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谦忍大智慧
45109300000012

第12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忍性修身二(4)

春秋时鲁国人闵损,是孔子的学生,他小时受尽后妈的虐待。冬天的时候,后妈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着棉絮做的棉衣,而给他穿芦花絮做的棉衣。有一次他和父亲外出,他与两个弟弟拉车,路上,他的两个弟弟面色红润,脸冒热汗,而他却浑身颤抖,面色灰白。父亲以为他偷懒,就用鞭子抽打他,鞭子抽破了棉衣,芦花飞了出来,他父亲仔细一看才恍然大悟,气愤万分,要立刻返回家中把妻子休掉。闵损一看,马上跪在地上哀告说:“母亲在这儿,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离去,我兄弟三个人孤单!”父亲见他的话婉转而近情理,就打消了休妻的想法。这位后母听说了闵损的话,非常惭愧和感动,以后她痛改前非,待闵损如同亲生儿子。受继父母虐待一类的事,现代社会也屡见不鲜。虽然可以诉诸于法律解决,改善待遇,但感情因此破裂,难以弥合,闵损忍受继母的虐待,当有了报仇解恨的机会时,他却为后母及两个弟弟的前途着想,跪下为后母求情,他这样做,既和睦了兄弟、又说服了父亲、感动了继母。天底下只要良心未泯的人,谁能不为之感动呢?这也足见“忍”之效果!

如果说闵损的忍让是因为血缘关系,毕竟他们是同一个根,这还比较容易做到。那么邻里之间或对与己毫不相干的人也能忍气让利,就更是难能可贵的。古时有个叫陈嚣的人,他有个邻居叫纪伯,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嚣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一挪。这事被陈嚣发现后,心想,你就是想多要点地方嘛,我尊重你的愿望、满足你的需要,纪伯回家后,陈自己又把篱笆墙往后挪了一丈,给纪伯让出了更大一块地盘。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多出许多,觉察到陈嚣在让他,他很惭愧,不仅把侵占的地还给闵家,还主动向后退让一丈。这事让当地的周太守知道了,非常赞赏陈嚣的行为和这行为带来的互让效果,还命人立碑表彰,并将这个村子改名叫“义里”。

因此,古人在交际上也很注意相互忍让,从而可以促进了解、消除误会。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学的鼻祖,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办了我国古代的私学,据说他有3000名学生。他的教学活动有个特点,很少在教室里上课,而是经常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边旅游边教学。

有一次,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和蔡国交界之处,带的干粮全吃完了。

老师和学生几天都没吃上一顿饭,甚至连野菜汤也喝不上,饿得大家东倒西歪,寸步难行,只好白天躺在地上睡觉,以保存体力。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是个十分机灵的人。

他看大家实在是走不动了,就一个人暗暗地到一个村子里去讨米,好心的人送给他们一些米。

他把米带回来后,就点火给老师同同学们煮饭。等到饭差不多快要煮熟的时候,坐在远处的孔子看到,颜回伸手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搁在嘴里吃了。孔子假装没看见,心里却嘀嘀咕咕:“怎么,颜回这个学生能这样呢!饭还没熟呢,他怎么就先偷偷地吃起来了?”在孔子心目中,颜回是个十分好的学生,平素很受孔子的器重。孔子心想: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呀,关键时候就经受不住考验了……过了一阵后,饭煮熟了。颜回首先给老师孔子盛了一碗饭,请老师吃。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在睡觉的时候,我梦见了我死去的父亲,这碗饭如果干净的话,我先用来祭奠我的父亲。”

孔子的话是话里有话的。颜回因心里很坦然,没有做什么亏心事,自然没有听出老师话里有话。他见老师对他的父亲这样虔诚,急忙阻拦道:“老师,这可不行。刚才我烧饭时,没注意,有炉灰掉进锅里,我觉得把弄脏了的那点饭扔掉,太可惜了,我们弄点米来不容易。要是让老师和同学吃了,也不好。因而,我就把它抓起来吃了。这锅饭不干净,可不能用它祭奠您的令尊大人!”

孔子听后,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才恍然大悟。他对刚才误解颜回感到十分不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刚才做饭时,颜回把落上炉灰的饭吃了,我以为他是……我认为是亲眼所见,就可以坚信不疑,看来光凭眼睛看到,还不能完全相信。假如是单凭主观臆测,更是容易将问题弄错。刚才是我错了,颜回,我冤枉了你,对不起。同学们,你们要记住,要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呀!”

