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是成就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重要方面,这是已经被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与管理实践所证明了的实事。防范道德风险,控制道德风险,就是维护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的安全。所以本书以贷款风险控制研究为主旨,就不能不研究道德风险导致的贷款风险,更不能不研究贷款道德风险的控制问题。本章试就贷款道德风险的概念、道德的分类、贷款道德风险的表现、贷款道德风险的成因、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原则与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方法等问题作出阐释与回答。
第一节 贷款道德风险概述
一、贷款道德风险的概念
要了解什么是贷款道德,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是意识形态,属上层建筑,为政治的范畴。道德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律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引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使人们匡扶正义,扬善惩恶,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贷款道德,是指人们在借贷活动中的行为规范。贷款道德风险,则是指人们在借贷活动中因道德规范缺位而致使贷款出现损失的可能。在农村信用社长期的贷款营销实践中,因借贷双方当事人道德问题而造成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的典型案例并不鲜见。其中既不乏因借款人道德因素造成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损失,更不乏因农村信用社内部人员道德缺失而致贷款损失的案例。本章则重点对后者予以剖析。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贷款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
二、道德的分类
社会主义道德不同于资本主义道德。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社会主义道德在后来被人们高度概括为:一个核心、一个原则、五个基本要求、三个建设领域和一个总体目标。据此可以把社会主义道德分为三大类: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
职业道德,是指所有社会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有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纪律及其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家庭美德,是指每个社会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三、贷款道德风险的表现
如前所述,贷款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而贷款道德风险,是指因职业道德缺失而造成贷款损失的可能。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与管理实践中,因为道德风险缺失给其贷款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其主要表现又是什么呢?归结起来,大体有五点。
(一)失职渎职造成的贷款损失
此类现象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与管理实践中,不仅存在于信贷员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农村信用社的高级管理人员之中。具体表现于贷款的调查、审查、审批和催收等各个环节。尤其是不该发放的贷款发放了,本该按期催收的贷款不予催收,本该依法主张债权的不予起诉,致农村信用社贷款于风险和损失之中。
(二)玩忽职守造成的贷款损失
此种现象不同于失职渎职。失职渎职,是基于应该行使职权或履行职责而没有或怠于行使或履行职责,而造成贷款损失的行为;玩忽职守,则是因为心存侥幸、麻痹大意、没有完全尽到岗位职责而造成贷款损失的行为。此类现象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与管理实践中也并不少见。
(三)以权谋私造成的贷款损失
此种现象,多是基于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与管理人员对某种利益的追逐而造成贷款损失的行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或管理人员对某种利益的追逐,既包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也包括对政治利益和权力的追逐;既有碍于亲情的因素,也有对政治权势的屈从。但是,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这种利益,既有可能影响贷款营销或管理人员的经济,也有可能影响贷款营销与管理人员的名誉前途。说白了,这种利益从根本说,不是公共利益,而是私利。这种现象,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与实践中,并非少见。
(四)投桃报李造成的贷款损失
这是指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人员为了迎合某些特定人物的嗜好而发放的贷款。其目的为相互利用,其手段不惜以牺牲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为代价。
(五)以身试法造成的贷款损失
此种现象,为道德缺失的最高层次。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与管理实践中,确实有极少数一部分人不惜以身试法和贷款损失为代价,假人名义发放贷款、跨区域发放贷款、违规挪用农村信用社贷款、内外勾结骗取和套取农村信用社贷款等,其目的完全在于损公肥私。
四、贷款道德风险的特征
贷款道德风险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贷款道德风险之目的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一般来说,成就农村信用社贷款道德风险的当事人不是其一般的职工,而是掌握信贷放款权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在利用手中掌控的信贷放款权力假公济私的过程中,其目的一般是不会直接彰显的。往往于恶行败露之后,其目的才得以显现。所以,贷款道德风险之目的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第二,贷款道德风险之手段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从农村信用社长期的贷款营销与管理的实践看,贷款道德风险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假人名义冒名贷款、有的冒似公允以贷谋私、有的巧立名目骗取贷款等。所以贷款道德风险手段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第三,贷款道德风险之后果具有较强的严重性。从实践看,贷款道德风险造成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以损失告终。因此,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
五、贷款道德风险的成因
细究贷款道德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贷款人理想信念的位易
这里之所以说是理想信念的位易,而不是位移。是因为,位移是指位置的移动;位置的移动并不表现为质的变化。而位易则是指人们的理想信念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的理想信念发生改变或变化并不为怪,关键问题在于怎么进行引导,把业已改变的东西再改变过来。多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农村,我们党十分注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十分注意不断地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也因此得以不断提高。但是为什么仍然有不道德的行为发生,有腐败现象出现呢?为什么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更为严重呢?又有谁能说他们没有受到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经验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呢?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其自身放弃了自我改造,即理想信念发生了变化。毛泽东说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外部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道德缺失必然造成贷款风险损失。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更容易受物质利益诱惑与驱使,进而发生理想信念的改变。
(二)贷款人职业良心的缺失
良心与良知,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感,是人们行为的基础与底线。贷款道德风险之所以很大程度的存在于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与管理实践中,主要是部分贷款人职业良心的缺失。试想,一个连行为基础与底线都没有的人,在巨大的私利的诱惑下,还能顾及什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甚至是法律、法规吗?
