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只是一颗极小行星上的无限小的微粒。这个行星体系是围绕着湮没于无数恒星之中的一颗很小的恒星在运行。生命是由惰性物质以某种未知的方式所产生的偶然现象。尽管机械论的法则不能解释生命现象,但是这种现像是可以被说明的。生命现象通过偶然性(变化和环境)的作用而表现为各种形式。甚至连人的头脑也是为促进人在生存斗争中的胜利而进化出来的偶然产物。自然界与人的理想和愿望是不同的。许多奇异的生物——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都已经消失了,人不应当因此而放肆地认为,只有他才是命中注定要永远保持下去的。人只是地球进化中的一个小插曲,他在地球上的存在将达到一个终点。
摘自(印度)拉达克里希南《人的精神》摘自拉达克里希南与J.H.穆尔海德编《印度现代哲学》第479页
宇宙之根本统一对印度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哲学思辨,而是要在感情上和行动上去亲证这种伟大和谐的生活目标。用冥想和礼拜,用对生活的调整,去培养他们的意识,任何东西在印度人看来都具有精神意义。地、水和光,花和果,这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物理现象,用则取之,不用则弃之,它们正像每一个音符对于完成和音是必要的一样,也是获得完美理想的需要。印度人直观地感到这个世界上现存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我们得充分考虑到它,和它建立一种自觉的关系,这不仅是受对科学的好奇心或者对物质利益的贪婪所驱使,而且是以欢乐、平和的伟大情操,以同情的精神去亲证它。
摘自(印度)泰戈尔《人生的亲证》第1章第6页
宇宙和人类一样,当我们通过欲望的帷幕来观察世界时,我们认为它是渺小的和狭窄的,不能领悟它的全部真理。当然,世界能为我们服务并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和它的关系并不到此为止,我们和它以一种比需求更深刻更真实的关系结合在一起,我们的灵魂被它吸引,我们对于生命的爱实际上是我们希望延续我们和伟大宇宙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爱的结合。由于我们寓于宇宙而感到高兴,我们以无数条从地球引伸到群星的丝带依附于宇宙。人类愚蠢地试图通过幻想与他称之为物质世界的彻底分离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即在他盲目的狂热状态中,有时他会达到完全无明的地步,而把宇宙当作人类最可怕的敌人。人类的知识越进步,确定这种分离对人类来说就变得越困难,所有在他周围设置起来的想象中的界线就会——消失。每当我们失去一些绝对的特性标记,我们以此赋予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保持距离的权利,那时它就给我们一种蒙受耻辱的冲击。但是我们必须容忍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傲慢安置在证悟自我的道路上以制造分裂与不和,那么,它迟早都会在真理的车轮下被碾得粉碎。不,我们不会背上某些奇怪的优越性的包袱,简单的破裂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在一个比我们在灵魂属性中渺小得多的世界上,我们将完全堕落,就好像日日夜夜从生到死都被一群奴隶所包围和侍候,将会腐化和堕落一样。与此相反,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伙伴,不仅如此,而且我们与它是统一体。
摘自(印度)泰戈尔《人生的亲证》第5章第93页
万能的真主创造了这些壮观的星辰,是为了让我们翘首仰望。遗憾的是,它虽然终日高高在上,俯瞰人间,却不能看到我们的一丝影子。我们存在的意义只有用血和汗水才能实现。
摘自(埃及)纳吉布·迈哈富兹《尊敬的阁下》第11章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悌,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7页
为人者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理,有由天者矣。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一《为人者天第四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5—386页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六《立元神第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页
圣人学问,只是人定胜天。摘自吕坤《呻吟语》卷三《圣贤》清道光刻本
能以心求道者,不曰己乎?能以心为天子、为诸侯、为圣贤者,不曰己乎?是己之重,不独重于人,抑亦重于道也。尝试论之,能辱己者,必能辱于人;能轻己者,必能轻于人;能苦己者,必能苦于人。为孔、颜者非他,宝乎己者也。为盗跖者非他,残乎己者也。故古之士,有不出户庭,名重于嵩、衡,道广于溟渤者,敬于己而已矣。摘自皮日休《皮子文薮》上海古籍1981年版第24页
人者,天地之德,源集阴阳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摘自魏源《魏》《默觚上·学篇—》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页
生之初,人未有权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惟天所授,则皆其纯粹以精者矣。天用其化以与人,则固谓之命矣。已生以后,人既有权也,能自取而自用也。自取自用,则因乎习之所贯,为其情之所欲,于是而纯疵而莫择矣。摘自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太甲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6页
圣人者,天地之大匠也。阴阳、风雨、震电、崩竭,天地为之。而人心之积习无仁义,悯不畏天地,不屑屑也,乃命圣人为之。为之奈何,杀之而已。杀者,善之义也。圣人之才,天地之际也。为圣人杀者,曰:圣人恶也,故圣人不辞恶。摘自傅山《圣人为恶篇》
万物之中,唯人为贵。摘自《罗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1页
