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谦忍大智慧
45109300000032

第32章 莫为名利遮望眼——忍名让利二(7)

东汉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阳人。少年时喜欢读书上进。汉安帝时,被举荐为秀才。起先担任荆州刺史,后来任命东莱太守。路经昌邑的时候,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以前在荆州做官时所举荐的秀才。晚上,王密怀里抱着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为何呢?”王密说:“现在是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

”王密马上惭愧地离去了。杨震的第二个儿子杨秉,字叔节,精通京房《易》学,通晓《尚书》、《左传》。担任侍御史,好几次出任豫州、荆州、徐州、泗州的刺史。从担任刺史以来,俸禄为2000石,他按上任的日子来计算所接受的俸禄,多馀的部分一概不拿回家。过去的下级官吏送给他的钱财,他也一律闭门不收。汉桓帝继位后,升任尚书。后来唐太宗经过杨震的墓,曾亲自写文章祭祀他。

东汉钟离意,字子何,是会稽山阴人,被举为孝廉,汉明帝时任尚书。那时,交趾太守张恢由于贪赃枉法被处决了,家中的财产都被抄充公,皇帝在朝廷上将这些财物都赏赐给了各个大臣。钟离意获得珍珠美玉,但他把这些珍宝全都扔在地上,也不拜谢皇上的赏赐。皇帝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回答说:“孔子忍受口渴,而不喝盗泉之水;曾参经过名叫胜母的街巷,便停车回转,这是由于厌恶它的名字。这些珍宝因是赃物,因而就是肮脏的,我因此不愿意拜谢。”明帝听后,感叹地说:“尚书的话真是清明啊!”从而就用府库的钱另外赏给了他。

东汉张奂,字然明,敦煌酒泉人。被誉为贤良,拜为议郎。汉桓帝时任属国都尉。当时南匈奴侵犯美稷、东羌。张奂把南匈奴打败。东羌的首领十分感谢张奂恩德,送给张奂20匹马。先零的酋长又送给他八只金耳环,张奂先是接受下来,但马上招集主簿,面对着那些羌人,以酒祭地,说:“就算马同羊一样,也不能进入我的马房;就算黄金和谷子一样,也不能入我怀中!”然后把马和金全部还给了他们。像这样清廉正直的人,远近之人,大家都心悦诚服的。从此,汉朝的政令在边地畅行无阻。

晋人王修龄曾经住在东山,非常贫困。当时,陶胡奴是乌程县令,送给他一船米,他推却不愿意接收,并且直接回答说:“我王修龄假如饿了,自然会向谢仁祖要吃的,不需要你陶胡奴送来。”胡奴是陶侃的儿子。谢仁祖是谢鲲的儿子,谢安的叔伯哥哥,名尚,当时是镇西将军。他宁愿靠亲也不靠官。

晋人山涛,字世源,河内人。少时很贫困,可是与众不同。起先担任史部郎,后来升任尚书。由于母亲年老要求辞职,写了10次奏书皇上才同意。皇帝看山涛很清贫廉洁,赐给他许多东西,待遇非常优厚,当时没有人比得上。开始,山涛还是百姓,家里很贫穷,等做了官之后,仍然很节俭,赏赐的物品和所获俸禄都送给亲戚朋友。开始,陈郡袁毅曾经担任鬲令,喜欢贪污,又喜欢贿赂当官的,以获得虚名。他也送给山涛一百匹丝,山涛不想同别人不同,接受了这些丝,把它们藏在阁楼上。后来袁毅所做的事情败露,被押在车里送去审讯,凡是接受他贿赂的人,全都受到检查。山涛从阁楼上取出丝交给检查的官吏。这些丝经历了好几年时间,上面布满了尘土,印封仍如以前的一样,没有打开过。

俗话说:吃了人家口短,拿了人家手软。这是由于不知忍取予,为了私欲和贪欲而行事带来的后果。相反,反贪拒贿,做事才能不坏法度,理直气壮;做人才能做的正。

北齐人李幼廉是赵郡高邑人,他小时候就寡欲无食,从不向别人提什么要求。

有人故意以金钱及其它珍罕之物来试他,他坚决不收;要是强塞给他,他就扔在地上。州官由于他这么小就如此廉洁,便给他取名幼廉。进入北齐时,他担任了南青州刺史主簿。州中有一个叫徐乾的人强横而富有,历届州官都不敢把他怎么样。李幼廉刚上任,就判他有罪,将他抓起来了。徐乾私下同李幼廉接触,希望免掉他罪过,报酬是黄金百铤,十个奴婢。李幼廉不为所动,没有接受,最后还是把他杀掉了。没有私欲,才能坚持秉公执法。

南宋人褚渊,字彦回,家在河南阳翟。少年时就有清廉的名声,做官一直做到史部尚书。一次,有一人拿着一块金子向他求官做,希望任一个清闲的位置。

他拿出金子对褚渊说:“这件事情别人都不知道。”彦回说:“你本来就能得到官做,为什么还要凭这个东西?你假如一定要给我,那我不得不向上秉告此事。”

此人十分惭愧,将金子收好走了。后来褚渊说出了这件事,但没有说这个人的姓名,因此当时也就没有人知道这人是谁。彦回拒贿有方,又不损人名气,实在是一个君子。他不仅不贪图金钱,同时不因为取小利而害大义,更是一个为人正派的人。

假若不忍显富之心,不再精心筹划,挣来的财富立刻就会化为乌有。所以取要忍,予也要忍,只有具有正确的取予观,才能干好自己的事业。

石显是西汉元帝时候的一个宦官,他聪明又能干,善于察言观色,猜测皇帝的心事,恰到好处地恭维元帝,因此很受信任,被任命为中书令。中书令专管传达、宣布皇帝命令,地位重要,权力很大,石显就靠这个机会,陷害那些反对过他的人。前将军萧望之等一批有才干、有名望的大臣,被他害得有些砍头,有些自杀,有的判刑,有的终身免职。

石显明白自己得罪的人多了,生怕别人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就看准时机,故意安排一些事情来获得皇帝的信任。有一次,汉元帝派他出宫办事,他动身前先对元帝说:“今天要去的地方较多,恐怕回来太晚,宫门关了,请皇上命令守门人得开门让我进来。”元帝同意了。这天他故意等很晚才回来,宫门当然关了,他就大声对守门人说:“皇上命令我出去办事,允许我晚些回来的,快开门!”

