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确实如此,尽管许多老大们有时真受不住那么多“清规戒律”的束缚,但是现在想来,他们中的许多人,也由于这些“清规戒律”的束缚,真的成为父母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工人、好干部……也正是由于这许多“清规戒律”让他们养成了好的习惯。自然,老大中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由于对父母各种各样的要求感到很不满,逐渐以为父母是偏袒弟弟妹妹,进而对那些本应是每个人而不只是老大们应当具备的品质产生反感,与那些规则相对立,最终不仅失去了弟弟妹妹的尊重,失去了父母亲的信任,并且也失去了受到众人爱护与帮助的资格。
忍是魔镜,戴上它你会觉得你要狠狠抛下的石头原来是闪光的金子。
许多童话故事将老大描绘成善良忠厚但不灵活的老实人。在现在人们眼中老实人的形象便是内向得有些木讷,不喜交际、不善言辞。而在老年人的眼中,老大便应当是老成持重才好。因为“言教不如身教”,自己都不老成持重又怎么能把弟妹们带好?自然,如果长子长女有些活泼之举,哪怕只是和弟弟妹妹们保持在同一水平,也会被长者说成不稳重。
“我们为何不能大喊大叫?”“我们为何不能蹦蹦跳跳?”“我们为何不能提着录音机在草坪中空场上来一段现代舞?”“我们为何不能侃侃而谈表示我们的意见、发泄我们的不满?”我们为何不能穿上超短裤在大街上体会一下受人关注的感觉?”“我们为何只能唯唯诺诺听着家长的指责,扮演着以身示范家规的角色?”……在外面的精彩世界的召唤下,在内心中青春激情的推动下,老大们仿佛不再满足于被人们看作是只受中老年人器重的稳重的大孩子,他们都向家长、向社会发出了不满的呐喊。从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下决心要彻底改变老大们昔日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要活出一个崭新的自我。
他们要开始学习洒脱,一改往日细声细语而粗声粗气训斥弟弟妹妹;不再静听父母长辈或是弟弟妹妹的看法,而是急不可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那滔滔不绝的样子直叫“听众”目瞪口呆;不再把自己打扮成庄重文雅的淑女与绅士,而是照着弟弟妹妹的样子来一身青春现代派的装束;不再时刻注意长者的目光是否有责怪的神气,偏要来个萧洒过一生……一切似乎都在向那些对老大们持有偏见的人们宣布自己要重新活过的决心。既然要重新活过那么就让那些彬彬有礼、稳重得体、严以律己、忠厚温良都见鬼去吧!
似乎命运偏偏和这些火爆气的老大们开玩笑一样。侃侃而谈在人们眼里变成了夸夸其谈,自然昔日那些讲话有份量和分寸的赞誉之辞也烟消云散了。那曾经成为弟弟妹妹青春现代派标志的装束穿在身上也有些不伦不类起来,好像是一块冷峻的冰外面偏偏有一团红红的火,叫人浑身不自在。学会了现代舞却不时露出些华尔兹的步伐。顶撞父母之后却又在夜深人静之时回忆着他们沉重地叹息一直到天明,……他们可能在一夜之间产生一种好像生活在陌生人中间的感觉,必须承受父母的摇头叹息,弟弟妹妹们惊奇不解的目光,好像他们的衣着不是弟弟妹妹们也拥有也曾自豪过的。他们还要听到陌生人窃窃私语与哄然大笑,体会到被曾经熟知的人们用陌生目光关注却又陷入孤独包围的滋味。
也许世人对于老大们的要求具有偏颇,也许像无所顾忌的弟弟妹妹们那样以真性情过一生也没有什么错。但是,既然,那些有些苛刻的要求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人又怎能敌众人之力。既然,老大们是生来便受到这些要求,衍生出来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已深深地留下了“老大”的印记,而且所谓忠厚温良、稳重、律己之类也并没有什么不好,那么为何非要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村子里住着兄弟二人,他们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弟。但是在他们的父母眼里毕竟哥哥早出生几分钟。从而,从小就要求只大弟弟几分钟的哥哥要对弟弟歉让,凡事要三思而行,要多听多记不要多嘴多舌、要多干事……稍大一些又叫他带着弟弟去帮家里砍柴烧饭。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兄弟二人长得一模一样,也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但是村里人都能认出他们,也都愿意叫忠厚勤快的老大去帮助。有一天,哥哥干完活回来,见到弟弟还在缠着父亲要一个打弹弓子,哥哥看着弟弟撒娇的样子,又听着母亲在一旁说给他做一个吧,他一准会学会,这孩子灵气的话。哥哥突然有些生气,心想,我为何不能像弟弟那样呢?不过,他仔细想想,好像父母从小教给他的做人之道也不错,而且也习惯了这样早出晚归的生活,于是也就忍住要和父亲理论一番的念头,还是照样去干活。过了些日子,他回到家的时候,听到村长和父母商量要叫他去镇上帮工。哥哥的心里十分高兴,可是他听见父亲说:“能不能叫老二去,家里少不了他,我们年岁大了,都指望他呢!”“但是镇上人说了,他们只要你家老大去,他们知道他老实能干,信得过他。”在屋外的哥哥听到这里,突然领悟到什么,心中那前几分钟生出的委屈早就没影了,高兴地去劈柴做饭。
确实,只要老大们看到人们对于他们木讷迟钝的评价及似乎古板的训戒之后,还有许多足以让你赢得信任同尊重的东西,便不会由于小失大地为那些榆木疙瘩的比喻而大光其火了。的确,“忍”也许使他们在别人眼中不是光彩照人,锋芒毕露的才子,可是却是一位让人信得过的好人。而作为一个人被人接受被人肯定的是德行,而后,才会让人接受其才学,不是吗?