禽兽终其身以用天而自无功,人则有人之道矣。禽兽终其身以用其初命,人则有日新之命矣。有人之道,不谌其天;命之日新,不谌其初。俄顷之化不停也,只受之牖不盈也。一食一饮,一作一止,一言一动,昨不为今。而后人与天之相受,如呼吸之相应而不息。息之也,其惟死乎。摘自王夫之《诗广传》卷四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3页
天地之性,人为贵,何以贵:性善也;而或曰:有性不善,何也?有天地之性,不能无气质之性。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千古气性不分,至二先生,一旦而决。伏羲六奇画乾,六偶画坤,天地之性具兹二卦,尧、舜、禹执中之传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气质之性也,道心,天地之性也,有心之名而未有性之名。商汤曰:若有恒性,为第一性字之始;伊尹曰:习与性成为第二;周召康公曰:俾尔弥尔性,为第三;至孔子言性始大备,《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周易》“各正性命”是也。至子思言性,又大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皆是也。至孟子而后,言性愈益大备,性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七篇皆是也。告子不识性,公都子不识性,扬朱、墨翟不识性,荀卿不识性,扬雄不识性(指气质)。董仲舒性者生之质,涉乎气;退之五常是矣,而三品之分,涉乎气;佛曰:作用是性,在乎执捉,在乎运奔,第言其形之运,未判是非,涉乎气。天绍绝学,周、二程、张、邵言性始精,而陈了翁、胡康侯、胡五峰、郭白云诸人又小差,朱文公、张宣公继作,其言性一毫无遗憾矣。勉斋黄氏释之详矣,所以答李贯之、李公晦者至矣,性即理也,理即道也。子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本性之性,人皆得之成性也;存存者,存之而不已也,彼朝存之而暮亡之,暮存之而朝亡之,非存存之谓也。摘自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天竺僧道成性存字说》四库全书本
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圣人也者,与众人对立,与众人为无尽。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变造毛羽肖翘,我理造文字语言,我气造天地,我天地又造人,我分别造伦纪。众人也者,骈化而群生,无独始者。……有众人已,有日月,有日月已,有旦昼。日月旦昼,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后政不道,使一人绝天不通民,使一人绝民不通天。……众人以为天,大政之主必敬天,名日月星为神,名山川为祗,名天之人亦曰神。天神,人也;地祗,人也;人鬼,人也。摘自《龚自珍全集·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13页
夫人生而有耳目口鼻之体,即有视听言动之用。即有声色臭味、男女之欲,人生有欲,必不能免也。人之欲。以礼法制而寡之则可,绝而去之不能也。孔子以人情为田,故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人有耳目口体之性,孔子则为五声五色五味以调和之,有男女之欲,则为之定夫妇,以礼乐文之。以婚娶节之,使无过不及,所谓修道之教也。譬如路焉,有木路,有石路,有砖路,有泥路,泥路则天然者也。若孔子修人之路,则礼有三统,尚忠、尚质、尚文,各视其时;尚黑、尚白、尚赤,各视其宜。《春秋》有三世,据乱、升平、太平,其远无所所不包。今地球各国之理不能外,后此千百年亦不能外也《礼运》有大同、小康之别,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孔子因时权变,求适其宜,此犹木路石路砖路之等也。譬如夏葛冬裘,孔子无所不有,而行之视其时与地,苟非其时与地,则不可行也。不可行者,孔子不主也。至于人身之中,视听言动皆为之则,故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及夫头容直,视容肃,口容止,目容清明,一切言动起居,自天子至于庶入,无不一一为之法则,制为礼经,以为范围,所谓安国家,定社稷,利人民,存后嗣别嫌疑,定是非,自冠婚丧祭乡相见朝觐会同,无不有制度。人官物曲,曲成不违,皆以为人之法守。若夫人事,又为之立命以安之,故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孔子之为人道至矣。凡有血气,谁能免此,故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若人能不衣不食不屋不婚,则可出孔子之道之外矣。摘自《康有为政论集》下册《陕西第二次讲演》(1923年11月15日)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02—1103页
人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在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不能不在相互之间建立现实的劳作关系。此种劳作关系自然不是永久不变,而是时常在那里改换着的;每当社会变革一次,劳作关系就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着。
摘自平心《青年的修养与训练》生活书店1938年版第40页
我们要知道:人是宇宙的一分子,是生物的一员,是属于动物这一类的,所以在分析一个人的生活时,不要忘了“人”,无论“圣贤”,总都带有这动物属性的许多性质。这是第一点。
第二,人是生长在社会中的,他的思想,行为,习惯,嗜好,以及各种生活形态,都要受他所处的那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所规定,限制。所以要了解一个人,譬如一个中国现在的人,你的朋友,你不能仅从他本人身上,从头到脚去找他的好处与错处。你不要把他当作孤立的东西来秤量他的轻重,你应把他放在社会内,今日中国眼前的社会内来秤量。离开了社会意义,可以说就没有个人的斤两了。
摘自柳湜《怎样认识人》《柳湜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7页
我们晓得,人若是和鳄鱼一同游泳而丧了性命,罪在自己;人若是不相信毒蛇有毒,吞食了毒蛇的舌头因而丧命,罪也不在毒蛇;人要是走进狮子居住的深山,自然要提心吊胆,防备狮子出来猎食。
摘自(阿拉伯)伊本·穆加发《卡里来和笛木乃》第6页
一些众生有色,一些众生无色,他们不慷得灭寂,必定走向再生。
知道色,坚定地站在无色中,在灭寂中获得解脱。这样的人抛弃死亡。
摘自南传大藏经《经集·二重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