(三)贷款人缺乏有效地监督
就农村信用社贷款程序而言,从借款申请人向信用社申请贷款到信用社受理借款申请,从信贷人着手贷前调查到贷款资料的审查把关,从贷款的审批决策到贷款的发放,从贷款的检查监测到贷款的收回,其程序不可谓不严密,其监督也可谓壁垒重重。但贷款道德风险又为什么得以成就呢?关键在两点:第一点,是否实实在在按贷款程序操作;第二点,种种监督是否确实有效。尤其是由于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等意志使然,贷款不得不逆程序操作的情况下,各种所谓的监督还能奏效吗?
(四)政纪、法纪惩戒力所不及
政纪、法纪惩戒力所不及,无疑于“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在长期的贷款营销与管理实践中,人们都知道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违规,冒名贷款违章,跨区贷款违纪,以权谋私、以贷谋私违法,套取骗取贷款违法,挪用贷款资金违法。但是,为什么还有一部分贷款人不惜铤而走险违规、违法放贷呢?根本问题就在于人人高喊狼来了,就是无人敢打狼。有些时候,也可能给某些违规放贷之人于一些经济的、行政的处分,但触及究竟有多深、有多痛呢?更何况,历史以来从未见有哪家农村信用社敢于自告奋勇、抹开脸将违法放贷造成重大损失者主动送上法庭的。
“桃花依旧笑春风”。君不见,那些穷庙富方丈们过的是何等的逍遥,何等的快乐?
第二节 贷款道德风险控制
贷款道德风险控制是一个新的课题,本节拟就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概念、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原则与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方法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一、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概念
根据以上阐述,结合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践,可以把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概念理解为:它是指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因贷款人不道德因素的作用而致贷款于风险或损失的可能,对贷款人所实施的教育、感化、监督、惩戒的过程与方法。
此概念,首先,界定了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因贷款人不道德因素的作用而导致贷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是为了保证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的安全。其次,界定了控制的对象,即贷款人。这里所指的贷款人,不妨理解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营销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是农村信用社贷款主体之具体行为人。其三,界定了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手段,既包括对贷款人的教育与监督,也包括了对贷款人的感化与惩戒。
二、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原则
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原则,可以十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教育为主,强化监督,打防结合,标本兼治。
三、贷款道德风险控制的方法
(一)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人员及其高级管理人员,都是农村信用社的主人。作为主人,就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忠于自己的事业。同理,作为主人,只有爱岗,才能敬业;不爱其岗,又何以能够敬业?所以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凡是爱岗敬业的人,无不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以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要有效地控制贷款道德风险,首要的问题,就是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进而切实提升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和社会主义法制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贷款道德风险的控制与监督
进一步强化贷款道德风险的控制与监督,首先是对贷款营销人员及其高级管理人员道德的控制与监督,只有在贷款营销人员及其高级管理人不违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违背社会主义法制、不违背贷款操作规程和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良知的前提下,贷款道德风险才能得以有效控制。从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践看,这种控制与监督,一般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信用社内部的监督。信用社内部的监督,主要是各岗位各环节切实有效的监督。只要农村信用社各有关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一丝不苟,这种监督就应该有效;而且也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来自上级对下级和下级对上级的相互监督。这种监督,如果得以正确实施,同样可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来自社会舆论的有效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增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透明度。实践证明,贷款操作真正透明了,不良道德行为也就无藏身之地了。
(三)彰显正义,打防结合,切实根除贷款道德风险
所谓彰显正义,就是农村信用社要善于发现那些贷款无违规、无不良、无风险、无损失、收息率高的先进典型。对于这样的典型,要敢于公开地、大张旗鼓地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要在政治鼓励、物质激励、干部提拔重用等方面予以正激励,从而在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形成一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光荣的浓厚的政治氛围,团结和组织农村信用社系统广大干部员工同心协力,把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推向前进。
所谓打防结合,就是对胆敢以身试法、违法违规放贷且造成贷款重大损失的当事人,农村信用社应敢于主动配合公安、检察、纪检机关实施严厉地打击。打击与防范同样重要。党纪、法纪、政策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是防范贷款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强化内外、上下对贷款行为的有效监督,也是防范贷款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打击违法、违规放贷行为,同样是防范和遏制贷款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就目前情况看,仅有教育与监督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厉地打击。没有对违法、违规放贷行为的有力有效打击,就难以实现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防范和规避贷款风险。但是这种打击,第一,不能盲目扩大化。盲目扩大化,就会犯“左”的错误,只能适得其反,搞得人人自危,同样危害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相应的,打击的重点,则应侧重在业已给农村信用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或巨大损失的责任人。当然对因违法、违规放贷给农村信用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责任人的打击,其手段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行政的处分,也可以是经济的处罚,还可以是刑事的打击。行政处分、经济处罚与刑事打击,都是负激励措施。行政处分,既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行政记过直至行政开除;经济处罚,既包括经济罚款,也包括全额或部分赔偿损失;刑事打击,既包括行政拘役,也包括判处刑罚。目前对违法、违规放贷且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的打击,主要是缺乏主动地配合公、检、法、纪检实施刑事的打击。当然农村信用社确实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干部员工因违法、违规放贷而受到打击。但是如果任其发展漫延下去,那就是姑息养奸,养虎为患。但当这种违法、违规放贷确实给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造成重大,甚至是巨大损失的时候,打击便成了迫不得已的事情。所以打击与防范同等重要。并且只有打防结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防范和规避贷款道德风险的目的,实现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有机统一。