过了几天,真的有人上奏章告发石显假借皇帝的命令开宫门,汉元帝笑着把奏章拿给石显看。石显流着泪说:“皇上偏爱我,信任我,大臣们都十分嫉妒,想方设法陷害我。今天这件事幸亏皇上知道真相,否则我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啊。以后这样的事一定还多,我官职小,地位低,哪是这些大臣们的对手!您还是免掉我的中书令,让我干些粗活,以免得罪这些大臣,也好多活些日子,多服侍皇上几年吧!”汉元帝看他说得很可怜,心里十分难过,几次好言好语地安慰他,还赏了他许多财物。从此,汉元帝更加信任石显,大臣们更不敢说石显的不是了。

石显害死萧望之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说石显嫉贤妒能,陷害忠良。石显听到这些议论后非常担心,就找机会洗刷自己。当时有个叫贡禹的人,既有才学,又守气节,可是只当了个谏议大夫,石显就主动同他拉关系、套近乎,又在汉元帝面前大力推荐他,使他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御史大夫。人们知道了这件事,都改变了对石显的看法,说:“石显这人还挺不错的嘛!以前说他妒忌、陷害萧望之,看来是误会了!”

石显就靠这样的巧妙安排,不断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取而应讲道,古人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

汤斌,字孔伯,号潜庵,河南睢州人。公元1655年,清朝的顺治皇帝亲自选派了18个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官员去各省担任地方官,汤斌也是其中的一个,他被任用陕西潼关兵备道道台。潼关地处陕西、河南的交界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通要道、军事重镇。当时明朝的桂王朱由榔在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建立南明王朝,战争未息,清朝军队南北调动频繁,潼关为必须经过的通道。军队过镜,粮饷的索取,民丁的调派,车辆的征集,和其他各种供应,使老百姓苦不堪言。

汤斌到任之后,一方面召集流亡在外的老百姓,加以安抚;一方面派人在潼关外面设立接待站,供应军队所需物资,可是严格禁止军队在关内停留。一次陕西总兵陈德之带领兵士2万人,奉命调往湖南,到了潼关以后,他用母亲病了为借口,不走了。汤斌急了,两万人的供应可是个大问题啊!多停一天就要多增加一份老百姓的负担和痛苦。他向陈德之陈述困难,请求军队早点开走。陈德之提出条件,说他的军队都是步兵,从陕西至湖南,路途遥远,一到湖南就得打仗,徒步行军,将削弱战斗力,要求汤斌征集5000辆车子让士兵乘坐,送到洛阳。汤斌说:

潼关附近地区已经民穷财尽,他尽力征集能征到2000辆左右,再多就不行了。

陈德之说:2000辆也行,只是不足的3000辆由汤斌出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一辆车子折银10两。汤斌一听又急了,一辆车10银子,3000辆不是要送他3万两银子吗。汤斌心里明白:陈德之所说的母亲病了,什么徒步行军削弱战斗力,全是假话,他的目的不过是要趁这个机会勒索三万两银子而已。但是陈德之兵权在手,赖着不走,你把他也没有办法。于是汤斌心生一计,回到衙门之后,马上下令征集两千辆车子,在潼关关外集结待命。一切准备就绪,他又去见陈德之,并对陈德之说:车子都准备好了,但还是不够,不够的数,他愿意依照陈德之所说的,一辆车子折10两银子送钱给他,只是不知道究竟还差多少辆,希望陈德之下令把军队调至关外,依次试车,看还剩下多少兵士,还需要多少辆车,才能决定送多少两银子。陈德之同意了汤斌的意见,下令将军队调至关外。汤斌于是送上一桌酒席、一个戏班,让陈德之饮酒看戏,自己亲至关外,他要那些士兵10人一车,10车一组,坐满便出发。就这样一组一组依次起程,不到两个时辰,两万士兵全部坐上车驶向洛阳去了。于是他下令鸣炮为总兵大人送行。陈德之大吃一惊,十分恼怒,但由于自己有言在先,不便发作,只好狼狈地离开潼关。潼关人对汤斌这一机智的行动十分感激。当时汤斌还只有29岁。

康熙二十三年汤斌出任江苏巡抚。第二天,淮河流域扬州、徐州一带大旱,数十万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汤斌下令各县将救灾用的常平仓内的存谷,全都用来进行救济,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他又下令要全省文武官员踊跃捐献,可还是不够。于是他第三次下令要江苏布政使拨出国库的存银五万两,派人到江西、湖北、湖南采购粮食。当时有人劝他说:动用国库存银事关重大,不经过请示批准,将来降罪下来,担心担当不起。汤斌说:“假如等到圣旨批下来,再去开库取银,再去派人籴米,恐怕老百姓早就成为沟中的饿鬼了,还有什么用呢?

圣上仁爱,不会降罪;假如降罪,我以一官而能够救得千百万人的生命,还不是很好吗?又有何关系呢!”

作为一个封建官员,他所用的取予政策是正确的。假如不体恤百姓,因而民反天下,那皇上连天下都没有了,有这点国库里的小钱、小粮又有什么用呢?可惜的是并不是一切的朝代的官员都能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