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难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简单介绍此歌的背景,引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展示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导学生从日本国内、国际、中国国内形势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设问: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让学生阅读课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学生议论之后教师归纳: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②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③认为国联会制裁日本。④认为让出东北,可确保其他18省的安全。上述四点都是蒋介石为其妥协退让的辩解。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所代表的和维护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终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二、“一·二八”事变
展示有关“一·二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楷体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经过,十九路军及上海军民的抵抗事迹。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
通过展示有关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图片,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的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述福建事变时,教师可联系“一·二八”事变以及事变后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史实来分析福建事变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福建事变的特点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反蒋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部分,反蒋抗日是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
2.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影响
二、“一·二八”事变
1.“一·二八”事变
2.淞沪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共的抗日宣言
2.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
a.抗日义勇军
b.东北抗日联军
3.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的抗日反蒋斗争
a.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b.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福建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