孔子为此事一直感到内心歉疚。可颜回却还如以前那样心地坦然,依旧非常尊敬他的老师。

在人际交往关系中,古人也有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别人的事,也不乏其例。

《春秋》,是鲁国史官编纂的编年史,据说曾经孔子整理修订来表达其“微言大义”,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尊为“经”。《春秋》经文极为简略,很难读懂。因此,从战国到西汉就出现了三家注释,即左氏、谷梁和公羊,合称“春秋三传”。三传各具特色,谷梁、公羊两家偏重用义理解释《春秋》,变成了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左氏对《春秋》的解释,比其他两家详尽,是最好的。东汉桓谭在《新论》中说:“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传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左传》用大量历史资料来解释《春秋》,其中有补充和纠正的地方。所以,《左传》成为研究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4年之间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学名著。

就算《左传》,后人也不容易读懂,注家纷起。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在潜心研究《尚书》、《诗经》、《易经》、《三礼》和《论语》的同时,决心给《春秋左氏传》作注。郑玄在注释过程中,一次外出旅行,夜宿客舍,听到外面车上有人给旁人讲述自己注释《春秋左氏传》的意见。郑玄仔细倾听许久,觉得和自己的观点一致,马上跑出来和那人交谈。最后,他说:

“我早就想注释《春秋左氏传》,尚未完成,先生刚才所说的,看法和我一样。应当把我的注释稿本全都送给你。”那个人就是后来以《春秋左氏传解》著名的东汉学者服虔。

服虔完成《左传》的注释,自然有郑玄慷慨赠稿之力,更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服虔少年时代家境贫困,可是他立志求学。他着手注释《左传》时,想多参考别人的意见,听说崔烈在给学生讲解《左传》,他便埋名隐姓去当崔烈学生的佣工。每逢崔烈讲学,服虔便立在门外偷听。后来,他了解到崔烈的见解不一定比自己高明,开始同崔的门徒议论。结果,被崔烈发现,两人结为至交,相互切磋。

东汉时代,还没有“润笔”之说,然非常重视名望。郑玄让稿,并不影响其学术地位得到人们的承认。服虔接受郑玄的部分稿本,也没影响自己的创造性研究。郑玄赠稿,服虔潜心研究,最终写成《春秋左氏传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美谈,值得大书一笔。古代文坛的优良传统,当代人好像不该忘怀。

忍,在人际关系中很重要,先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打下了基础,古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

春秋时代,晋国有个正卿,叫范武子,历任上军、中军元帅,并兼太傅,执掌朝政。尽管功在社稷,权倾朝野,可是从不居功自傲,待人谦恭有礼,晋国上下无不爱戴。其子范文子在他的教育下,更加有功不居,谦逊让人。

鲁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范武子退休,范文子代父为卿,报效晋国。有一天,范文子下朝回来迟了,他父亲问他为何回来那么晚,他有点得意地答道:“秦国客人出了几道怪题想为难大臣们,大家果真被难住了,只有我答上了三道。”范武子一听,顿时沉下脸来,生气地教训他道:“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那些大臣并不是真的答不上来,他们是要让长者回答。你居然如此无礼,三次抢先发言,一点都不知道谦让!”话音没落,就举起拐杖打将起来。

此后,范文子牢记父亲的教诲,幡然悔悟。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国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国、卫国都派使臣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中军元帅谷阝克和范文子、栾书,统帅上、中、下三军六万人马,乘战车800辆,同齐军在鞍会战,大获全胜,还差一点没有活捉齐顷公,逼使齐国将汶阳之地归还鲁国,并于袁娄订立盟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晋鞍之战”。

晋军凯旋,举国欢迎。那一天,范武子也早早地站在欢迎的人群之中,看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将士们一队队地过去了,还不见儿子的影子,直到最后,才看见范文子走过来。他报怨儿子说:“难道你就不知晓我正等你吗?你怎么走在最后呢?”范文子从容地向父亲解释:“军队打了胜仗,臣民举国欢迎,我假如走在前面,大家就会把敬佩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那么,我就抢去了主帅应当得到的光荣。我不能那样做。”范武子一听,十分高兴,对儿子夸奖道:“你做得很对,你如此谦逊,就会远离祸患,我放心了!”

谷阝克见到晋景公,景公慰劳他说:“鞍之战大胜,全靠你的指挥呀!”

克推让道:“这是您平时训练的结果,另外,他们几个同心协力,功不能没,我有啥能耐。”轮到范文子进见,景公也同样慰劳,范文子谦让道:“我只不过是临时代行上军元帅荀偃的职责,按照他的吩咐办事,服从谷阝克的号令指挥罢了,我有什么功劳。”最后,下军元帅栾书进见,景公也同样地慰劳他。栾书谦虚地说:“那是由于范文子指挥得当,兵士服从指挥,拼命杀敌,我没啥功劳。”几位元帅互相推功,全都谦逊有礼。

后来,在范文子的教育下,其子范宣子(士勹亡)也彬彬有礼,深受国人尊敬。范文子去世,范宣子被任用为中军元帅,他说什么也不接受,坚持要让比自己强的老将荀偃担任,自己甘愿做荀偃助手,后因功被晋升为正卿。

以礼让传家,一门三代全位列公卿,谦恭有礼,被传为千古佳话。

在人际关系中,自己给别人忍让,给人以恩惠,一般也会受到别人的回报,故古人早就有投桃报李之说。

汉宣帝刘询的爷爷刘据,被武帝立为太子,后来因为所谓作乱获罪,全家被杀。当时刘询才生下几个月,亦被收入狱中,等待处决。

廷尉监丙吉受诏参与审查此案,他可怜刘询无辜,便私下挑选了两个在宫中服役的女奴,一个叫胡组,一个叫郭微卿,精心喂养刘询,并将他们安置在宽畅、干燥的房子里。丙吉每天都要去看望两次。

武帝晚年多病,又很信神鬼,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他下令把关在狱中的所有人犯,不管罪行轻重,一律杀掉。刘询自然亦在应杀之列。当使者赶到时,丙吉紧闭大门,拒绝使者入内,大叫:“天子曾孙在此!普通人无辜被杀尚且不可,更何况天子的亲曾孙!

