不负责任的背后瞎说,毫无根据的怀疑猜测,不经调查的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杂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给人世间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在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自己也受到恶报。

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身份,不免都会有喜怒之时,我们不管处于何种状态都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你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对他人来说,都是一种承诺。“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告诫我们说出来的话就要去执行,做人一定要慎重承诺。

所以,得意时勿出骄泰语。失意时莫发激愤言。上司给了我们两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有些时候,“沉默”确实“是金”。只有管好自己的嘴巴,才会为自己摆脱那些不必要的麻烦。

2.闲谈莫论人非

闲谈莫论人非。

——李叔同

弘一大师告诫我们说要“静坐多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古今不少人把这句话作为做人的座右铭,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人在聊天的时候,总是习惯把数落别人的短处和缺点作为话题,实际上这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还会降低我们自身的说话水准,沦为一个爱嚼舌根的人。因此,在我们平时与人聊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别人指手画脚。

古人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与人交谈,说说对方骄傲的事、开心的事,无疑是拉近距离、笼络感情的好办法。但是说别人的事也是很有风险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想被人提及的隐私,一旦你不小心触碰,难免落个搬弄是非的嫌疑,再说什么也于事无补了。祸从口出,不要以为自己在背后说的话不会传到别人耳朵里,遇着一个大度的人,人家可能不理你;遇上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人家可能会记恨你,跟你过不去,最后有可能酿成大祸。所以,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你的心里要有分寸。如果有人一定要你对某人做出评价,那么我们就要尽量拣这个人身上的优点说。这样的话,如果你赞美别人的话传到对方耳朵里,他一定会对你很有好感。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话不要随口就说,更不要在别人背后嚼舌,如果对对方感到不满,就当面和他谈。而赞美别人是你一定要学会的,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到他人赞美自己,学着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这很重要。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老夫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这句话中,孔子向弟子们提出了做事要敏捷、言语要谨慎的要求,其用意也是为了让弟子远离人我是非。对我们来说,当要评价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在心中多想想,自己说出去的话是否符合事实,是否会伤害别人。做到可说可不说的话最好不说,不能说的话坚决不说,必须说的话要思考后再说。若是口无遮拦地随便乱说,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与自己修养和兴趣爱好的不同的人,难免对别人的言行举止看不顺眼。一旦我们对他人怀有成见,就会在别人面前说这个人的是非。俗话说得好:“纸里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经常说别人的是非短长,迟早都会传到别人的耳朵里面去,从而引起当事人的怨恨甚至报复,给自己带来灾祸。

山中之王老虎得了重病,躺在山洞里静养。很多动物都纷纷前来探望,并带来了礼物,只有狐狸迟迟没能露面。狼因为一直和狐狸之间有过过节,彼此不和睦,于是就趁机跑到老虎面前诋毁狐狸。

狼说:“您身为百兽之王,山中的多由动物都很尊敬、爱戴您!可是,您现在生病了,大家都希望你尽快好起来,都来看望您,可惟独狐狸扬言您一定不会好,也从不来看您。他一定觉得您的病好不起来了,所以才会这样怠慢您!”老虎听后非常气愤,声称要给狐狸最严厉的惩罚。

这时狐狸正好赶来,听到狼在说自己的坏话。于是狐狸就向老虎解释说:“大王,我之所以迟迟不来,并不是怠慢您,而是在到处给您找治病的方子,我更希望您早日恢复健康。”“那你找到方子了么?”“找到了”狐狸告诉他,“只要把一只狼活剥了,趁热将他的皮披到您身上,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结果刚才还在老虎面前说狐狸坏话的狼,很快就被老虎剥掉了皮。

宋代慈受禅师在《训童行》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慈受禅师告诫世人,要想修行,首先要学会不说他人是非,少言多听,因为说他人是非的人最终会因自己的是非之语而自食其果。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学识和人品并不是靠过多的话语来显露的。适当地减少自己的话语,别人会认为你很有涵养,从而对你尊重有加。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过失,绝对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别人,也不能用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议论别人。要学会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待己之心待人,若能如此,我们就不会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了。

弘一大师李叔同曾说: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所以,闲谈时我们也要把住自己的嘴,该闭口时且莫言。别人的是非不要从我们的嘴里说出去,人言可畏,流言蜚语足以重伤一个人。因此,在我们谈论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扪心自问是否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所议论的人。流言止于智者,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做一时的智者却很难做一生的智者。

3.“讷于言”是最好的武器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李叔同

弘一法师在世时,喜欢对第一门说的一句话就是“寡言”,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在面对诽谤时一定要保持应有的理智,学会装聋作哑,因为只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武器。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一个人的修行算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曾经有一段时间,弘一法师因为忙于个人应酬,所以被人指责“以前如闲云野鹤,独来独往,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了一个‘应酬的和尚’”。但他并没有去辩解什么,而是一方面检讨自己,一方面对此表示了沉默。弘一大师的这种方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讷于言,沉默才是金。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生活中谁都难免要遇上难堪的误解,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对此我们要做到心如止水,不要让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而变得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而装聋作哑之人是不会和别人起争斗的,因为他们听不到也说不出,让那些欲与其争斗的人只能怏怏而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敏于行讷于言的巴金先生,曾受过无聊小报、社会小人的谣言攻击。巴金先生有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我惟一的态度,就是不理!”因为受害者若起而反击,“小人”反倒高兴了,以为他们编造的谣言发生了作用。精通哲学、文学和历史学的胡适先生在《胡适来往书信选》致杨杏佛的信中写道:“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反损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巴金、胡适面对他人的辱骂所表现出的低调、幽默、宽容,不失为排除心理困扰的妙药良方。

任何人都难免要遇上他人的误解、批评和辱骂。无论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你千万不要因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昕的辱骂而失去理智。获胜的惟一战术,就是保持沉默,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只会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

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当众出丑,带来的只是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又能怎么样?只能加深对立情绪,加深对方的怨恨,在旁观者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鸡罢了。所以说,“讷于言”是我们一把最好的武器。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曾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然而一位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问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而且改革一事很敏感,如太子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你父皇说不定也会起疑心,觉得你干涉过多他的事,到时你将何以自明?”一席话说得太子当即顿悟,于是立刻闭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世上之事纷乱复杂,真真假假,有时候看着聪明,其实愚蠢之极。《老子》一书中写道:“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讷于言”是“无声胜有声”的智慧,是聪明人的最好武器。

老子曾对孔子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在发生争辩的时候,大家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好口才就一定要滔滔不绝。其实,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可以引起对方注意,使对方产生迫切想了解你的念头心。理学家常常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别人,但现在人们逐渐发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很多时候沉默与精心设计而说出的话语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心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在商业或私人交际中,无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不要总认为过多的语言就能显示出一个人怎么样怎么样,就能取得尊重或者说服别人。其实,只要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会不以为然。对于自信的人来说,“讷于言”是他们的最好武器,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表现得沉着冷静,胸有成竹,用气场来代替语言,往往能不战而胜。

4.闲谈戏谑莫伤人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