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应该与聪明睿智、学问渊博的普人交往。精通正法,明了事义,付之实施,便能获得幸福。
摘自(印度)南传大藏经《经集·船经》
让高尚的人在这世上四处游荡,不要听取和争论那些已被摒弃的东西;犹如有刺的莲花不为泥水污染,倡导平静、无所贪恋的牟尼不为爱欲和尘世污染。
智者不因所见和所想而骄傲,因为他不是依靠这些而成为智者;他也不受行为和所闻引导,不陷入任何执着。
摆脱冥想的人没有束缚,通过智慧获得解脱的人没有痴迷,而那些执着冥想和所见的人在这世上四处游荡,扰乱他人。
摘自(印度)南传大藏经《经集·摩根提耶经》
社会是人类的集体创造,通过它人的社会生命试图在其真和美中发现自己。要是社会仅仅表明它的功用,它将像一颗暗星一样模糊不清。但是,只要社会不衰退,它总是意味着在它的和谐的运动中有做为其灵魂的活生生的真理,这便是人格。在这社会共体的巨大生命中,人感觉到统一的奥秘,好像他在音乐中感受到的一样。从这种统一的意识中,人们归结为他们的神的意识,因此每一种宗教都起源于部落信奉的神。
摘自(印度)泰戈尔《创造的统一》第21—22页
人们经常使用真、善、美、爱、自由等词。也经常使用友谊、朋友等词,但是,并非所有与你交往的人、同事、你愿意与他们同席而坐相互交谈的人,以及一切在你愁闷时使你得到解脱的人都是朋友,应能带来你心的需要,你的心也满足他的需要。俨然蜜蜂和鲜花,彼此需要、互相受益。花从蜜蜂那里得到了缺之不能结籽的花粉,蜜蜂从鲜花那儿得到了赖以生存的花粉。它俩相互赠予。实际上,这是求生的赠予。所谓朋友,在你的眼中,他的优点张大,缺点缩小。如果你在任何一方比他富有,他不但不会嫉妒你,反而希望你更富有。如果他比你富有,绝不会使你感到低贱,反而使你感到他是贫穷的,你是富有的。所谓朋友,为你服务而不使用你,给予你而不向你索求。当他在生命垂危之时,如果想到了你,便愉快地接受死亡,你活在他心中,他亦活在你心中。所谓朋友,不需语言便能理解你,不用动作,你便理解他。你俩的灵魂像一对并蒂莲,如一条藤上的两个瓜。
摘自(黎巴嫩)米哈依勒·努埃曼《七十述怀》第2部《两个朋友》章
人世之所以蓬勃向前发展,这是人们分工活动的结果。人类分工分为士农工商等四种职别,各司其事,尽其所能,群策群力,促使人世前进。士为四民之首,是社会这幢大厦的柱石。身为士宦的人,尤其掌握政权的帝王将相,他本身应该具备英明的政治头脑,正确的鉴别能力。因为今生是通往来世的一个过程。安拉让人类在今世自由活动,以期通往来世。这跟旅行者须具备盘缠才能达到目的地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执政者应该给庶民自由生存、活动的权利,让他们通往来世,不可贪得无厌,要求过高。如果执政者公正廉明、大公无私,人世中形形色色的罪恶、仇恨便可防止、消除,形成太平盛世。反之,假若执政者贪赃枉法、暴虐自私,这就要有君主来主持公道,管理他们的事情。如果没有王法制裁,人世上就会发生强凌弱、众欺寡和各种不可想象的人为灾祸,艾子德施尔说过:“宗教和国王是一对孪生子。宗教是个宝库,国王是管库的人。经验和理论一再证明人们应当拥护君王,靠他维持治安秩序,进而抑强扶弱,除暴安良,以便庶民安居乐业,得过太平日子。”由此看来,身为国王的人,必须自身具备优良品质才能强国富民,长治久安,博得庶民拥护爱戴,穆圣的遗训:“有德者治其国,无德者乱天下。”原来就是这个意思,某学者研究君主制度,认为国王可大别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信仰宗教的,第二种是保持法制的,第三种是私心自用的。信仰宗教的国王,主要是根据宗教信仰来施政,在宗教事务方面,他跟庶民取一致的行动,信仰必须更坚定,遵守教规必须更严谨,为了谋求庶民的皈依、驯服,他的指示、禁令,必须处处符合教义。此外他必须以关心、服务庶民的实际行动来消除他与庶民之间的隔膜和怨尤,改变他们的观感,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保持法治的国王,他是根据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来施政的。在执法行政方面,他既遵循特殊的宗教信仰,又能维护一般的传统习惯,既重文教,又重武功。凡文教无能为力的地方,便施加武力纠偏,伸张正义,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私心自用的国王,是根据他自己的嗜好来施政的,既不信仰宗教,也不重视传统,不怕天,也不顾庶民的疾苦。这类国王,自私自利,其作恶暴虐的结果,总是一败涂地的,有一位哲学家说:“万民之上只有一个国王,王国境内却有千千万万黎民,情况复杂,干头万绪。因此,执政者要治平天下,必须洞察民情,然后驾轻就熟,赏罚分明,关心庶民的疾苦,从而消除人民的怨尤,最后才能博得庶民拥护爱戴。”
摘自(阿拉伯)《一千零一夜》(1)第419—421页