”使者不敢冒然,只好向武帝如实报告。武帝忽儿明白过来,叹道:“这大概是老天的安排吧!”不但没杀刘询,还取消了原来的命令。长安狱中的人犯由于丙吉而得以活命。

丙吉感到把刘询作为犯人留在身边,总不是办法,于是想办法把刘询送出去。刘询离不开一直喂养他的胡组和郭微卿,丙吉又自己拿钱,把这两个人雇出来照看刘询。后来,供应刘询的官粮断了,丙吉把自己的粮食、肉类,月月按时送到刘询那里。刘询身体不好,经常得病,好几次几乎要死,多亏丙吉百方求医和调理,才能保全性命。直到刘询大一点了,才把他托到一个可靠的人家里。

刘贺被霍光废除后。丙吉推荐十八岁的刘询。霍光欣然同意。刘询就这样当上皇帝。

刘询上台后,丙吉的官也渐渐做到御史大夫。可刘询并不知道丙吉对自己的保命抚养之恩,丙吉也从不提及。所以,谁也不知道他还有这么一份大功劳。后来,有个早已外放的宫女,叫人上书天子,陈述自己曾经有抚养天子之功。刘询叫人查问,这位宫女说出丙吉,说丙吉可替自己作证。刘询叫把她带到丙吉那里,丙吉却责怪她道:“你确曾抚养过天子,但十分不谨慎小心,我为此还打过你,你还谈什么功劳!倒是胡组、郭微卿有抚养之恩。”于是,丙吉奏明了胡、郭二人抚养刘询的辛苦情况。刘询下令寻找二人,可惜二人都已死了,就厚厚地赏赐了他们的子孙。至于这位宫女,刘询也还感恩,赐钱十万,并亲自接见。一问,才明白自己所以能活下来,所以能有今天,全靠丙吉。可丙吉直到奏明胡组、郭微卿两人功劳时,仍旧没有提及自己、表白自己。刘询十分赞赏、感激敬重他,封为博阳侯。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些情况,无不赞扬丙吉有功不夸的品格。

五、待人应真诚——忠信之忍

《山鬼》乃屈原的《九歌》中的一篇,它描写了山鬼——山中女神很真心地等待自己的爱人,终未见来,她因此而思前想后,忧思哀怨……山鬼的无比衷肠诚意与敏慧狡黠,汇集成了一个精灵的意象,千百年来,一直留存于人们的脑海中。

洪应明结合山鬼的意象作比喻,强调了个人在待人接物时,一方面应精明练达,另一方面必须奉献出自己的诚意。这是有历史依据的,源于中国古典文化一向推崇“诚”,“诚”乃一种发自我们内心的诚挚之意,当作为人之道,“诚”就是信实无欺、真实无妄。

一个人在处世时,能诚实待人,他就是十分聪明者。下面就列举一些以诚待人的聪明者。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经常教导子女要诚实无欺,并以身作则。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她就诓哄孩子乖乖,说回家后就杀猪给他吃。等她赶集回到家里,一眼就见曾参正在磨刀打算杀猪,她急忙拦住劝阻:“我刚才这样说,只是为了哄住孩子,你怎能当真呢?”曾参对此很不以为然,说:“我们不能哄骗孩子,因为孩子时刻在模仿父母,现在你哄骗他,等于教他用同样的办法去哄骗别人;而且当他知道你是在哄骗他时,他就不会再信任自己的母亲了,将来你又怎样教育他呢?”最终,曾参还是杀了猪,让孩子吃到了猪肉。更重要的是,他使儿子懂得了做人须诚实的道理,父母的威信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更稳固了。

人与人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关系,有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也有上级与下级的隶属关系,上下级之间同样需要真诚相待,据此才能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识。西周时期,周公代替年幼的周成王执政,集天下军政财权于一身,就算如此,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礼贤下士、真诚地对待部属,他曾就此告诫自己的儿子伯禽道:“我作为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地位已经是很高的了。但我有时洗一次头,还要三度停下来握住散乱而又湿漉漉的头发,吃一口饭,还要三次停下来,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马上动身去接待来访的天下仁人贤士,即使这样做了,我还担心失去了天下有才能的人呢。”凭着这种赤诚的态度同客气的言行,周公以天下为己任,虚怀若谷,竭诚揽能招贤,巩固了周朝的江山,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曹操特别赞誉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也正是那些专搞阴谋诡计、自高自大的政客所永远不可企及之处。

真诚待人,应切记!

在生意场上,古人也注重信誉,讲求商品的质量,否则到头来自己会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