其次老幺的忍除了要听父母的话之外,每个老幺都要多受一份“管制”。从小的时候无数次地询问是不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到长大以后偶尔告诉你要注意保暖,千万不要来个“美丽冻人”;从将扎着冲天锥的你拉到屋里写作业到把自学考试的书籍放到正在读武打小说的你的面前;从小的时候每周把联系本从你的班主任那儿拿回给父母签字到拍着你的肩头劝你不要再同你的铁哥们玩牌喝酒;从督促你将零钱放在储蓄罐里到告诫你要合理支配一个月的工资不要“前松后紧”……如果说孩提时代的老幺们还都心甘情愿地担当被保护的对象,以一种羡慕的目光仰视自己的哥哥姐姐的话,那么总有一天,老幺们也长到了哥哥姐姐管教他们的年龄,却意外地发现,原来像小时候玩的好人坏人的游戏时,不管在游戏中扮演好人还是坏人,都要听哥哥姐姐让你下一步怎样去做一样,即使长大了也仍旧要听哥哥姐姐的,至少在他们看来父母是把他们梦中都想得到的权威给了实际上并不比他们大多少的兄长。
从而,弟弟们拍拍胸脯对还不及他们个儿高的姐姐说“知道了”;妹妹们一甩长发对穿得不如她们洋气的哥哥说“晓得了”。如若哥哥姐姐再和颜悦色地嘱咐几句,他们可能在心里闷闷地想,“爸妈都不说什么,你们管得着吗?”眼睛一瞪,心中的话便顺口而出了。也许他们不会再被责骂更不会被打两下,也许他们会以为姐姐红红的眼圈同哥哥默默地注视是对他们“勇敢反抗”的默认。可是当他们再请教毛衣的织法、数学题的解法,当他们被“铁哥们”坑害之时;当他们摸摸衣袋盘算着拿什么去换饭票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得到一句“我管得着么?”
自然,这种情况可能会很少遇到,但是,在他们得到帮助的时候,会不会感到那说话中的温和减少了,那硬币上的热情所剩无几了呢?其实,在“你管得着吗?”
这句话一出口的同时,老幺们就已经暂且地甚至永远地失去了来自哥哥姐姐那里的一大半帮助。
有人曾建议道:冷静五分钟再发怒,而那些自信已经长大,偌大个地球就在脚下的老幺们是否也在说“你管得着吗”之前,先将舌头在口腔中绕上三绕,想一想,确实,哥哥姐姐们有必要这么费力不讨好地管我吗?他们是管不着,但是……那句话是否已经咽到肚子里了?
在发怒以前想一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甘心情愿地将大苹果让给挑惯了大苹果的老幺们。
对于家庭中被看作宝贝疙瘩的老幺们来讲,他们好像已经习惯了接过父母递过来的最大的苹果,享受惯了先挑选新年礼物的特权,明白只要自己喊一句“我要那个”,哥哥姐姐便会将本已经属于自己的东西让给他们;懂得哭是一件在哥哥面前顶有用的武器,仿佛一切要求都能在哭声中被满足。
有一篇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让人难以忘怀。“我”是家中的老幺,即使在“瓜代饭”的年月里依然受到哥哥们的宠爱。有一天哥哥要离开家离开“我”,去很远的西南边陲进行锻炼,从而全家人把家中最好的食品都拿出来为哥哥送行,由于在那个年月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上一面。而在席间本是很爱哥哥的“我”
却很随意地顺口说出:好东西都给哥哥了,等我也去插队的时候可能只能吃菜瓜了。一霎时,全家人都不再说什么,年迈的父亲只是神色黯然地望着“我”。“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自以为很平常的话为何会弄得大家不高兴。
尽管,文中的“我”最后是明白那一刹那的沉默意味着什么,但当时却真的使即将远行的哥哥,怀着送子远征的伤感心情的父亲着实伤心难过了一番。而对于文中的“我”来讲,也在以后很长的岁月中免不了为当时的那句话而内疚而羞愧,也许这就可能成为一个人毕生遗憾!