人在他的各种个人要求的独立性这个意义之下,并不是孤立的,因为他如果不与人类的其他代表们交往,就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在人与人之间所建立的交换和互相依靠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使别人免除某一种忧虑,而如果每一个人都要亲自完成一切,那他的肩上就要负上极重的担子,几乎担当不起了。因为这个缘故,在人们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契约,要有一些规定出来的正义规范,要有一种由立法者制定必须遵守的法律,以无条件的服从为特点,因为这种法律具有一些特殊的标志,证明它来自真主。同样必需的,是使行善的人和造孽的人都预见到一种来自全知全能之主的报应。因为必须承认一个最高的法官和立法者,记起他来,人们才注意到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摘自(阿拉伯)伊本·西那《指要与诠明之书》
人需要的东西要比自然界的东西多得多,例如需要做好的食品,缝好的衣服。因为存在于自然界的东西,例如未经人工调制的食品,确乎是不适合于人的,以这些食品构成的生活资料是不美好的。存在于自然界的东西,例如可以拿来穿的东西,有时也需要给它加上一种性态和一种性质,人才能够穿它。至于其他动物,它们的衣服却是天然地生在它们身上的。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人首先需要农业,并且需要其他的各种技艺。唯独人不能单凭自己实现他所需要的一切,只有凭着社会,才能办到这个人给那个人做饭,那个人给这个人织布,这个人给那个人把外地的东西运来,而那个人又拿出某种东西给外地来作为交换。
所以,由于这些原因,以及另一些比这更隐蔽、但是更有力的原因,人需要在他的本性中具有一种能力,凭着一种约定的信号,把自己心里的东西告诉别人,告诉自己的伴侣。
摘自(阿拉伯)伊本·西那《论灵魂》第205—206页
社会联系及由其产生的利益、特征和理想将随着家庭、部落、民族和人类的消火而化为乌有。所以,人类社会保持家庭、部落、民族和世界的内在凝聚力,从家庭、部落、民族和人类互相联系、紧密团结、亲密友爱所产生的利益、特征、价值和理想中获得裨益,这是很重要的。
从互相联系、彼此关怀和团结互利方面看,作为一种社会形式,家庭胜过部落,部落胜过民族,民族胜过国际社会。
摘自(利比亚)穆阿迈尔·卡扎菲《绿皮书》第3章第104页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也。摘自《礼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33—1634页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页。
夫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於闺门之内。垂大名於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是以伊尹负鼎,屈於有莘之野。修达德於草庐乏下,躬执农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之里,志图八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诛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残贼之类,然后海内治,百姓宁。曾子孝於父母,昬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於糜粥之间,行之於衽席之上,而德美重於后世。此二者,修之于内,著之於外,行之於小,显之於大。摘自陆贾《新语》诸子集成本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勿乐也。摘自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七一《独乐园记》万有文库1937年版
亲戚故旧,人情厚密之时,不可尽以密私之事语之,恐一旦失欢,则前日所言皆他人凭以争讼之资。至有失欢之时,不可尽以切实之语加之,恐忿气既平之后,或与之通好结亲,则前言可愧。大抵忿怒之际,最不可指其隐讳之事而暴其父祖之恶。吾之一时怒气所激,必欲指其切实而言之,不知彼之怨恨深入骨髓。古人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也,俗亦谓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摘自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处己》四库全书本