不同的是,大多数老幺们在讲出与“我”类似的话时却一定是以为理所当然的,由于在这个家庭中只要他们真的发火了,就没有谁能够同他们争夺那优先的待遇。带着这种认识,他们走出家门走到学生宿舍。带着这种认识,他们离开父母走到工厂。带着这种认识,他们远离哥哥姐姐来到同事中间。在这时,他们也许会觉察到,他们的特殊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里有像父母一样年纪的老师、师傅,但他们却不是将最大的苹果递给他们,而是严厉地要求他们。这里有像哥哥姐姐一般大的学长、同事,但他们却绝不说你小你先来,我让着你。这里更有和他们一样在家里倍受宠爱的老幺,在他们那里更是没有谦让这个词语。
望着她形影孤单地离去,同宿舍正打闹作一团的伙伴这么说:“最看不惯她这样,好像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她一样。临窗的下铺她要占去,他人打来的水她连声谢都不说就洗这洗那拼命地用,来了电影票她保准要挑好座位等等。让着她?
我们不理她,还这个样子,要是让着她,我们都要搬出去住了,给她来个单间不好吗?”
这位小妹肯定也曾经委屈地哭过,也许她的同伴所说的那诸多好处也是她“奋力”争取来的。但是在她得到某些好处时,是不是明白其实她失去了更可贵的东西?假如她当初知道伴着那些好处来的是一份无尽的孤独,她是不是会后悔?
有篇小说的题目《谁比谁差多少》,的确很有意思。这世上人和人之间谁也和谁差不到哪去,你是哥哥们尽量保护的小妹妹,他还是姐姐们疼爱的小弟弟。你是父母百般依从的宝贝,而他的父母也将家中的老幺视为掌上明珠。你想让他让着你,他还想你能依着他。但是毕竟一篮之中只有一个最大的苹果,是大发其火地争夺叫喊吗?但结果却常常是针尖对麦芒两败俱伤。因此,在你还没有因为不忍之举伤害人家又伤害自己之前,在你还没有因为不忍之举被人疏远陷入孤独之前,想一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当把大苹果让给挑惯了大苹果的老幺们。
在冲父母大喊大叫之前,想一想是不是真的丢三落四?毛毛躁躁?
差不多所有的老幺们都有同样的经历:帮助家里搬东西之前,父母要反复叮咛要小心仔细;看着父母放心地放姐姐出去玩却不放心自己出去玩,而问这问那,最终还是规定最晚回来的时间;家里的物品被打碎,肯定首先被问到是不是老幺们打碎;叔叔阿姨也会慈爱地拍着自己的脑袋说,这是老幺吗,一定同我们家的老二一样毛手毛脚。老幺们对这一切肯定感到有些哭笑不得。在父母反复的唠叨声中,可能有不少人会堵住耳朵不再理会双亲,会在日记中发泄他们的不满,甚至会把父母的反复嘱咐同“不信任”、“被怀疑”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他们中的大部分一定曾经无数次地不耐烦地叫道:“知道了,知道了,少说两句行不行?!
”
正当老幺们暗自庆幸昔日那些让他们厌烦的“唠唠叨叨”日益少起来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位却这样写道:“自从上次我冲爸妈大喊大叫,叫他们少说两句之后,他们就很少再对我说些什么了,我当时真的感到一种少有的自由。但是没过几天,我就感到生活中似乎少了什么似的。没有妈妈每晚几次的提醒,我有好几次把第二天上课用的课本落在家里,出去的时候尽管再不会受时间的限制,但也几次由于玩得开心误了末班车,受到步行回家之苦等等。独自坐在灯下,过去烦人的叮咛和询问没有了,但是我却感到他们不像过去那样关心我了。我知道都是我那次大喊大叫太让他们伤心了,但如今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怎么办?就在老大们偷偷羡慕老幺们受到的那份特殊的关照时,老幺们却轻而易举地丢开它,而事后又要问怎么办?可能这世界上就没有会让老幺们感到十全十美的结局。怎么办?有句老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老幺们开始为什么不忍住烦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丢三落四、毛手毛脚的毛病呢?
纵观历史,有些兄弟之间互相友爱,生死共患,为后世树立了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