人之处世,非安乐则困辱二者而已。世之人或以富贵为安乐,以患难为困辱,此固未然,而谓吾之处困为安乐亦非也。夫其所为慊于心而合乎义理之中正,则虽日在患难,此心未尝不安乐也。夫其所为愧于心而戾乎义理之中正,则虽日处富贵而此心未尝不困辱也。……《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天地万物之理具于此,损、益、困、节、中孚、习坎,则切于处忧患之道也。摘自《明文海》卷一二四杨爵《读易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53页
人伦难协,民物难齐,皆心之所贯也。心本可贯,或不能达,唯悦可以达之。不悦则尝怀烦懑,多见不平,多见非理,色不和,言不顺。处君臣之间,必不相爱;处父子之间,必不相亲;处夫妇之间,必不相宜;处兄弟之间,必不相好;行于邦国之间,必多怨尤。如是,则内拂于性,外隔于人,其违道也远矣。悦则中无矫戾,所见无不平,所见无非理,色和而言顺。处君臣之间,必能相爱;处父子之间,必能相亲;处夫妇之间,必能相宜;处兄弟之间,必能相好;行于邦国之间,必无怨尤。如是,则内不拂于性,外不隔于人,其违道也不远矣。不悦则君亢于上,臣怨于下,百僚相竞,朋党以兴。措之于政事,喜怒必不平;喜怒不平,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百姓不安。以此求天下之治也难矣。悦则君臣相亲,上下相交,百僚和同,无相争竞。措之于政事,喜怒必安;喜怒平,则刑罚中,刑罚中,则百姓安。以此求天下之治也易矣。摘自唐甄《潜书·悦人》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
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极平淡,却是极神奇,人能于伦常无缺、起居动作,治家节用、待人接物,事事合于矩度,无有乖张,便是圣贤路上人,岂不是至奇?若举动怪异,言语诡激,明明坦易道理,却自寻奇觅怪,守偏文过,以为不坠恒境,是穷奇梼杌之流,乌足以表异哉?布帛菽粟,千古至味,朝夕不能离,何独至于立身制行而反之也?摘自张英《聪训家语》卷二丛书集成本
社会与个人之间有密接之关系,此二者互相影响。如社会之智识增进,道德健全,则个人之智识亦进步,又如国家隆盛,则人民多享幸福。不独此也,个人亦影响于社会。社会自个人而成,离个人则无社会,故个人智识进,个人之道德高,则社会之道德亦高。如斯社会与个人有密接相互之关系,故欲使社会进步,不可不使个人进步,欲使个人进步,不可不使社会进步。
摘自杨昌济《教育学讲义》(1914年)《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127页
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上册第76页
总之,社会现象是人造的,然而人的意志行为都受因果律的支配;人若能探悉这些因果律,则其意志行为更切于实际而能得多量的自由,然后能开始实行自己合理的理想。
摘自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1923年)《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卷第302—303页
人既然客观上永久是社会的动物,各个人便永久以社会为其环境。社会既是个人的环境,所以社会便能规定个人的发展。这一社会有这一社会的环境,所以便有这一社会的个人;那一社会有那一社会的环境,所以便有那一社会的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摘自瞿秋白《现代社会学》(1924年)《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卷第476页
个人的意识行为和生活环境。拿个人的意识与行为来说,显然亦是受着一定的社会状态之规定的。生活于不同集群中的个人,其意识常是彼此互异,甚至完全相反。所以我们有理由说,每个人的观念,思想,与情感状态常是他的实际生活之确切的反映。每个人自幼至老在某种环境中生活着,他所耳熏目染的,常是与他的生活利害有切身关系的社会情境,不管他的思想怎样变迁着,总可以找出他所属的集群生活之痕影。当他接近某一种生活状态而确定了他的思想之动向时,他的行为自然亦跟着按照一定的模型与轨路表现出来,而反过来,他的日常行为更可以影响到他的思想。
摘自平心《青年的修养与训练》生活书店1938年版第10—11页
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之关系。我们像在茫无涯诶的海洋中栖息着,无限繁复错综的社会关系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行动连结起来。不管自己愿不愿意,任何人总得在社会的镜子里反映着他的行为,思想与生活方式,他的一举一动都和别的人的生活利害互相牵连着,维系着,他不能摆脱这种社会关系,恰和他不能摆脱地心吸引力的支配一样。
摘自平心《青年的修养与训练》生活书店1938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